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克,一瓶纯净水的重量,也是“巴掌宝宝”童童出生时的体重。132天前,在妈妈肚子里仅生活了23周零3天(正常怀孕周期40周)的女婴童童(化名)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意外降临。
不足巴掌大的身体、胳膊只有成人小拇指粗、“胶冻样”的皮肤、几近于无的呼吸……童童还没有来得及发出第一声啼哭,医护团队立即行气管插管进行新生儿复苏抢救,而后火速将其转入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32天的抢救和治疗,对于医护团队和孩子家人来说,每天都在“走钢丝”。
6月16日,五彩缤纷的气球、金色的“132天”……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充满了喜悦,童童各项指标达到了出院标准,体重也长到了2.5千克,顺利回到了温暖的家。据悉,这是湖南目前成功救治的胎龄最小的超早产儿。
国内救治经验有限
关关难过关关过
童童的妈妈王女士去年夏天意外怀上宝宝。生过一个男孩的王女士平日大大咧咧,怀着童童时,没觉得太大负担,2月3日家中大扫除后,她突然感到腹痛,直到出现了宫缩的感觉。“不好了,赶紧去医院。”王女士因为“宫颈机能不全”出现先兆临产,当晚入住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2月4日下午,仅在妈妈子宫里生活了23周零3天的宝宝,就“急不可耐”地来到这个世界,比正常足月儿提前四个多月。
“在医学上,胎龄28周以下称为未成熟儿、小于24周为超未成熟儿,小于1000克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龚晓琴对记者说,童童即是超未成熟儿也是超低出生体重儿,这样的婴儿的出生时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呼吸、消化等重要脏器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命岌岌可危,出生后面临重重险阻。
据了解,对于胎龄小于24周的超早产儿,国内可借鉴的救治经验非常有限,在围产医学界一直是个难题。
如何让巴掌宝宝活下来?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了救治团队,新生儿科主任龚晓琴、副主任张路、护士长尹转、副主任医师周耀等医护人员组成的医护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方案和应急救治预案。“巴掌宝宝”童童也顺利地闯过了多道生命关卡:呼吸关、感染关、消化关、颅脑损伤关、视网膜病变关……
为达到模拟宫内环境的效果,童童第一时间被送进了全国最先进的早产儿培育箱,团队合力完成了孩子出生后的“黄金1小时”救助。抢救完成后,童童继续在保温箱中补足“胎龄”,并在为她制作的舒适的“气垫床”和模拟宫腔环境的“鸟巢”中,平稳度过了死亡率最高的出生后第一周。
24小时严密监护
每次呼吸量精确到0.1毫升
“整个救治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周耀副主任医师介绍,由于童童的肺部发育不完整,需要呼吸机的长期支持,一般成人每次呼吸的量在400至600毫升,而童童的每次呼吸量在4毫升左右,既不能多,也不能不足。因此,医护人员轮流24小时严密监护,将童童的每次呼吸把控精确到0.1毫升。直到出生后的第117天,童童终于可以完全自由呼吸,不再需要呼吸机的帮助。
对于几乎没有免疫力的童童,渡过感染关往往最为艰难。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医院对童童进行了单间保护隔离,一对一专人护理,医护人员每天对环境和卫生器械严格消毒,每天进行集中化救治以减少与孩子的接触,并且建立了深静脉(PICC)置管。
龚晓琴主任介绍,PICC置管是童童的营养生命通道。大家比较熟悉的留置针最多可以使用7天,而PICC置管可使用长达数周至数月,这条生命通道打通后,孩子可以持续得到营养支持,同时减少穿刺痛苦和风险。可对于新生儿,该项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无菌要求高、操作过程复杂,置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此时,童童的手臂只有成人拇指般粗细,可选择的血管十分有限,操作难度极大。针对这些情况,医护团队做好了充分准备,制定各种应急措施,最终在宝宝细如发丝的静脉上成功开通了生命通道。
此外,由于童童身体太过脆弱,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就连简单的翻身,都可能危及生命。为了预防宝宝颅内出血,避免出现脑瘫,全程的救治和护理都极其小心,最大可能给予宝宝最好的照护。
医患相互信任
共创生命奇迹
看着童童日渐饱满的脸蛋,王女士感慨不已。孩子意外降临时,“能否活下来”的问题一直盘旋在王女士脑海里。
“你尽力了,我们一定尽全力。”周耀医生的这句坚定了王女士救治孩子的决心和勇气。在听到宝宝妈“尽力救”三个字后,抢救团队争分夺秒,放手一搏。
“每个孩子都很珍贵。”龚晓琴说,如今,孕龄女性生育时间越来越晚,高危妊娠以及早产发生率却处于上升的趋势,在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80%以上的宝宝因为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同时,随着救治能力的提升,更多的超早产宝宝得以存活,远期生存质量越来越高。2020年以来,长沙市妇幼保健院NICU累计成功救治近70例超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总体救治成功率已达70%以上。
转自:长沙晚报
来源: 政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