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个3岁的小女孩暖到了。
因楼房的外墙发霉,有工人在窗外修补。这个小萌娃看到后,便开启了“小话唠”模式:
· 别掉下去了,危险。你外婆呢?你外婆在哪里呀?
· 在家里啊。
· 你家好远,对吧?
· 我家好远,有一千多里路呢,我家在安徽。
网友们被这一大一小萌萌的对话感动了:好温馨的场景。
也有网友称赞这个小女孩良好的社交能力:好棒的孩子!好暖的“小社牛”!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孤孤单单的活着。每个人都需要家人、朋友,都需要和他人打交道,大人是这样,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更会让孩子得到心里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早在1920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就首次提出了“社交商”的概念,指的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处理彼此关系的能力。
他同时指出:有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孩子,人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社交商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孩子的社交商,利在孩子,根在家长。
02
家长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责任人
最近还有一则“被拒绝也没关系”的萌娃视频火了,获得了将近6000万人的关注。
视频内容是这样的,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外出,看见一个商场门口在发气球,女儿很想要一个,但又不敢去。
于是,妈妈带着女儿提前做了“演练”:
女儿:阿姨,我可以拿个气球吗?
妈妈:小朋友,你好勇敢,我可以送一个给你。
女儿:谢谢阿姨!
“演练”了几次之后,妈妈突然想着,能不能试着拒绝一下:
女儿:阿姨,我可以要个气球吗?
妈妈: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人要了,不能送给你。
女儿:嗯。
妈妈:你应该说“没关系”。
被拒绝后,这个年仅3岁的孩子,委屈地趴在妈妈怀里哭了。
妈妈不断安慰着女儿:你向别人提出请求的时候,是有可能被拒绝的,如果别人答应了,就说“谢谢”;如果没有答应,我们就说“没关系”。
这时,妈妈拿出一块有魔法的“勇气糖”,奖励给了女儿。
在妈妈的鼓励下,女儿终于勇敢地说出“没关系”三个字。
这个视频的下方,众多的网友都为妈妈点赞:真是个智慧的妈妈,教会孩子有拒绝别人的勇气,也有被拒绝的好心态,和再次尝试的勇气。
在我们周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性格,无论内向还是外向,都是天生的,不需要强迫孩子改变。
更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就很内向,不擅社交,现在也很成功。
于是,他们更加注重顺应孩子的天性,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研究了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
他发现工人阶级家庭崇尚自然成长,孩子的社交能力全靠自我发展。
而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则会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还报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孩子在团队中得到锻炼。
研究结果表明,中产家庭的孩子进入社会后,有着更强的适应性,也更有优越感。
身为家长,我们需要肩负起培养孩子“社交情商”的责任。
03
提升社交情商增强心理韧性
在一段良性、有弹性的人际关系中,孩子有勇气展现自我、获得认可、收获友谊,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
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家长的尺度很关键。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说到社交,很多家长会认为,当孩子长大后,走出家门,到了幼儿园和学校里,结识了新的小伙伴,才是社交的开始。
但其实,父母才是每个孩子最初的社交,孩子最早是通过与父母的交往来习得社会经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孩子的同龄交往是他的亲子交往经验的延续。如果孩子日常社交场景中不爱说话,那么家长就要从自身行为做反思。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讲了自己的故事:他的父母都是非常内向的人,周末,会呆在家里看书学习,他们之间交流很少,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悄悄的。
小的时候,他没有觉得有什么,长大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他才发现,因为从小“社交教育”的缺失,他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因此,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让孩子融入到小朋友中,同时,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榜样。
2、淡化框架,放宽边界
作为家长,我们爱孩子,怕他们受到伤害,希望为他们设定一个“无菌的交友环境”,于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和正直、善良、上进、爱读书的孩子在一起。
但,这样为孩子设立框架,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综艺节目《告诉世界我可以》中,有一个6岁的可爱的女孩子甜心,妈妈承包了她的朋友圈,“希望孩子可以交到非常优质的好朋友。”
为了让女儿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妈妈特意为她安排了一个party,还为她制定了一系列的“交友方案”。
她为女儿安排座位,一字一句地教给女儿如何与他人打招呼,让她背欢迎词,甚至连欢迎时的语气都要提前排练好。
除了安排party,连参加party的三个小朋友都是妈妈“精心挑选”的。
其中一个小朋友与女儿比较熟,得到了妈妈的特别优待,连欢迎词都特意为她加了一句。这也让女儿与她相处得特别好,却在不经意间冷落了其他的两个小朋友。
北京大学心理教授魏坤琳指出:孩子的朋友圈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家长要让他们自然筛选。
放宽孩子交友的边界,让孩子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社交,他才能在自然筛选中积累社交经验,自如地应对人际关系。
家长密不透风的灌输,只会逼得孩子越来越讨厌社交。
3、遇到问题,自己解决
孩子们在一起玩着玩着,为了一点小事起了冲突,委屈的孩子,往往会第一时间找父母来解决。
爱子心切的父母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往往就会情绪上头,直接出面替孩子解决。
但结果呢?将成人的规则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最终受伤的,还是年幼的孩子。
前一段时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几个山西太原的孩子在雪地上打雪仗玩,原本挺开心地玩着,结果发生了纠纷。
一个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愤怒不已,直接走上前去,一脚踹倒了一个9岁的男孩。
之后,还不解气,把孩子拉到监控之外,用树枝抽打。
孩子的妈妈看到后,坚决制止了这名家长的行为,并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
事后,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妈妈心痛地表示: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家长们爱孩子是没错,他们忘记了,孩子其实有能力自己处理问题。
当孩子习惯了父母帮自己出头,他们就会在心里获得一种暗示:我没有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长出面来替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4、遵守规则,作出示范
孩子之间的相处,也需要制定规则,如想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小朋友,要说对不起,等等。
但是,和成年人的社交世界不同,孩子对于规则的理解和尺度,往往缺乏明确的概念,比如“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说”,为什么不能打断?如果我想表达我的意思,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进行情景模拟,给孩子做出示范。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一位这样的好妈妈。
为了让孩子懂得和朋友相处的规则,平时在家里,她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她和孩子分别扮演两个孩子,然后,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让孩子明白,“不能打断别人”这个规则的意义,如果自己说话时被别人打断会有怎样的感受。
当然,孩子年纪小,对于规则的理解不是几天之间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家长牢记规则教育的重要性,随时随地地给孩子做出示范,让孩子记住规则。
04
好的教育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社交自由
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后盾,却无法将他们与世界隔绝。
我们希望孩子乐观、坚强,既有着强大的心理韧性,也有着良好的社交能力。
他们能够从朋友那里汲取力量,也能够自行疗伤,他们能够主动结交新朋友,摒弃“毒友谊”,也能够保有自己的一方空间。
孩子的社交商,从来不是与生俱来。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个社交高手。
也没有哪个孩子,注定是个社交的失败者。
真正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家长的引导与教导。
唯有家长们用心指引,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探索,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最终不断完善心智、提高情商、收获成长。
点个「赞 & 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更独立。
-THE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夏小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洪恩所有,转载请留言。
上一篇:《郑州成人礼》第二季:犟嘴之谜
下一篇:亲密之旅婚恋情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