最近,一场引导小学生理解“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江苏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语文老师朱文浩,发现学生一听到“背带裤”就咯咯发笑,进一步了解发现,学生之间有很多“网络烂梗”,比如“老六”“完了,芭比Q”之类。她索性将“网络烂梗”搬到课堂上,正面引导孩子们理解“网络梗”。
班会课上,朱老师引用作家冯骥才“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这句话,将跟风说“烂梗”的孩子比喻为气球,鼓励孩子们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微风拂来时能够翩翩起舞。这堂生动的班会课迅速引起众多网友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成年人也深受教育”。
在互联网语境下,“梗”通常是以简洁和调侃的方式,表达某种观点和看法,包括图片、语句、视频、音频等。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恶俗烂梗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其中暗含的错误价值观,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面对这种现象,朱老师并没有采取“一刀切”,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判断和应对这些“烂梗”。
朱老师这种做法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了解恶俗烂梗背后的文化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固然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事实上,青少年如何顺着网线获取成长养分,而非精神垃圾,理应成为一个社会共管共治的问题,亟待家长、学校、平台等多方主体各尽其责,形成完整、有效的责任闭环。
当前,视频、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青少年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针对一些充斥着低俗、暴力、色情的内容,平台首先要履行社会责任,及时打击和清除,避免其成为孕育恶俗烂梗的温床。有关方面也应让监管长出“牙齿”,加强对不良内容的治理,建立并完善负面清单,为青少年营造积极文明、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还应认识到,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在价值观尚未成形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学校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提高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用文明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也要加强对孩子浏览内容的关注,及时制止和纠正其生活中一些不恰当的玩梗行为。
对青少年成长来说,互联网既是一片富矿,蕴藏着广阔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充满陷阱,潜藏着网络烂梗等不良信息。推动社会各方协同勠力,营造更加阳光安全的网络环境,使其成为连接青少年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上一篇:亲子沟通之非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