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七团文化干事周其林
原创作者:杨正邦
投笔从戎
周其林干事是浙江省湖州市人。为了实现报国为民之志,他于1961年9月,从嘉兴工业学院投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七团服役。
因为那时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困难,部队奉命到安徽省和县种田,实行粮食自给;后来,先后移防温州文成和江西向塘,参加温州至文成国防战备公路(代号305工地)和向乐线(向塘至乐安)的建设;1964转战成昆线,在云南元谋参加成昆铁路建设;1970年转战襄渝线,先后在四川万源豆坪和陕西紫阳高滩参加襄渝铁路建设;1973年转战沙通线,在河北围场银镇参加沙通铁路建设。
艺展军营
周其林干事因喜爱音乐,擅长表演,有文学创作天赋,具备文艺兵的品貌特征。新训结束,分到一营二连后,他积极参加连里的文艺活动。很快成了连、营演唱组的文艺骨干。活跃在营、连组织的文艺晚会上。他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连长聂会乾和指导员和锡昌的关注和重视。
1962年,他被推荐到安徽和县参加师部举行的手风琴培训班。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训练,演奏技巧提高很快。在70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受到手风琴演奏家张自强老师的好评。学习结束,他即被调到团宣传队。1963年,他不仅能用手风琴伴奏,还能表演手风琴独奏了。
1964年9月,铁道兵部在湖南长沙举行基层文化工作会议暨文艺调演。师首长推荐三十七团业余文艺宣传队代表八师参加了调演。其间,周其林干事为男声小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等节目作手风琴伴奏。
从长沙回来后,根据工作需要,他被调任俱乐部工作。他的工作从台前表演转到台后管理。1965年,从事文化工作,开始搞创作并负责抓宣传队。1967年提任俱乐部文化干事
节目创作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作品要求既要有韵味,又要新颖独特,有趣味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上演必须受到观众的欢迎,达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对周其林干事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但爱好学习的老周却把它当做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他迎着困难上,大胆面对,勇于探索。他常常通过听收音机来记录好听的音乐;通过观看地方演出队的演出或深入老百姓中收集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他学写歌词、写诗朗诵、学谱曲、写小品……
创作出了一篇篇反映铁道兵战斗生活和子弟兵与老百姓的具有当地民族民间风味的表演作品。在部队和地方演出后深受观众喜爱。
1966年夏,因连下大雨,山洪暴发,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龙川江洪水暴涨。中坝与小月旧之间的大马台峡谷一下子变成了汪洋。三十七团四营十九连三排,被困孤岛。这事牵动了兵部首长、昆明军区、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及云南省各级地方党政领导。
贾庆祥师长和团首长亲临现场指挥营救。在各级首长及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部队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五天后,32名战友全部脱险。谱写了一曲军政、军民大团结,大营救的胜利凯歌。
根据团首长的指示,周干事带领宣传队创作组的战友连续作战。创作出一组歌唱孤岛被困大营救的军民一家亲的节目。在部队和地方巡演后,受到了部队指战员、地方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1968年12月至1969年2月,周其林干事奉命带领团宣传队配合八师征兵。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2个县和部分大型 中央和地方厂矿以及当地驻军演出30余场。节目有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有反映部队生活的;有反映军爱民,民拥军的。如:舞蹈《红色背篓》;表演唱《毛主席的铁道兵》;手风琴独奏、器乐小合奏……
整台演出旋律优美,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特别是那唢呐领奏,各种民乐、管乐、手风琴、打击乐等依次闪亮登场的既有云南边疆民族风味,又有华北音乐风格和江南水乡情调的开场白音乐,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那是周其林干事和他的创作团队的杰作,也是团宣传队的名片。演出赢得了苗乡侗寨父老乡亲们的一阵阵掌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黔东南州歌舞团和州京剧团的艺术家们看了演出后,纷纷到宣传队的住处登门拜访,切磋技艺。
在那次历时两个多月的接兵巡演中,黔东南各族人民对子弟兵的厚爱之情,也使周其林干事终身难忘。五十三年后,他古稀之年回访苗乡侗寨。
回访的目的,一是看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二是看看黔东南籍宣传队的战友。黔东南人民善歌善舞。养育了不少有艺术天赋的子弟。团宣传队的队员中,就有12位来自这块神秘的土地。
如,长笛演奏兼京剧《沙家浜》卫兵扮演者熊贵勋、胡传魁扮演者王金生、演员赵德贵来自凯里;副指导员兼笙演奏和板鼓手李天吉、演员李才德来自雷山;手风琴手兼刁小三扮演者邰玉和、演员潘胜德来自台江;刁德一扮演者杨再德、演员黄安国来自镇远;二胡、京胡主奏王胜珠、演员杨木森和陈远清来自榕江。
如今,王金生、赵德贵、杨木森、陈远清、潘胜德五位战友已离大家而去。“司令”走了,“参谋长”、刁小三、卫兵等7位战友还在。周干事一直在牵挂健在的这些战友。他先后在自治州首府凯里和雷山、镇远等县、市看望黔东南籍的宣传队战友。
并写下了《难忘的凯里演出》《那年雷山的那场演出》《古稀之年聚凯里,苗岭飞歌续情谊》《欢庆苗年(外一首)》《厚重的历史记忆,闪光的铁兵精神》等文章来表达他对黔东南人民的深情厚谊。
1969年8月,三十七团四营20连班长陈满祥为营救到龙川江担水不慎落水,被洪水冲走的贵州雷山籍苗族新战士文胜德,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洪水汹涌的龙川江,游向文胜德,经多次与浊浪搏击,他用尽全身力气把文胜德推到岸边。
小文得救了,但陈班长却因过度疲劳,力气用尽,被洪水冲走,英勇牺牲。1970年1月16日,铁道兵党委批准,给陈满祥追记一等功。铁道兵报报道了陈满祥烈士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
为了宣传陈满祥,周其林干事和他的创作团队创作了《陈满祥永在我们心中》《奋战龙川江》《巴山组歌》等歌舞剧及诗朗诵节目。宣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
先后在成昆线和襄渝线建设工地沿线为部队和地方巡演,反响强烈。对部队学英雄,创先进的活动;鼓舞士气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70年八师参加铁道兵基层工作会议的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1970年9月,铁道兵基层文化工作会议暨文艺调演在北京举行。周其林干事肩负师首长的重托,带领团宣传队参加会议。在这次调演中,团宣传队创作和表演的讴歌英雄陈满祥的节目获“优秀节目一等奖”。
消息一传出,宣传队的队员们,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相互拥抱。10月1日晚,宣传队奉命与各军兵种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首都人民庆祝国庆的大型文艺演出。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度了一个难忘的幸福之夜。
为了纪念那 次调演和那个非同寻常的难眠之夜,周干事写下了《珍贵的回忆(那年国庆)》一文。
忠于职守
▲三十七团政委周学进全家照。宣传队能排演《沙家浜》离不开周政委的关心和支持。
文化干事,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部队文化建设,活跃部队文化生活,为部队提供精神食粮服务的专职干部。周其林干事就任后,他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不仅积极参与团宣传队节目的创作,还常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基层文化建设的情况和要求。
凡营里举行的文艺晚会,他都到场支持和指导,并通过参加基层的文化活动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不断总结和推广基层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为了加强和提高连队的文化建设,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他先后举办了两期手风琴培训班,培养连队的手风琴手。进一步夯实了连队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了连队文化生活的正常开展。
▲《沙家浜》剧组的合照,由于宣传队部分老战士退伍,宣传队新老交替频繁,《沙家浜》演出于七二年结束使命,先后为部队和地方演出了一百多场,深深地留在铁道兵战士们心中,难以忘怀!
1970年10月,周其林干事把铁道兵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向团首长汇报后,团首长十分重视。经研究决定,要团宣传队学习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剧在部队巡演。当时宣传队全是男兵,没有女兵,缺少女角色。
周学进政委把挑选女角色,招女兵的任务交给周其林干事。接受任务后,周干事入住三十七团驻重庆九龙坡办事处,深入重庆市的相关中学物色排查“女角色”。
通过面试、技能考核、反复筛选和政审后,终于确定:夏克娜为阿庆嫂的扮演者;肖淑云为沙奶奶扮演者;邓丁为持包袱小姑娘扮演者兼报幕员;曾凡琛为李玉和扮演者。他们办理参军手续后,正式入伍。
根据演出需要,宣传队又先后在各营组织的晚会上挑选人选。并在卫生队的女兵中挑选贺小平、王丽萍、吕伟平、高小光、程慧英5位女兵组成宣传队女兵班,充实宣传队的演员阵容。
男角色在宣传队里挑。何翔出生川剧世家。入伍前是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川剧团小生,有武功功底和专业表演技巧。
郭建光扮演者和沙剧导演非他莫属;王金生为胡传魁的扮演者;刘玉林为刘副官扮演者;邰玉和为刁小三扮演者。但刁德一这个角色宣传队实在没有适合人选。后经周其林仔细考察琢磨发现,电影组的杨再德适合这一角色。
剧中的角色确定后,周干事分别找他们一一谈话,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好好学习,认真排练。多听收音机和唱片(那个年代还没有普及录音机和电视)来揣摩自己的角色,完成团首长交给的重任。
京剧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剧种。从唱腔、表演到音乐伴奏都独具一格。它对以表演歌舞、小剧和说唱节目为主的宣传队的每一个队员来说,都是新科目、新课题、零起点。团政委周学进又要求宣传队必须在两个月内交出满意答卷。
▲《沙家浜》主要演职员与万县(今万州)京剧团指导老师合影。
陌生的剧种,任务之艰巨和时间之紧迫,对每个宣传队队员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要排练出有板有眼的、地道的京戏,就得向行家学习。于是,周其林干事奉命带领团宣传队赴万县(今万州),向万县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学习。
在万县京剧团的艺术家们的精心指导和宣传队队员的不懈努力下,一部有交响乐宏伟气势烘托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终于在团首长规定的期限内排练成功,与部队指战员见面。从学习、排练到上演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
这在学戏史上,可称是一个奇迹!其演员阵容、舞美服装、唱念做打、音乐灯光均可与专业剧团媲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首长和万县京剧团的指导老师们都非常满意。这对负责此项工作的周其林来说,也算舒了一口气。对团首长,也是一个交代。一直压在他心头上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下。
▲《沙家浜》第一场接应中:郭建光,何翔饰;阿庆嫂,夏克娜饰演。
团宣传队学习排演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先后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沿线,在川东,在重庆市,在陕南,为铁道兵部队、民兵部队、相关友邻部队和地方演出100余场。看了演出后,部队和地方的观众都赞不绝口。
娃娃兵学演大戏,业余的宣传队演出了专业的水平,惊艳全场,确实不一般!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年看过那场戏的人们一提起它,人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三十七团宣传队曾两次肩负师首长的重托,代表八师参加铁道兵基层文化工作会议暨文艺调演,并成功地上演了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剧。它是铁道兵部队团宣传队上演革命现代京剧全剧为数不多的宣传队之一。
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鼓舞士气,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作出了贡献。这与负责宣传队工作的周其林干事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坚守基层
周其林干事一心扑在铁道兵部队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岗位上。尽管师政治部文化科曾经两次要调他去师宣传队,但团里一贯重视部队文化建设的周学进政委却不放他走,要他继续为部队基层文化建设服务。
▲第二场,转移中和沙奶奶:肖淑云饰演。
周干事服从组织安排,安心基层工作。他不仅识才,而且重才、惜才、护才。排演《沙家浜》,他挑选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孬种。个个角色都表演得非常优秀。首长满意,观众满意。
工作时他是领导,是首长;工作之余他是兄长,是战友。他豪爽大气,关心下属。宣传队的战士们有什么话都爱跟他讲,爱与他交朋友。他总是关心和呵护着队里的每一个队员,不让大家受半点委屈。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新兵入伍,老兵退伍。虽宣传队的队员换了一批批,但周干事却仍守护在他的岗位上,为部队的文化建设,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尽一个革命军人,一个文化干事,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抛洒在了人民军队的宣传文化阵地上。
人才培养
▲《沙家浜》第四场智斗中的刁德一,杨再德饰;胡传魁,王金生饰演。
在周其林干事的精心呵护下,宣传队的队员们台上演英雄,台下学英雄。个个思想过硬,技术过硬。那里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舆论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部队服役期间,宣传队的大部分队员都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有的队员在部队被提干;有的回地方后从事专职文化工作;有的是专业歌舞剧团的演员;有的是群艺部门的负责人;有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有的是演奏大师;有的是武术教练;有两位战友的后代还在中央音乐大学任教。张宝贵队长定居加拿大后,成了当地华人艺术团的团长。
战友深情
▲《沙家浜》第五场:坚持中的郭建光:何翔饰演。
1973年年末,三十七团政委周学进在河北围场设家宴。为完成军人使命,就要脱下军装,回地方工作的周其林干事饯行。除了表示首长对周干事在部队期间所作工作的肯定外,也表达了首长对他的依 依不舍之情。1973年12月25日,周干事告别了他曾经战斗过十二日年的铁道兵部队。
如今,已脱下军装,离开军营的宣传队队员们,都已两鬓如霜,不再是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在军营里带领自己摸爬滚打,为部队和地方老百姓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周干事。
▲《沙家浜》第五场坚持中的新四军伤病员由陈惠英、苏汉光、李才德、李建松、何建春、郭宝山、高贤栋、薛传友、雷泽林、田双跃筹扮演。
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浙江湖州相聚,看望宣传队的这位老前辈、老领导。又先后邀他参加宣传队在长沙、重庆、成都、凯里举行的战友聚会。
宣传队队员们纷纷撰文表达对周其林干事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陈新军战友《赠铁林(藏头诗一首)——铁林不老,风采依旧》( “铁林”是周其林干事的微信名);现已定居加拿大的张宝贵队长,发来了《忆周干事》;高林战友写了《向诗人致敬——写给铁八师文化干事周其林》;周干事转业后,1975年入伍的张中华战友后来担任三十七团宣传队的手风琴伴奏。
▲尾声:聚歼中的胜利场面。
转业回地方后,周其林干事曾先后在浙江省嘉兴地区丝绸公司、嘉兴地区人民检察分院、湖州市人民检察院、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并在政法机关和人大担任领导。但他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老铁道兵看待。
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参加修建过的铁路和国防工程;没有忘记部队驻地的山、水和老百姓;没有忘记部队的首长和战友,并一直和首长、首长的子女和属下的战友们保持联系;没有忘记长眠在异地他乡的烈士们!
笔耕不断
周其林干事对铁道兵这个退出部队序列的兵种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一直没有忘记,铁道兵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诞生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中越边界反击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铁道兵指战员挑战了生命极限。
为祖国,为人民修建了一条条铁路;一个个国防工程和民生工程。不少战友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年轻和宝贵的生命。作为曾经在这支部队里锻造过的铁道兵老兵,我们有责任向世人宣传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献身精神。
铁道兵文化是人民解放军军营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其林干事退休后,以铁道兵一员的身份,挥起笔墨,撰文宣传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继续履行老铁道兵的“职责”,活跃在铁道兵的各网络平台上。
他先后发表作品数百篇。他的作品深受铁道兵战友、铁二代和地方读者的欢迎。勾起了大家对铁道兵这支英雄部队的记忆。
原三十七团保卫股股长任福林的女儿任庆林在网上看了他的多篇回忆铁道兵部队战斗和生活的文章后,发表了《凝望八一军旗,思远去铁道兵》的感言;重庆市万州区京剧团出生于梨园世家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沙家浜》阿庆嫂的扮演者,三十七团宣传队学习京剧的指导老师潘风仪老人在网上读了周其林干事的作品后,给他写了一段十分感人的微信感言:
“周干事,看到你所写的《梅雨江南》一诗,让我感慨万分。诗中‘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敲打房檐汀汀雨落声,如悠悠岁月流过的声音。泛滥了我的思绪,打湿了我的眼睛,冲刷了我的白发……’这段梅雨时节的抒情,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襄渝铁路慰问部队时的一段经历。
也是这个梅雨季节,我团接到慰问铁道兵部队的通知。我们个个兴高采烈,为能到第一线慰问铁道兵而感到光荣。因为下雨无法进山,我们只能呆在营地等候,消耗部队的储备物资。慰问团从上到下都焦虑万分。
部队领导为保证我们的安全,让我们撤离到安全地段。路途中遇到冒雨抢修道路的干部战士,大家纷纷下车。大雨中不约而同地和泥水中的战士紧紧握手。一刹那,仿佛真的像舞台上我们演的《沙家浜》中的情景一样,军民一家亲。我们互相叮嘱注意安全。大家脸上的雨水和激动的泪水一起尽情地流淌。现在想起来还很感动呢……”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潘风仪老师的这段感言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它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和战友深情。
2019年,85岁高龄的当了二十二年铁道兵的三十七团五营老营长孙可选看了周其林干事写的《重访元谋37团团部旧址》的作品后,十分感慨。勾起了他对成昆线;对元谋;对元谋烈士陵园和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的牵挂。他用信笺纸写了一篇题为《心牵元谋思战友》的文章寄给周其林干事,委托他修改后发往相关网站。
他在文章里回忆了他1969年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登上天安门见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情景;回忆他们营参加烈士陵园的建设和安葬70位烈士的经过;特别让他牵挂的是,那位为了解决小西村隧道施工中出现的爆破难题,而抢时间,抄近路,涉水过河被洪水冲走,壮烈牺牲的广东湛江籍,大学爆破专业毕业的技术员庒工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