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陆续开班,许多热门课程被一抢而光。“抢课”行列中,有许多老年人的身影。提起夜校,不少人会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夜校曾一度流行。不过,如今,有着浓浓“怀旧风”的夜校,大非当年模样。
“抢课”成功,在夜校圆梦
家住上海市嘉定区的王桂芝,是“市民艺术夜校”的忠实粉丝。今年3月,63岁的王桂芝在“市民艺术夜校”报名,想学插花艺术。但由于疫情,夜校被迫停课。秋季班陆续开班,她准备再次报名。
浦东区53岁的李圆是“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学员。今年3月,为了“抢课”,李圆早早就在夜校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实名认证,成功成为1200名夜校学员之一。李圆报的是巴扬琴班。“相比手风琴,巴扬琴更小巧、便捷。在夜校,应该能圆了我的乐器梦。”李圆说,虽然受疫情影响,夜校停了一段时间,但未来可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的夜校,大部分以扫盲、提升文化水平为目的。如今的夜校,则成了更高层次的圆梦之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艺术夜校”创办于2016年,项目负责人杨玲芝告诉记者,考虑到夜校课程“一座难求”,今年秋季班新增不少教学点,除了传统的书法、面点、手工、乐器,还新增了扎染体验、花艺体验、爵士舞入门、vlog制作体验等课程。12日,记者还从几所“市民艺术夜校”分校了解到,目前大部分课程并没有设置年龄限制,老年人也能在夜校学有所成。
白天留给家人,夜晚留给自己
“白天留给家人,夜晚属于自己。”这是不少老年人上夜校的考虑。
去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文化馆专门推出“夜间老年大学”,75岁的江纯是首批学员之一。在江纯看来,许多人选择上“夜间老年大学”,是因为白天要带孙,到了晚上才有时间来“充电”。艺术模特仪态精修班的老师赵晨表示,夜间课程更适合学员的生活节奏。在赵晨的课堂里,50多名学员清一色都是女性,“不少学员是年轻中老年群体,长期操持家务,到了晚上才有空余时间来重塑自己”。56岁的胡小红是其中之一。家住江宁的她,距离南京市文化馆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她每次都坚持来上课。每星期三晚上,是她的上课时间。她早早把家务操办好,待女儿下班回家,她就坐地铁来上课。下课回到家,基本都要到晚上9点多钟。但她乐此不疲,因为“收获不少”。
74岁的花正华是周一夜间班班主任。她给了另一种答案:许多学员选择晚上上课,是因为白班太火爆,“我们白天的课程基本都是爆满,许多人报不上白班,就来上晚间班”。
乡镇夜校课程也丰富多彩
事实上,除了大城市里的市民夜校,不少乡镇夜校也开始兴起,其课程同样丰富多彩。在四川泸县仁和村,农民夜校办起了礼仪培训班。58岁的赵贵群在夜校学化妆:洗脸、补水、搽霜、打粉,然后画口红、眉毛、眼线……“化了妆后,看起来简直年轻了10岁。”赵贵群对学习成果很满意。带孙之余,她开始尝试简单化妆提升气质,还跟朋友们分享心得。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团山社区74岁的杨老秀,同样期待夜校开课。杨老秀的夜校课有些“复古”——学习文化课。因为,杨老秀年轻时没上过学,现在要“补课”。不过,社区夜校也给了杨老秀更大的提升机会——学习家庭教育。(本报记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