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安全分析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了规范工作安全分析管理过程,在每项施工工作前,对其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保证具备安全的施工条件,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工作。
3 参考文件
4 定义
1)工作危害分析(JHA):针对潜在的危险源,将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参考作业环境进行对比,考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危害严重程度等因素,得出作业条件危险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2)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在设计、施工和生产前,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后果进行分析,以识别系统中的潜在危险,进行危险源登记,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的一种分析方法。
3)安全检查表分析(PHA):为了查找工程、系统中各种设备设施、物料、工件、操作和组织措施中的有害因素,将检查对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对每项进行危险源辨识,形成危险源清单,对照清单进行核实和检查的一种方法。
4)可接受风险:通过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危险源发生的可
能性和后果的综合结果,满足职业健康的安全管理方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公司
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5)不可接受风险:通过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危险源发生的
可能性和后果的综合结果严重性,仍超出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相关法律法规
的要求,成为公司不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5 职责
5.1 安全管理组
1)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确定的管理工作;
2)收集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目标指标及控制措施清单》;
3)组织成立项目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组织各部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
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及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协助编制并审核技术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5.2 技术组
1) 负责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技术安全交底方案;
2) 负责对施工队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5.3 分包单位
1)按照项目部工作安全分析和工作危险分析的要求,辨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要求,使工作区域满足安全的施工条件;
2)根据施工区域的风险,工作前对班组成员进行交底。
6 控制流程
7 流程描述
7.1 成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小组
1)项目部成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组,各组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职业健康
安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
2)工作组由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人员组成,以保证识别所有危险源,
并考虑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
7.2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和对象
7.2.1辨识范围
1)项目施工中正常、异常、紧急状况下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2)工作场所内设备、设施、材料等物的状态;
3)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换的管理缺陷。
7.2.2辨识对象
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个人工作经验,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
1)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不采取安全措施、误操
作等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导致事件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
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缺陷、材料缺陷等;
3)管理缺陷:制度不完善,不按安全技术规程执行、未能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妥
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或纠正危险作业、事件防范措施缺失、应急管理方案不健
全、作业人员安排不合理;
4)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及心里的因素。
7.2.3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1)高处、临边、孔洞作业中的坠落、物体打击、设备倾覆危险;
2)模板、基坑、脚手架、施工平台搭设或拆除时发生坍塌危险;
3)施工中交叉作业的物体打击危险;
4)电工作业、电动工具使用中的触电危险;
5)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导致的中毒、窒息、爆炸伤害;
6)设备腐蚀、失效、老化导致功能异常或失效,造成触电、机械伤害;
7)可能造成环境破话的活动;
8)过去或将来的活动可能造成危险,包括以往生产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异常情况,
以及事件和潜在的紧急情况;
9)极端气候条件、公用设施的损坏可能造成的危险;
10)工作场所外对工作场所内的员工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11)项目的相关活动对附近场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7.3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7.3.1识别方法的选择
1)对各项具体的专业施工活动或日常工作活动可采取工作危害分析(JHA);
2)对要害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件的部位,或在新开项目开始时考虑到的风
险、危害,可采取预先危险分析(PHA);
3)对于各部门日常工作可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人员操作、设备实施、作业环
境进行危险源辨识;
7.3.2各识别方法的工作步揍
工作危害分析(JHA):
1)全面了解生产、施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人员活动、工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设
备设施;
2)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程度、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以确定发生事件的危险
性,确定危险源;
3)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一览表》(附件1)
预先危险分析(PHA):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的方法确定危险源,对所需的分析系统的物料、
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
2)根据以往经验及同类行业中生产时间的情况,类比判断分析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
况,检查能够造成系统故障、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件的可能类
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并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一览表》(附件1)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1)对该生产、施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人员活动、工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设备设
施进行全面了解;
2)对所取得的资料,分别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列出所有
可能存在的危险;
3)将施工活动中的行为、措施与危险行为、措施进行比较,识别可能导致事件的风
险,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一览表》(附件1)。
第二级作业风险评估法
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组织安全、技术、施工等部门召开第二级作
业风险评估会,根据技术方案的施工步骤分析每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
的控制措施,编写二级风险评估表(附件4)。
7.4 风险评价的方法
危害的影响程度和危险级别用“风险度(D)”来衡量,它与“发生事件的可能性大
小(L)”、“暴露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和“发生事件产生的后果(C值)”
有关。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D—风险度
L—发生事件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件产生的后果
1)发生事件可能性大小(L值)的确定,见表1,使用者可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
取相应的分值;
表1: 发生时间的可能性(L)
分数值 |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以预料 |
6 | 相当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0.2 | 极不可能 |
0.1 | 实际不可能 |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见表2,根据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
相应分值;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
分数值 | 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2 | 每月一次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0.5 | 非常罕见地暴露 |
3)发生事件的严重后果(C值),见表3,根据发生事件产生的后果取相应分值;
表3:发生事件的严重后果(C)值
分数值 | 后果 |
100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
40 | 灾难,数人死亡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
7 | 严重,重伤 |
3 | 重大,致残 |
1 | 引人注意,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
4)风险度(D值)危险等级划分,见下表4
表4:危险等级划分(D)
D值 | 危险程度 |
>3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工作 |
160-320 |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
70-160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20-7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风险度(D值)=发生事件可能性大小(L值)x暴露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x
发生事件产生的后果(C值)
7.5 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已建立的危险源清单及评价结果,按照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见表5的要求,
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及影响,防止事件的发生。
表5: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度 | 等级 | 控制措施 |
>320 | 极其危险 | 停止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不能降低风险,必须禁止工作 |
160-320 | 高度危险 | 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 |
70-160 | 中度危险 | 在规定时间内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在与高度危险临界值附近,需要进一步评价,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措施。 |
20-70 | 一般危险 | 建立改进目标,健全各项要求及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价 |
<20 | 可忽略危险 |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
7.5.1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1)采用设计等措施消除风险;
2)采用无害或者低危害设施、工艺、材料代替有危害或者高危害的设备设施、工艺、
材料;
3)采用安全的防护装置等工程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4)采用标志、警告措施降低风险;
5)加强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教育;
6)建立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
7)形成管理措施、办法;
8)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9)采用个体防护装备降低风险。
7.5.2常见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项目部可以根据具体
的情况,增加与本部门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5.3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风险度(D)在70以上的结果,定义为不可接受风险,填写
《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附件2)。
7.5.4不可接受风险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措施,包括控制目标、指标、职业健康
安全管理方案、培训、监督机制、监视测量,编制《不可接受风险控制目标、指标和
管理方案》(附录3);文件编制按照《文件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
求》。
7.5.5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按照法律、法规、合同等规定安排资金、人员和物资,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8 危险信息更新制度
8.1 时限:
项目编制的附件1、2、3,应根据工作活动及场所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形成危
险和控制措施清单。
8.2 出现下列情形时及时更新
1)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发生变更或颁布了新的法律法规;
2)操作方法、操作程序有变化;
3)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4)有特殊环境下的项目施工过程;
5)有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信息、认识;
6)工艺变更、材料变更、计划变更等。
8.3 项目根据施工活动、施工环境、施工季节、施工方法的改变,及时对本项目的危险源
辨识及风险评价进行更新。
9 相关文件
参照公司的管理规定
10 附件
附件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一览表
附件2: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附件3:不可接受风险控制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附件4:第二级作业风险评估表
附件5: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交底卡
附件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一览表
项目部/日期
序号 | 工作步骤/作业活动/场所 | 危险源 | 主要后果 | 识别方法 | D | L | E | C | 控制措施 | ||
JHA | PHA | SCL | |||||||||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附件2
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项目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