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
王初明
提要:本文作者指出, 影响外语学习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情感, 一是母语。 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 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学外语并非从头开始。外语与母语相同之处不用学, 要学的是不同的地方。外语与母语不同之处因母语的固化而造成外语学习困难。判断外语教学法的优劣在于看它能否有效地克服两个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
关键词:外语学习;情感;自我形象;母语干扰;外语教学
任何有效的外语教学环节和步骤都具有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大至教学大纲的设计, 小至课堂练习的安排, 莫不如此。道理很简单:外语学得好坏终究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事。因此, 教好外语, 前提是了解学习者, 了解他们如何学, 了解他们把什么带进了外语学习, 了解这些东西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对外语学习者的研究, 至少已有三十多年。其间, 研究者们揭示了众多影响学习的因素,能够想到的, 能够调查的, 均已大致研究过, 不可谓不全面, 如母语迁移、认知方式、元认知、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情感因素、性格特征、语言学能、文化因素、学习环境、语言输入与输出、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 不一而足。研究哪一方面的便强调那一方面的重要性。教学中若把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 势必令人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出路在于抓主要矛盾。那么, 在迄今所发现的所有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因素当中, 哪些是最主要的因素呢? 我们认为, 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情感, 一是母语。这是成人学习二语与儿童习得母语最根本的差别所在,是学习者带进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本文将解释为什么这两个因素最重要, 并就此谈谈外语教学。
一、情感的作用
外语学习心理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方面, 其发展变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对人对己的感受。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早在70年代末, 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 为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二语习得研究颇有影响的文化渗入模式也主要建立在情感因素的研究之上。所有划归于情感的因素, 互有联系, 其中自我形象(self-concept) 值得特别关注。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人们会尽力维护自我形象, 因而形成一道看不见但具有保护性能的心理屏障。动机、态度、自信等情感因素是否产生积极的作用, 取决于人们的自我评价。学习者对自己外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我们不妨称之为外语学习自我形象。一位外语学习自我形象不佳者, 容易产生焦虑, 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和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跟外语学习自我形象有较明显联系的, 是外语发音学习。这种联系是外语学习有别于其他科目( 如数学) 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认为, 发音虽然只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 但是初学阶段发音学得好坏对后续的整个外语学习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语言能力是一种心理器官(mental organ) , 口语是它的外化形式, 发音的好坏体现外化形式的美和丑 。学外语要求学习者开口练习, 自我形象问题尤其突出。发音不好, 特别是在课堂上练习口语, 在同学和老师之前暴露自己的“缺陷”, 会对自我形象构成威胁, 导致学习者本能地筑起心理屏障, 以沉默来应付发音学习, 严重者甚至对整个外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阻止外语输入。这种由发音引起的心理反应可能造成外语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减退, 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相比之下, 发音学得既快又好的学生, 会引起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称赞, 产生成功的自豪感, 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 激发学习动力, 增强信心, 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音学习可以带动或阻碍外语其他部分的学习, 其深层原因是包括自我形象在内的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自我形象对成人学习语言的影响似乎比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因此, 外语学习难以取得成功, 特别是对成人而言, 困难之一有可能来自外语发音造成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分析可以解释一些外语学习现象。社会上有人搞疯狂英语, 以大声练口语为学外语的切入点, 吸引了不少学习者。他们的做法无意或有意地迎合了学习者的心理需要, 帮助学习者拆除心理屏障, 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在观察中学英语教学时注意到,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学生, 初二发生两极分化的倾向, 发音好的学得顺利, 发音差的往往掉队。因此, 初学外语, 抓好发音学习不失为克服情感障碍、培养健康的外语学习自我形象的良方。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的一个显著好处, 是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可塑性和易于学好发音的优势,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兴趣, 为深入学习外语奠定基础。
情感之所以重要, 只因它是学习的发动机, 再好的机器, 若不发动起来, 便是一堆废物。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 可以启动学能, 调动学习积极性, 释放学习潜力, 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二、母语的干扰
不管是学外语还是教外语, 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外语学习者的大脑中已经存在一个天天都在使用并已达到自动化的母语。Guion (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初学外语时, 母语系统建立得越牢固, 对外语使用的干扰性就越强, 从而需用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去压抑干扰。我们有时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儿童随父母移居到新的国度, 若无机会使用母语, 便有可能丧失说母语的能力, 但是,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 在同样情况下, 失去母语能力的概率大为降低。这说明母语在成人身上的固化程度高。李荣宝等人( 2000) 以我国英语学生为受试者开展实验,发现英汉句式相同,可促进对英语句子的理解, 英汉句式不同则会影响英语水平较低者的理解速度, 只有在熟练掌握了英语句子之后, 理解速度才跟上来。这意味着, 外语跟母语不同之处是学习者需要下工夫学习的地方。Bialystok (1997) 更是鲜明地指出:母语跟外语的差别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造成二语学习困难, 这种困难对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都存在。
母语干扰的发生是由外语学习的特点决定的。英语里有一个说法:Grammar leaks(语法有疏漏)。我们不妨从这个几乎是公认的简单道理说起。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无数的语法规则。“语法有疏漏”意指规则的概括性大小不一, 多有例外, 极少有100%正确的。例如, 英语名词的复数由-s或-es构成, 但有名词不遵守此规则(如sheep)。照此推理, 有的规则涵盖的范围可能是90%, 有的80%, 有的70%, 有的更低。语法书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规则, 概括性低于50%的恐怕不会算作规则而收入理论语法书里, 教学语法中更难见到。那些概括性低的若未以显性规则载于书中, 很可能是以说话者的语感形式储存在大脑里。既然语法规则有例外是个不争的事实, 按理, 人们在运用规则使用语言时就会不断出错, 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实际上, 这种情况在使用外语时是经常碰到的, 但在母语说话者之间却极少发生。为什么? 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 我们除了习得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之外, 同时习得跟语言结构相匹配的语用、语境等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弥补了语法规则的例外, 跟语言结构编织在一起, 储存于大脑中, 经过反复的使用形成自动化的模式, 能够跟说话时眼前的情景匹配,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迅速调出, 帮助我们判断语言结构的正确性, 理解话语。这就是语言的“习得”过程。在此过程中, 语言结构本身只是语言习得的部分内容, 正确流利的使用需借助非语言信息。相比之下, 在外语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结构的学习是在缺乏真实而丰富语境的情况下进行的, 教师也未必能够提供这类非语言信息。由于配合语言结构学习的相关非语言信息欠缺, 外语的接触量又有限, 再加上大脑有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经历的强烈倾向, 因此, 包括跟母语配套的非语言信息在内的母语知识不可避免地发生迁移, 用以补缺, 这才是造成母语干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造成外语学习主要障碍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 其优势是容易获取大量相关的非语言信息, 促进语言的正确使用。外语环境与自然语言环境的区别主要是在语言接触量和是否获得与所学语言配套的非语言信息方面的区别。这是有些研究者区分“学得”和“习得”的主要原因。两者到底是量的区别还是质的区别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口语和听力方面, 对读写来说, 区别似乎要小一些。
上面的分析对我们克服母语干扰有三点重要的启示:(1)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尽量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尽可能提供相关的非语言信息。譬如, 训练口语听力, 教学的重点宜多考虑创造真实的交际氛围、角色、话题等,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族语说话者。由于绝大部分学习者不可能有机会出国学习,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考虑建立一个外语社区, 生活和工作环境跟在目的语国家一样, 商店服务员等工作均由本族语说话者担任。这种理想化的环境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外语学习, 学到的语言会地道得多。因为这种方案成本高,难以实现, 我们可以使用电脑, 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 弥补外语学习环境的一些不足。但是, 这样做毕竟还是缺乏语言交际的动力和意思表达的真实性。(2) 加大外语接触量和练习量。这是克服母语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让正确的外语用法占领大脑, 通过大量的输入使外语的使用达到自动化, 以抵抗已达自动化的母语, 压抑母语干扰。因此, 泛读和泛听的作用不可低估。(3) 过分改错的方法不足取。帮助学生认识语言错误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只能适可而止, 不宜见错就改。对成人学习者来说, 学外语不像从头学习一种新技能或新知识(如数理化) , 他们已有过学习母语的体验。母语在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是我们跟本族语说话者交流的工具, 那是有用的东西, 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消灭的。过度改错的最大害处是挫伤学习积极性, 贬损自我形象。不妨去问问外语学习成功的人士, 他们的外语学得好是靠老师改错改出来的吗?
三、判断外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
如果情感和母语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那么, 我们就有了判别外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看它是否有助于克服由这两个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外语教学法很多, 我们不妨根据这个标准简略评估一下听说法的句型教学和交际教学法, 其他教法也可照此评估。受行为主义的影响, 发明句型操练的初衷是以加强操练外语结构去达到抑制母语干扰的目的。根据上面“语法有疏漏”的推理, 句型操练虽有助于练习发音, 促进机械记忆, 除非句型与相关的非语言信息能够有机地结合, 一般难以有效地促进外语的使用。此外, 句型操练对消除情感障碍帮助不大, 学习者若无强烈的动机支配, 机械的重复只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交际法强调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去促进语言结构的掌握, 激发学习者表达思想的欲望, 在相互磨合意思的基础上促进语言的使用。此法运用得当, 有助于克服情感障碍, 对克服母语干扰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需配有语言操练和发音训练去改善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任何教法都有局限, 使用什么教法需看学习对象, 犹如木工的工具, 有砍的, 有劈的, 有锯的, 有打方孔的, 有钻圆洞的, 只有根据工艺制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母语干扰不是任何时候都很强, 小学生的母语固化程度不高, 采用交际法占优, 成人的母语干扰性强, 句型操练的比重可以大些, 但交际法的一些原则仍然有效。学习者发生了变化, 教学也应随之而作相应的调整, 因而有“教无定法”之说。
对于成人外语学习者, 特别是对有一些外语基础的人, 在抓听说的同时, 可考虑以写促学。笔者提出“写长法”,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外语能力, 控制对作文长度的要求, 逐渐加大写作量去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写长法”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外语学习的两大障碍, 探讨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新途径, 其特色是以量促学, 以量促质。采用“写长法”主要是考虑到外语学习的特点。外语环境通常缺乏听说机会, 但可以有充分的读写条件。既然外语学习的环境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发展, 我们不妨从写入手, 以“写”促“读”, 进而带动听说技能的提高。一方面“写”比“说”更易于克服学习心理障碍, 因为训练“写”造成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 写可以是个人行为, 写的东西可以不用拿去跟别人交流, 教师可以控制作文的评语和打分, 鼓励学生发挥才能, 帮助他们改善自我形象,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 写长作文加大了练习量,可促进多读, 有助于外语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内化, 强化外语的正确用法, 抑制母语的干扰。
在具体操作上, “写长法”除了通过精心设计作文任务使学生愿意写、能够写、写得长之外,还主张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认可优点, 不改或少改错误, 在课堂上选评佳作, 树立榜样, 即使分析错误, 也主要针对优秀作文来进行。给这样的作文挑毛病不大会挫伤作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富有表达力的词句上,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先标出准确的用词、精彩的句子和思想的亮点等, 然后在批改时重点评估, 予以认可。这样做, 对学生而言, 保护了他们脆弱的信心, 激发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对教师而言, 批改作文变得容易省时, 因为认可优点比改错要容易。实验表明:“写长法”的最大长处, 是能够释放学习潜力, 开阔思路, 增强信心, 促进外语的运用, 学习成就感强。顺便澄清一点, 作文的长度是个变量, 长短是相对每个学习者目前的笔头表达能力而言, 如果目前最多能写50个词, 那末60个词便算长了。利用长度去促进学习, 可使外语学习个性化。
四、结语
遵循外语教学抓主要矛盾的思路, 我们提出情感和母语是影响外语学习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情感是维持学习动力的助推器, 出现障碍必然导致学习的停滞。母语对外语学习是一把双刃剑, 与外语相同的成分促进学习, 不同的部分阻碍学习。本来, 人类天生具有学会语言的能力, 但由于母语固化的加深而造成二语学习困难, 因为两种语言完全相同的成分不多, 要学的东西太多。从外语学习和教学的角度看, 我们关心的是什么东西要学, 而不是什么不需要学。这跟研究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人类语言共同的东西不用学, 需要我们认真对付的, 是那些外语中跟母语不同的成分, 是那些跟母语配套而干扰外语学习的成分。我们认为, 克服母语干扰的方法是加大外语接触量, 但不是简单地重复同一语言形式, 而是语言结构的学习要有语境等非语言信息的配合。外语教学, 抓主要矛盾, 牢记两大因素, 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语言环境开展教学, 效果不会差。
参考书目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3rd edition).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3.35.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4] Schumann J. The Piginization Proces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Rowly, Mass.: Newbury House, 1978.
[5] Guion S G, J EFlege, S H Liu, & G H Yeni-Komshian. Age of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duration of sentences produced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0, (21): 205-228.
[6] 李荣宝, 彭聃龄, 李嵬.双语者第二语言表征的形成与发展 [J]. 外国语, 2000, (4): 2-11.
[7] Bialystok E. The structure of age: in search of barrier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7, (13): 116-137.
[8] 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 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 [J]. 外国语. 2001, (5) .
[9] 王初明, 牛瑞英, 郑小湘. 以写促学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3): 207-212.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语界》2001年第6期)
下一篇:如何提升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