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问题☟
我发现很多大师都是高龄的老年人,不管是流行乐演唱还是古典音乐家演奏。年老时的表达会更让人感动(比如滚石老年时的演唱会感觉更有味道),所以音乐表达的好坏是与年龄有关吗?为什么只有年龄大的音乐家才能被称为大师?
——zzzhang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在看一个现场表演时,如果表演者是白发苍苍、上了年纪的老人,演出似乎更容易打动人。
比如六十多岁依然抱着吉他在舞台上唱歌的玉置浩二。
再比如,七十多岁还在台上玩摇滚的滚石乐队。
当他们站上舞台,就仿佛有魔力一般,释放着无穷无尽的温暖与魅力。
上周,我们专门做了一期内容,专门来纪念近些年离世的大师们(回顾戳:告别大师),包括指挥家海廷克、滚石乐队鼓手理查·沃茨、爵士大师奇克·科瑞亚等等。大家或许也发现了,那些能够被我们称为大师的音乐家,要么已经离开了我们告别了人世,要么已经有着不小的年龄。
所以,你是不是也好奇过:为什么只有年老的音乐家才能被尊称为大师?“大师”是否只是一种“资历”的认证?
以下是Yusi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只有年老的音乐家才能被称为大师?”我想这个问题的另一层意思显然是:年轻的音乐家中也不乏有天赋和有影响力的,为什么他们很难被称为大师?
▲青年钢琴家王羽佳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年轻的天才”与“真正的大师”之间的区别。
说实话,在几年前,我还是比较相信“神童”、“天才”这些说法的。因为确实有很多有天赋的人,在孩童时期就显示出了比成年人还强的能力。
但近些年来,我对这样的称呼也越来越无感了。我们会发现,太多曾经天赋异禀的人,后来都逐渐趋于平庸。
这是因为,大多数被定义为天才、可以随心所欲弹琴的孩子,在技术上也缺少非常严谨和长久的训练,导致基本功并不是特别扎实。于是当天才的光环散尽,他们自然也会泯然于众人。(我为什么不期待看的音乐“神童”?)
所以很明显,天才尽管闪耀无比,但大多数时候却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
所以,我们无法将“大师”这样一个总结性的称呼放在他们身上。这与资历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大师”是一种长期甚至终身状态的累积,是不断进化、不断成长的状态,是对生命过程的概括。
▲钢琴大师霍洛维茨
而在我心里,大师不是一个title,不是一个名词,不是众星捧月的“神”,而是有着复杂感情、有温度有热情、真实赤诚的人。
成就一位大师需要非常多的偶然性。除了天赋之外,他们往往还有很多包含着复杂情绪的人生经历,以及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所有痛苦、磨难后,他们依然保持对音乐持久不灭的热情。
举个例子,我第一次听张昊辰在现场演奏的勃拉姆斯时,就被触动了,他的情感处理特别细腻。然而当我后来听到波格莱里奇演奏的同一片段,才知道真正的“勃拉姆斯”应该是什么样。那种内心的震动真的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因为波格莱里奇与百年前的勃拉姆斯有着相似的感情经历,相似的痛苦,所以这些痛苦成为了他表达音乐时的“武器”。
与此同时,真正的大师在演奏时,那种对音乐的热情与享受是肉眼可见的。为了保持对音乐的新鲜感与好奇心,很多大师都会适时停止演出,比如阿格里奇在巅峰时期选择隐退去做室内乐。音乐若没有了神秘感,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但目前我们的青年演奏家,几乎没有人敢停止演出。因为大家都特别怕自己被遗忘,被替代,于是只能在无穷无尽的忙碌中消磨对音乐的热情,反而将演奏变成了一种对自我的禁锢。
所以到今天,我们发现那种热情与喜悦更加稀缺。钢琴家弗莱雷生前在纪录片中曾眼含热泪地说道:那种演奏时的喜悦,霍洛维茨有,鲁宾斯坦有,阿格里奇也有。
正是因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音乐饱满的热情,我们在看那些白发苍苍的大师演出时,才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他们将自己鲜活、饱满、丰盛的人生铺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时候,即便那些小小的瑕疵与失误也成为了真实而动人的心跳,为音乐注入强大的
是的,如果说“天才”是以完美而惊艳的神性令世人惊叹,那么“大师”则是以有血有肉、鲜活动人、引发共鸣的方式感染和激励着众生。
“天才”或许可以有很多,但“大师”却非常难得。因为在成为大师的路途中,天才们要抵挡无数的诱惑,要有长达一生的坚持与热爱,要经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痛苦,最终才有可能挤进“大师”的行列。
尽管他们同样都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但很多“天才”在短暂辉煌后便被遗忘,而经历过生死磨砺的“大师”,则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那么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成为大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经历,并且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此,这样一个可以概括一生的身份,自然也只有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能被慎重地授予。
大师的光芒是璀璨的,但其背后的意义,也是令人动容与心疼的。在这个与大师告别的时代,我尤其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他们,珍惜他们的存在,因为这真的是人类非常稀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