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山西省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王 悦摄
2012年1月2日,北京什刹海冰场 万 象摄
VR电影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观影体验 图片来自百度
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生活极大地丰富。我们拥有了电灯、电话、手表、手机、汽车、住宅……过上了过去难以想象的生活。改革开放还带来了文化生活的丰富,电视、电影、书籍、戏剧、美术以及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公园提供的文化休闲,不知不觉浸润着生活的每个方面,老百姓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乐趣。
色彩
从黑蓝灰到五颜六色
■栀子
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人可以到国外美术馆去欣赏经典名画,哪怕乡村的孩子,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绘画和书法作品,学习到美术教程。
1980年,大学总务处来宿舍检查卫生,聊了几句后问:“你是四季青(京郊一个人民公社)的吧?”我瞠目无语。是口音不标准,还是衣着搭配带着严重的非城市气息?细想起来,我好像从小就没受过什么美术熏陶和教育。
6岁,我跟着父母离开北京下放到广西邕宁县五七干校。两年后又分散下放到河北怀来县官厅果树场。
初中时,同学送了我一张画,说是她表哥画的,很有才,完全靠自学。画有一尺高,色彩饱满,云上的嫦娥衣带飘飘,表情并不凄婉或柔媚,而是平静有神的美。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水粉或水彩。可惜当时不懂保存,被压坏了,又污了一块。长大看了很多中外名作后觉得不过如此,于是丢弃了,真是不应该。
其他能接触到的,大概就是过春节前买来的抱鲤鱼的大胖娃娃年画?表情线条一概甜俗无个性。还有样板戏的海报,记得是智取威虎山,穿虎皮大衣的杨子荣摆了个POSE。色彩浓厚,不大能勾起内心的感受。
是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我跨进了大学的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人们的衣着告别了单一的黑蓝灰。
工作之后更是接触到美术行当。记得去美术馆看米罗画展,看达利画展,用力体会那种色彩的和谐搭配和怪异线条后的意味。后来,一个个画廊开起来了,书画开始被公开拍卖了,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不同寻常的美,中国人生活中的色彩也在一点点丰富。
如今,从衣着、家居装潢到日用品设计,再到城市雕塑和乡镇新居建设,生活变得五颜六色。也许下一代,再下一代人,就不会像我这样连衣服颜色都搭配不好。
看电影
从露天到手机
■陆桂琴
现在买电影票不像过去必须到电影院售票窗口买,就在手机、电脑上买,还可以直接选座。小区附近几公里内有好几家影院,非常方便,我和孩子还可以同时在影院不同的影厅看各自想看的电影。
我在东北小县城长大,上小学不久就赶上了改革开放,不少经典老电影重新上映,也拍摄了许多新片。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跟着姐姐去看露天电影,有时候混不进场,就看反面的,或者爬到很高的地方,看些影影绰绰,听些似有若无。
后来姐姐参加工作,是药店的店员,县城唯一一家电影院就在药店旁边。姐姐看电影总是带着我。那时的影院十分简陋,椅子是光板的,场内很宽敞,但是黑洞洞的。
上世纪90年代,我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却发现大城市和家乡一样,可看的电影越来越少,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电影院大多数越来越破败。听说家乡的电影院除了用来开大会、办活动,平时也不放电影了,就关着门。
转眼我在大城市结婚有了孩子,电影院又兴旺起来。最近十几年,我带着孩子看了许多国产电影和海外大片,影院的条件也非常好,冬暖夏凉,3D,4D,IMAX也都有。回老家探亲,我也常常和亲人们一起到新建的4座分属不同院线的影院看电影,硬件、软件和大城市都没有什么区别。更让人高兴的是,如今许多电影可以通过一些视频网站收看,不用出门,就在家里通过电视观看,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观看,这是我小时候无论如何想不到的。
看戏
从偶然到生活常态
■郑娜
5年来,走进剧场和音乐厅的人越来越多,演出的种类、风格越来越多,经典剧目、名家作品越来越多。虽然还不能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但是演出市场也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1986年出生的冬梅,是福建厦门人。在一所学校从事美术设计的她,业余闲暇喜欢观赏音乐会和话剧。
“小时候,我记得厦门好像只有一家歌舞剧院。最近几年不仅剧院、剧场多了起来,规模也比以前大了,硬件条件更好了。像宏泰艺术中心、闽南大剧院、嘉庚剧院、沧江剧院……”冬梅如数家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对舞台演出的数量、品质也有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大大小小的剧院、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厦门的各个角落。这些剧院、剧场有的主打戏曲,有的主打话剧、有的主打亲子剧,很好地满足了热爱文艺的市民的不同需求。
冬梅第一次看话剧,是2013年,在闽南大剧院看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这部话剧深深地打动了她,演员的现场表演令她惊叹。“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话剧和电影的视觉震撼完全不同,舞台上的互动直观性更强,更有冲击力。”作为一位“80后”母亲,她还观察到这一两年来亲子剧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年轻父母对这块比较重视,亲子剧的上座率非常高。”
冬梅的孩子现在5岁了。他从1岁半开始接触戏剧。虽然当时只看了上半场,下半场坐不住提前离席,但是冬梅认为看戏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成长”,这种成长不仅有艺术上的,还有艺术之外的。孩子在3岁那年看了加拿大美人鱼剧团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明显有了变化,比如能主动遵守剧场规则,整场观看完毕。从那以后,孩子也真正喜欢上了戏剧,看到一些剧目的海报,会主动要求妈妈带他去看。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同事都十分热爱观看演出。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到访厦门。”冬梅说。
逛公园
■关晓松
从脏乱差到乐舞动人
如今在北京逛公园是再方便不过的事了。就拿我住的西城区黄寺地区来说吧,一出家门就是人定湖公园,稍微远点就是双秀公园,再多走几步就是2018年国庆节前刚开放的什刹海湿地公园。3个公园各有特色,相同之处是全都免费。
夏日的晚上,饭后我常和家人到人定湖公园去。这个公园规模不大可是热闹非凡。每到七、八点钟,暑热散去,微风习习,荷叶亭亭,荷花飘香,正是休闲的人最多的时候。一群中老年人在湖心平台上翩翩起舞,国标舞的动作表情都一丝不苟;几位小伙子在湖边空地上和着劲爆的音乐练街舞,灵巧的翻腾扭动引来阵阵喝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每天都去绕湖,或跑步或疾走或散步。晚上九点半,闭园音乐响起的时候,还有许多人依依不舍。
双秀公园在北三环路边。园如其名,秀美典雅。这里有点江南园林的味道,有茂林修竹,有小桥流水,还有假山湖石。虽说不很精致,但是胜在游人不多,尤其是晚上,显得十分幽静。儿子高考前,我常和他步行十几分钟来到这里,我们边走边聊,听风赏月,帮他纾解紧张情绪,换一种心情对待功课和考试。那时,我们总听到有人在公园的某个角落吹笛子,却从没见过吹笛人。
今年国庆节前,从广播中听到新整治的什刹海湿地公园要开放了,我们就在国庆假期走了一趟。从我家步行过去只需要20多分钟,而且是开放式的,没有大门,更不收门票。什刹海的一片秋水在暖阳下荡漾,与依依垂柳相伴的是票友们的丝竹管弦。岸边有郭守敬的雕像,小山上还有免费参观的郭守敬纪念馆,陈列着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文学家、水利专家的生平。我丈夫在这一带长大,他说小的时候,什刹海两岸垃圾成堆,冬天大杂院的老百姓都把炉灰煤渣倒在岸边,乌烟瘴气,脏乱不堪。那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什刹海还能如此美丽。
电视剧
从内容单一到百花齐放
■苗青
我追剧好多年了。回想起来,几十年来追剧的历程有点曲折。在我心目中,电视剧就是从无到有,从新奇到熟视无睹。
记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我生活的山东省胶州市个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有了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每到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就到这些单位的会议室看电视连续剧,有日本的《姿三四郎》《排球女将》。每晚两集,大家都无比期盼晚上的到来。看完后,大家都无比兴奋,因为那时候电视剧很少,所以大家非常珍惜这段时光。后来城关公社又有了彩色电视机,放在会议室。人多的时候,就放在公社大院里,大家从家里拿着板凳到那里排好,老老少少围在一起看《霍元甲》《大西洋底来的人》,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家庭买了电视机。1988年,我自己家也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但那时台很少,电视节目也很少,不过大家终于不用离开家出去看了,都很高兴。
随着文艺事业不断发展,我国拍摄制作了很多的电视剧、综艺节目,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电视剧。现在我家的彩电是65英寸的,可以看100多个台,有电视剧,还有动画卡通节目,有体育节目,还有百姓健康等,想看什么都能找到。电视剧有各种题材,有都市爱情剧、谍战剧、古装历史剧、悬疑破案剧,还可以看美剧、韩剧等,真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最近,我看了讲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电视剧《风再起时》《你迟到的那些年》,现在又在追《大江大河》。这些电视剧都很精彩,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也因为这样的题材,让中国的电视剧艺术不断进步。
读书
从求书若渴到时间不够用
■沙林
后来因工作和友情关系,光著名作家高洪波、石英、方方赠我的书就几十部,还有幸得到老将军萧克,著名作家何建明、张炜、肖克凡、赵瑜、徐晓斌、王斌、林白……的赠书,整整几壁架书,透着盛世文情。
你可能想象不到过去书有多珍稀,能读到的公开出版物只有几部。那时候嗜书如命,墨字好像要抠出来印在心脑里。拿到一本缺章少页的长篇小说,哪舍得一夜看完!一天看几页,求得是荒时有粮,余味绵绵。
1978年我上大学,书渐渐多了起来。记得连夜赶往武昌水果湖书店,排队购买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秦牧的《艺海拾贝》。一时学校里不管文科理科,都大谈美学,大侃散文。4年后,又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古籍经典重印、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漓江出版社的外国翻译作品……书已琳琅满目。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工资稍富裕,买了一套精装硬皮的《鲁迅全集》,装点得屋里煌煌大观。后来单位又奖励了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是皮光闪耀。
进入新世纪10年,手机能下载电子书,我又搜集了一批书目。想想真该珍惜这读书的好时光,也愿寻回到当年凫水觅书,恨不得把墨字抠下来藏诸心里的少年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