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300家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将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
当“银发潮”来袭,如何安放这些老年人,让他们的夕阳人生过得幸福美满,已成为当下中国式养老必须回答的命题。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决定撤销、脱钩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划转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由符合条件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健康养老产业集团。此后,国务院国资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诚通”)作为参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相关工作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得益于中国诚通在2014年就主动参与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调查研究、文件起草及座谈等工作,公司因此能够提前准备落实措施,仅仅2个月后,就出资100亿元成立了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康养”),作为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资产集中统一运作平台。
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
自2014年起代表中国诚通参与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工作的中国诚通副总经理,中国康养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跃,对培训疗养机构改革体会深刻。
“培训疗养机构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必然面临各种困难。只有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才能圆满完成改革任务。”朱跃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康养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心无旁骛、砥砺前行,积极融入以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联合工作组”),开展推动改革相关准备工作。
充分、扎实的准备工作,推动了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第一批试点工作启动。启动后,中国康养按照早已准备充分的各项流程和方案,在1个月内完成与所有部委的对接,协助起草了改革实施方案、交接责任书、移交协议、资产移交流程指引等文件。
在联合工作组和中国诚通的指导下,中国康养顺利推进了第一批48家机构的试点工作。近期,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及转型发展养老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联合工作组提出中国康养要成为‘培训疗养机构脱钩整合、发展普惠养老、混合所有制改革三面旗帜和健康养老产业领跑者’的要求,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动培训疗养机构批量接收和转型发展的信心,也为公司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朱跃说。
“先接后交”工作模式让转型快速落地
“培训疗养机构数量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国务院国资委选择中国诚通挑这个担子,就是看中了中国诚通在资产经营、优化配置资源、培育孵化新兴产业等方面彰显的‘勇挑千斤担、敢啃硬骨头’的诚通精神。”朱跃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改革启动后,为确保资产“接得住、管得好”、国有资产安全不流失,中国康养制定形成了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资产接收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改革机构投资运营全流程工作指引》,规范有序地协调推进资产接收以及接收后的管理和转型发展。
“中国康养扛起了改革资产接收主体的责任和担当,做解决改革资产接收和管理工作中各种疑难杂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梳理资产脱钩,整合难点、堵点问题,协调各方解决,形成‘问题处理手册’;成立项目组,组织全员投入资产接收工作,利用7天时间完成447家覆盖30个省的96个地级市的培训疗养机构实地现场调研。”朱跃说。
为了加快统筹推进改革资产脱钩、整合和转型,使改革成效尽快显现,中国康养提出了“先接后交”的工作模式,把自己的工作责任前移,使资产清查、资产接收、转型发展同步开展。
在疫情期间,威海海署培训基地从2021年1月签订“先接后交”协议到完成改造实现开业,仅用180天,成为全国首个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服务设施。目前,通过“先接后交”模式,中国康养已经完成28家机构的接收工作,为快速转型落地见效创造了条件。
为广大工薪阶层提供普惠养老服务
2011年,81岁的武昌房地产公司退休工人孙桂兰,入住武汉楠山康养南山老年公寓,至今已10年。
“我的生活需要护工协助,但基本能自理。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后,会有护工来打扫卫生。上午九点,操场上有一些集体活动,可以做操、唱歌、跑步。一个房间住两个人,大家平时一起看电视、聊聊天,日子过得挺充实,加上费用不贵,吃住一个月两三千元,我的退休金就够付了。我在这里住得很开心,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孙桂兰对入住南山老年公寓非常满意。
目前,像这样的普惠养老服务机构,中国康养已经在武汉布局了30余个,床位3000多张,为老人提供包括全托集中照护、助洁助浴、日托短住、远程看护、助餐等服务。
朱跃介绍,中国康养将接收的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按照“能转尽转”的要求,通过自投自营或广泛借助社会资源的合作方式,将其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并按照失能失智、半自理、自理、旅居的顺序,优先转型为社会和老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类型;并对机构的设计、定价和服务标准等重点环节统一标准,监督检查,确保必须按照普惠养老的标准惠及老百姓。
截至目前,中国康养在北京、武汉、沈阳、鄂州、青岛、秦皇岛、威海、文昌、赤峰、黑河等地区投建的普惠养老项目陆续开业,在建在营的普惠养老床位近10000张,成为全国入选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项目最多的企业。
按照计划,中国康养将承接并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设施的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总数将达300余家。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当300家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转型为养老机构,哪些人能够入住并享受普惠型养老服务?
朱跃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康养建设的养老机构面对全社会开放,并且其提供的养老服务定价是普惠的,服务质量是有保证的,能满足社会各界工薪阶层的需要。”
责编:杨琳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