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期存在的梗,因为内地与香港通关,再次被炒了起来:日前,有个内地自媒体女孩做了期“挑战在香港一天只说普通话”视频,得出结论是不仅会被歧视遭翻白眼,还会受到与当地人不同等的待遇。
真相是这样的吗,或者说,真相就这么简单粗暴吗?
愿讲还是不会讲普通话?
必须承认,对于那些不懂粤语的内地人来说,身在香港这么个粤语环境中,体验感多少会受到点影响。
虽然按照官方说法,香港使用“两文三语”,也就是书面为中文与英文,语言为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但在现实中每种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2021年普查数据,全港惯用语言为粤语的占总人口数的90.6%,惯用语言为英语的占总人口数的2.4%,日常使用普通话的占2.3%、其他中国方言的3.0%(其中上海话0.2%)。
应该说,某地区某种语言使用的人多一点,另一种语言使用的人少一点,多是由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过往政策、人口组成和发展环境原因共同导致。最简单一点,在回归前,港英当局对普通话是什么态度,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朋友说,多数35岁以上的香港人,都没有系统学过普通话。有的人因为工作生活与内地产生联系,会学说普通话;但如果他没有这方面需求,靠粤语在香港甚至大湾区生活问题不大。
因此我在港采访中,这种画面常会出现,无论是特区政府高官、立法会议员还是商界高管,开始用普通话跟你交流,讲到某个词时忽然卡壳,先用粤语自言自语,然后再用英语解释一遍,最后努力说出普通话,还会道歉“普通话讲得不好”。
从这个角度讲,一边是只会讲普通话的内地朋友,一边是只会讲粤语的香港朋友,交流时可能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来的尴尬,之后情绪有点激烈,甚至出现争吵,恐怕需要彼此体谅。
可能也有人说,在香港旅游可以用普通话交流。原因很可能是,他去得多是像铜锣湾、尖沙咀这类商业区,那里从业者普通话一定过关。但请相信,当深入香港社会,在街市转转,去社区走走,你会发现情况很不一样。
因此,我承认当地肯定存在那些故意装听不懂、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但这不会是主流。出现交流障碍的多数情况,是真听不懂或讲不来。如今,越来越多港人开始学讲普通话,中小学也有相关课程,相信未来情况会改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讲普通话会不会受歧视?
再说第二个问题,在香港讲普通话会不会受到歧视?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3位长期生活在香港的上海朋友,大家回答,不能说一定就不存在,但他们没有遇到过因语言问题而受到歧视。
我就曾向香港朋友吐槽,去湾仔街边茶餐厅吃饭,服务员大妈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送菜时几乎是把餐盘砸在我桌上,害得我仔细反思进店后哪里做得不对,得罪她老人家。
朋友听后倒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跟我解释,这种态度大概率与讲普通话没有关系,即便是用粤语交流,享受的待遇大抵也是如此。这类食肆开在租金巨贵的商业区,单个客人消费额又不高,靠的只能是走客流量。因此,大妈巴不得你马上吃完走人,自然不会让你感到宾至如归。
一位在香港的沪漂也举个例子。某天,她在港岛想打出租车过海去九龙,司机大爷不肯“过海”,这位老人又不会讲普通话,所以咕噜咕噜一番后就把车开走了。这位沪漂开始觉得是因为讲普通话受到歧视,后来明白原委后只能笑笑而已。
一种观点认为,香港业者在内地人面前表现的“不友善”甚至“歧视”,大多数不是在看人下菜碟,与对方讲什么语言,是香港人、内地人还是外国人关系都不大。这只是当地中低端服务业的常态,香港本地人也常常会跟我们抱怨。当了解缘由后,我们不必过于不快,更不必上纲上线。
多说一句,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讲粤语还是讲普通话一度成为“政治问题”,媒体上确实有过因为有人讲普通话而被欺负的新闻,但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至于有人说香港朋友待人冷冰冰,有距离感,这或许是所有大城市的共性——打工人看似不苟言笑,很多时候只是不愿意被打扰,然后将心比心为别人营造出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那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况且,单单只提香港人冷冰冰一面,其实并不客观。如果在香港待久了,反而会认识并理解香港社会的多元与立体,看到市民善良、友好、可爱的一面。这也是香港魅力所在。
学本地语言是融入城市方式
2020年,我去一位在港中资企业朋友家玩,他的写字台上摆了几本学粤语的书。他坦言,不会说粤语在香港生活很不方便,起码要做到能听得懂。还有一点更重要,“既然你打算融入这座城市,学习他们语言是一种有效方式”。
因此,他家的电视一直定在无线新闻台,听粤语播报来训练听力。虽然这位北方汉子还不会讲粤语,但与香港人讲话之前,总先会用一两句简单粤语来拉近距离,“nei hou”之类的。
“这起码是种友善的态度吧,别人也会对你客气一点。”这就和他在上海工作时一样,虽然不会讲几句沪语,但总会操着洋泾浜的“侬好,侬好”四处打招呼。
很多时候,这种主动融入的姿态会有效果。一位在港企的上海女孩说,几年前去香港苹果店购物,大着胆子用刚学的粤语交流,“我结结巴巴地解释,‘我的广东话说不好’。”对方非但没有介意,反而非常高兴,还认真纠正她的发音。
“其实,我碰到的更多情况是,当我说那种不标准的粤语时候,香港朋友一旦听出来,就会主动转成普通话。”她说。一边是内地朋友讲着不太标准的粤语,一边是香港朋友讲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彼此交流合作,这何尝不是两地融合发展的生动场景。
外界还注意到,新任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在担任香港国安公署署长期间,就多次用粤语发表谈话。这位广东人在就任新职后就告诉香港各界,要在香港多讲北京话,在北京多讲香港话。
最后,再回到那个视频来。先是2019年修例风波,之后再是3年疫情封关,内地与香港民众之间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客观上是变远了。如今终于等到两地通关,人员有来有往,内地朋友可以实地来港刷新对固有香港印象。这时,就因为“普通话与粤语”这种老话题,便主观认为港人不好打交道,进而“炒冷饭”、夸大分歧、渲染矛盾、制造对立,除了能给自己赚点流量外快外,对两地关系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来源:作者: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