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短歌如书——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中)
33集大型文化专题片《传承》,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传承》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介绍我省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融合传统技艺、人生体验、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用影像的力量记录文化精髓,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走近传人、感悟文化的平台。这组专题片将在辽宁文化共享电视频道和辽宁文化云平台等多渠道播出。
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其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而最受蒙古族人推崇的则是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传统马头琴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
清朝中、晚期起,民间涌现的大批职业和半职业说唱艺人,身背四胡、走村串户,到处演唱,把短调民歌带到各个角落,还随时把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编成新的短调民歌进行演唱,《云良》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经过一代代艺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具备了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它既保留了蒙古族固有的高阔、辽远、粗犷、豪放的风俗,又有了质朴、欢快、节奏鲜明的农耕色彩,同时吸收、借鉴了清醇、肃穆、庄重的宗教韵味。
韩梅,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第七代传承人,她正和女儿贺一涵为几天后县文化局的一台晚会做着准备,他们要演出的正是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这是女儿贺一涵第一次登台演出,为了能在舞台上有个出色的表现,无论是在排练室、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她都要一直反复练习,哪怕到了家,也不能放松。对于女儿来说,一首歌曲可能只是一种表演形式、一段旋律。但在韩梅的心里,每一次演出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就是一次蒙古族文化的展示,它展示的甚至是一部民族的发展史。
说起韩梅,不能不说到她的父亲韩起祥。韩起祥,是阜新蒙古剧创始人之一,他多才多艺,生前是阜蒙县民族歌舞团业务副团长,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乌银其其格》于1984年作为本县代表剧目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剧种的录像调演,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三等奖,填补了我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的空白。
韩梅是韩起祥五个女儿中的第三朵金花,是唯一继承父亲衣钵的人。韩梅天生一副好嗓子,在父辈的熏陶下,她自幼喜欢文艺,四岁起就显示出极强的表现欲,大人们让她唱歌,她从不惧场,背起小手,便大大方方地演唱。
编辑/黄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