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力于儿童写作教育的这些年里,我们看到了让家长们焦虑的共同原因:孩子的作文写得短、干巴巴、无意义,怎么办?
家长没看到的是,在这些评价下,更受伤害的,其实是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创作者,天生的故事大王。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也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超越成年人的“哲学家”。
是什么压制了他们?让他们的天赋难以发挥,让他们成为考试的囚徒?又有什么可以释放他们与生俱来的力量?
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了面纱背后的奥秘。
五年时间,童书妈妈100多位写作导师,教了10000多名孩子,有的孩子从六七岁一直跟我们到十一二岁。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刚来童书妈妈儿童写作入门营的孩子,都会问:“老师,我可不可以不写作文?”
我们问孩子:让你讨厌的写作课,都对你做过些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是:
我们总被要求传递正能量。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视作自己孩子一般的文章,被退回来重写……
我们绞尽脑汁,也凑不齐800字!
别笑!当孩子们列出这一条条“罪状”,眼眶都红了。为了让孩子考高分而做的应试练习,对孩子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孩子要被迫想象大人们希望他们想什么、写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感,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这些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却要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得分去应付。
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自己的喜好、个性、甚至信念——那就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孩子。
《二月的胜者—绝对合格的教室》剧照
在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关闭孩子“学习脑”的,正是否定孩子、矮化孩子,让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学习脑被关闭了,要再打开,就要费很大的力气了。
在写作教育中,要求孩子只能写”正能量“、让孩子背好词好句、强行上价值、写八股文,事实上都是在矮化孩子,让他们不相信自己心里的力量,只能趋炎附势。
这都是把孩子送上了一条远离自我、不相信自己力量的轨道。正可谓是关闭学习脑的“速成大法”。
为什么不相信,孩子有权利和力量,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为什么不相信,孩子身体中的创造力、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源源不断,奔涌不息?
为什么不相信,孩子是好奇的、渴望成长的、愿意表达自我的独立的个体?
在童书妈妈儿童写作营,在这10000多名孩子身上,我们亲眼见证了孩子的力量。
我们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好的写作教育,就是给孩子自由,释放孩子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孩子越写更好,思维更清晰、情感表达更顺畅,让孩子离成功更近,并且真正拥有幸福的力量。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今年,我们将从实践中发现的经验做了梳理,发现通往幸福的写作教育,秘诀在此:好的写作,通过高体验、高激发、高触发自然发生。
这些经验,或许也印证了,为什么非功利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通往幸福。
01 高体验
如泉水般喷涌的写作
来自深刻的体验
为什么孩子写得短、干巴巴?一晚上憋不出来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三川老师有一个经典比喻,写作如同生孩子,最重要的是肚子里面要有孩子。
肚子里面没有孩子,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就如同深呼吸、肌肉如何用力这类生产技术没有用,遇到世界上最厉害的产科医生也无法让你生出孩子来。
很多写作培训,就是让孩子多读书、给孩子多讲故事,多积累好词好句,甚至有的老师,简单地相信这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天赋。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异禀“的感受力,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强烈,是什么关闭了他们的这种能力,让他们无法表达出来呢?
是压力。
要打开孩子的感官,需要给他们一个自由、放松的环境。
在夏天的课堂上,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写夏天的感受,用体验激发了孩子诗意的语言,共同创作了这样一首名叫夏天的诗歌。(一定要听,燃爆了!)
夏天的诗音频:00:00/02:01
《夏天的诗》
夏天看起来像一个特别壮的人,
夏天是炎炎烈日、是吃冰棍,
夏天摸起来是软软的、热热的、潮湿的,
夏天是甜甜的、凉爽可口的、温暖的,
夏天像玫瑰、像小草的清香,
夏天像刚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的包子,
夏天是满头大汗,
……
孩子身上的诗意闪闪发光,如果把孩子困于做题、考试的压力中,孩子天生的诗意,就会慢慢消失。
在童书妈妈写作营中,大家沉浸在属于每个人自己身上的独特感受中,儿童特有感受力变成了一起创作的作品,这种能力被鼓励之后,不会随着“长大”而消逝不见。
一段时间之后,你或许能够发现:
当孩子发挥出自身感知生活的能力,他的写作是很动人的。具有强烈感受力的人,其生命是普通人的五倍以上,同样的生活拥有不同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02 高激发
跟普利策奖水准作品学选材
孩子也会像媒体英雄一样
写出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激发,就是激将法,找最牛的“老师",让孩子真刀真枪学点好东西。
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做了一件特别挑战的事情:找了一篇纽约时报的普利策奖水准的报道,是一篇关于武汉快递员的作品,让孩子看到专业记者的选材眼力和写作手力,如何把普通人的平常事中,写出一部英雄史诗。
见识了纽约时报的高手报道,我们给孩子们安排了几场在线采访,小营员孙一方(10岁)采访了一位武汉基层医院院长。她的文章题目是《一个不想住院的人》,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已经有了纽约时报专业报道的调调:
文章开头用短句下钩子:这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不想住院;
文中,“仅有115位医护人员的医院接受了295名患者”的数字清晰有力,真实可信;
院长笑谈自己一个新冠病人“穿着睡衣去救人”,光是这一个细节,就凸显了人物的伟大。
这就是一次“高激发”的写作活动,核心是一个好的文本。当你开始赏析、模仿、借鉴这个文本,你原本就有,却无法准确捕捉并表达出来的感受和想法,就有了写作出口。
除了《纽约时报》等大牌媒体的报道,这个寒假的内功营,我们还将带孩子们读比尔·布莱森的《偏跟山过不去》,跟着目前活在世上最有趣的非虚构作家,学习如何用英式幽默写好笑的故事……孩子会在”慢节奏“的课堂中,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变化。
3.高触发
用话题唤起经验
让孩子理性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
高触发,可以是用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触发孩子去思考、发表意见。在口头上的体现,常常是辩论,而落到写作上,就是观点写作,也就是通俗中大家说的议论文。
在一场观点写作中,孩子们先阅读了《物种起源》,思考: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生物界中的逻辑,在社会中是否应该被强调?据此,我们给孩子出了一个辩题:好学校只选成绩好的学生是合理的吗?
孩子们可以按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立场,并从个人,老师,校长不同的角色去表达看法,比如有孩子说:一个不想好好学的学生,让好老师教你,就是浪费,这就是从老师角度;还有孩子说:学校配备了那么好的资源,不好好学,这是糟蹋资源。这就是从校长的角度。
在辩论之后,孩子会靠着自己的感受,回忆,梳理自己的观点、有逻辑地去思考。
孩子们身处于升学的阶段,父母一直说成绩好才能上好学校。对这样的话题,孩子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却没有人跟他们讨论过。
老师做的,其实是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去碰撞,引导他们把论点论据讲清楚,并且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此外,我们还会带孩子写《自由是什么?》《朋友是什么?》……
我们信任孩子可以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而且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替代的“高触发”写作能量场,每个人都能唤起记忆中的经验,每个人的分享和反馈都互相作用,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学会与他们相处。
有公信力的文章,让人产生信任的文字,并非好词好句的堆砌,也非开头结尾的方法如何妙,而在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被触发等思辨力,让孩子能够发现事物的规律,能够说出令人信服的话,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
相信孩子的力量、给孩子赋能
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这五年,我们亲眼见证了教培市场的疯狂,但凡冲着”提分”“应试”而去的教育,热钱都来得很快。
我们一直在做少有人做的事,一直在做“笨事情”,甚至是很多人理解不了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信奉”提分“,你们却偏不?
因为我们相信,赋能儿童的教育,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因为我们相信,保护儿童的天赋不在焦虑的环境中被囚禁,被磨灭,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焕发自信的力量。
这,或许才是通往幸福和成功的”捷径“。
END
撰文:涉川 珺宇
编辑: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