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8日消息(记者孔颖)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寒假即将到了,这也是实施“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一些家长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学习生活,有些家长则盲目加入了“拼娃”大潮,或者“众筹私教”,甚至有些家长独自聘请了所谓的“高端家政”。对此,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萌。
与此同时,7日,教育部发布了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建议寒假期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自主发展、重视亲子陪伴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落实寒假“双减”工作,教育部还提出了哪些要求?各地都探索了哪些托管服务?
寒假将至,针对一些“挂羊头卖狗肉”违规提供校外培训服务的现象,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要就寒假“双减”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极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成效显著。但一些地方还是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的隐形变异行为,这也成为了各地整治行动中的重点。那么,为什么校外培训乱象屡禁不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依然存在的难点是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自己孩子考试分数更高一点,通过培训来提高考试分数。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一门心思盯着考试、分数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家庭的职责主要还是在情感方面、人格方面,特别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在为人处世方面,给孩子更多机会,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最关键的。”
针对有的培训机构转设地下“黑班”继续授课,与监管部门打起游击战,此次教育部印发的通知中强调要对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严惩重罚,定期更新黑白名单,将违规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这其实也是对违规培训机构再次敲响警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此前在发布会上表示:“加强校外培训监管执法力量的配备,要有专门的人、专门的力量,然后加大培训,来提升这些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专业水平。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通报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其实,违规校外培训活动转入地下,除了不合规,更大的隐患在于不安全。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开展整治行动,比如在内蒙古自治区,将紧盯重点时段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查处、曝光力度,坚决打好“双减”工作攻坚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占峰表示:“推动建立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工作落实机制,开展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旗县(市、区)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包社区,社区包小区,小区包楼长的方式,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拉网式巡查排查,切实织牢变相违规培训行为高压网。”
那么,寒假期间,该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学习生活?教育部通知提出,要做好学生假期安排,各地要指导学校严格控制寒假书面作业总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寒假托管服务,坚持学生自愿参加。
对此,有些地方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些方案。比如在黑龙江绥化市,就加强假期期间家校联系,开设了线上师生交流平台。黑龙江省绥化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科长徐文学介绍:“老师们建立了一个线上答疑平台,学校的一些名师和一些优秀老师通过答疑平台,时刻回答学生在放假期间遇到学习上、心理上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疑惑或者问题。”
而内蒙古也在积极探索寒假托管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假期托管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石墨表示:“寒假即将到来,内蒙古自治区将积极鼓励学校和社区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假期托管服务,解决假期家长看护难等问题。”
在安徽则要求学校合理布置寒假作业,鼓励布置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指导加强亲子交流。
储朝晖也认为要关注孩子自主发展、关注亲子陪伴、关注身心健康,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打开属于他们的假期生活,把时间还给孩子。储朝晖说:“最好让孩子自己安排一件事,做一个方案,监督其实施,然后在一定的时候评估自己实施规划的效果怎么样。第二个方面,从亲情上来说,要利用假期通过寒假到亲戚家去走一走,家里父母和孩子也有更多时间在一起,这样能够培养感情,也能够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第三个方面就是讲身心健康,假期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多到自然当中去,多了解社会,包括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同伴,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