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素质类机构包括艺术、素质、体育、职业教育等。
2023年上半年即将结束,如果要对于上半年的教培行业做一个总结,其实并不复杂。该挣扎的依旧在挣扎,跑路关门的消息也是不绝于耳,虽然人人都在喊着事难做钱难挣,但是依旧还是有很多人在进入这个行业。相对于当下的各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更为重要的是教培行业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素质教育是大趋势,学科类无力回天
素质教育的优先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在2019年发布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的描述,首要要求就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显然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和首要之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将是未来十年教育领域的主旋律。而目前素质教育的相关领域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而关于行业性的未来发展机遇是非常确定的。
另一方面,本科和职业教育分类发展,通过中考和高考持续分流,而且在2035年将努力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全覆盖,这种覆盖也意味着中等职业需要和普通高中的互通互转。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做出的改革和调整,最终要培养的是能被社会所接纳,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结合2035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包括“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以上目标如果能变成现实,也将是一代人之幸运。
至于学科类的校外培训,基本上已经是昨日黄花,即使目前你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隐形存在,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状况会持续存在下去。事实上,对于学科类培训的存续最大的压力,并不是政策上的压减和监管,而是在整个教育导向发生变化之后,这种需求会被逐步弱化。
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发现,校外培训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和过往已经完全不同,因为升学压力将被无限缩小,就业诉求将会无限放大。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更高的学历并不意味着有更好的人生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具备更大社会价值的群体必然会具备更好的体质、更完整的人格特征,更明确的职业方向、更高的道德水准,这些才是校外培训机构需要转型和关注的方向。
小众为王——素质教育机构的三个升级方向
第一, 从人的层面,从业者需要持续强化自己的社会化属性,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技能的教学者。
秉承以人为本、全民发展的教育理念,“1+N”的知识结构会成为教培从业者新要求,比如一个懂心理学的美术老师,一个懂家庭教育的舞蹈老师、一个懂公众表达的体育老师,具备这种知识结构的人群显然更容易传递出更立体的教育内容,对于家长和孩子也更具示范效应。基于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拿到更多的职业技能的认证,赋予自己更多的身份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从用人的角度,一专多能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对于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的教培机构来说,一专多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效。比说一个教学岗位,为什么只能负责教学?这个岗位为什么不能有运营的功能?为什么不能有服务的功能?为什么不能有招生的功能?有的人说自己不会或者不愿意,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是招聘很用人的标准的问题,也关系到内部考核方式和培养机制的问题。
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都不可能是单一,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身份属性。当一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越丰富,也意味着这个人和社会的融入度会更强。比如说一个只会跳舞的舞蹈老师,和一位懂的机构经营的舞蹈老师,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必然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这也是教培从业者的必须,因为你每天面对的是孩子们,但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家长们,如果你只懂舞蹈或者美术,显然你就无法和更多的群体形成更有粘性的链接。
第二, 从课程的层面,从单纯的技能培训转化成更为全面的育人逻辑。
包括艺术、素质、体育在内的所有校外非学科类的培训科目,本质上来说这些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灌输的结果。因此,如果你的课程可以整合更多的素质类科目元素,自然就更容易跳脱出技能培训的限制,转向素质教育的全面培育。比如从音乐中获取数学理解,从艺术中理解艺术形成中的数学秩序,将声音转化为图像,将现场即兴创作的图像,用乐器即兴编曲,并且用身体动作跳出来。这种课程设计的逻辑,可以涵盖的科目就不仅仅是音乐或者舞蹈,而是一个综合类的艺术整合系统。
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在未来低龄段的校外培训市场,真正有生命力的是一种综合类的素质教育课程,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舞蹈、美术、音乐等科目,而经由这种综合类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在更为适合的年纪做相应专业性更强的分流,显然就会更符合成长逻辑。这种1+N的产品模式不仅仅可以放大低龄段的入口和降低运营成本的问题,也更加贴合兴趣类年龄段用户的实际诉求,目前类似的模型已经在一切幼儿园进行试点和样本采集,可以说是充满期待。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来说,一方面,每一个孩子都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培训科目的可能性,同时和未来的就业做出一定的平衡。另一方面,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持续影响下,学员会有更长的学习周期,甚至很多科目会延伸到成人市场。
第三, 从经营的层面,传统的招生方式效果会越来越差。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前两者,也意味着教培机构的营销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的机构存在的依据已经不再是告诉别人,学舞蹈是必须的、学美术是必须的,而是在告知你的受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你的教育理念。你满足的已经不是低层次的跟风诉求、兴趣诉求或者结果诉求,而是在引导家长如何更好的配合新的教育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教培机构身上体现更多的会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融合发展和知行合一,同时也让教培机构从一个培训者真正转变成一个教育者。
也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你提供的教育服务会更容易和校内以及同行形成差异化,也更容易寻找了有共同诉求的用户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群价值。而更为全面的课程设置、更为全面的师资匹配、更为全面的教育理念,对应的就是很多人一直在说小而精的经营模式。但是这里要清楚的一定是,精的意思是精品化,而小的意思不是小规模,而是小众市场。
转型升级是一个过程,最为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开始,其次才是一个规划,再次才是具体的做法。而以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周期,实现机构运营的常态化,这是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基础,这无关机构的规模大小和时间长短,最为关键的是从何时开始。
结合多年机构运营辅导的经验和对行业的思考,我专门整理出一套运营指导书——《教培机构(非学科)精细化运营手册》,配合年度直播课程,从营销和用人两个维度,全方位助力教培机构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同时寻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孵化一批更具竞争力的非学科教培机构,详情私信:“运营手册”。付费项目,非诚勿扰。
作者王文杰老师,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师道研习社创办人,中小企业精细化运营辅导顾问,从事企业运营辅导工作十余年,为数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辅导,特别善于系统梳理、快速发现、以点带面、量身定制的方式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经营效率,有力推动盈利可持续,增长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