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班,尤其是奥数培训班大热的当下,某些“鸡娃”家长纠结的不是要不要给孩子报奥数培训班,而是该给孩子报几个奥数培训班。每每家长们闲聊时也是句句不离各自的“奥数经",仿佛谁没让孩子上奥数培训班,谁就是一位不尽责的家长。上奥数培训班也成为了小学生们公认的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情。
2018年,教育部的一纸"禁奥令",停办了包括“华赛杯"、“希望杯"在内的所有奥数竞赛。其目的是为中小学生减负,减少"学奥数”的功利性。但其效果显然很一般,家长们对"奥数培训班"的热情始终如一。
因为,家长们重视的并不是奥数竞赛本身,而是通过参与奥数竞赛获取的那块奖牌能在小升初考民办中发挥出多大助力。只要小升初的压力犹在,奥数班又岂是想弃就能弃的。因此两奥生、三奥生、四奥生仍在大行其事。(我甚至听江湖传闻有九奥生的存在!!!)
从今年暑假开始,就有一条牵动万千家长心的江湖传闻一直在搅风搅雨,那就是从本届开始小升初实行"公民同招"、"百分百摇号"(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实锤)。这打在根源上的一击重拳,虽还未经官方公布,就已经开始显威。部分手握几个奥数班的家长己经开始给孩子停掉一些,部分仅握一奥的家长也开始观望,家长们都在迫切地等待官方早日公布新政。在对新政忧心忡忡的同时,家长们也在拍手称快,言“再也不用逼孩子学奥数了”。这究竟是谁用奥数绑架了我们的家长和孩子?
一番对奥数现状的长篇大论后,我不禁自我打趣。我既没有给孩子报奥数班的亲身经历,又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奥数学习推崇者,以上那通话,可真像"站着说话不腰疼"者的无病呻吟啊!
言归正传,我还是谈谈我为什么说“为了孩子未来能在数学上走得更远,我拒绝送他上奥数培训班”。
首先,我需要的是一位能指导孩子,而不是教导孩子的老师。我始终认为,一位愿意告诉你"哪里错了"的老师,比愿意告诉你"怎么去做"的老师,要难求得多。
让小子学习奥数,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既然是培养"思维"那就需要留给他"思"的空间、"思"的时间。
小子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没教过他一道完整的奥数题。"刷奥数题"是小子奥数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尾(在学好奥数,主要靠刷题吗?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一文中我有提到过)。可能会有家长对此方法的可行性产生置疑,甚至会怀疑我言过其实,但我家确实是这样在做。在这里,我想插入些题外话,来解释我这么做的原因。
其一,我家小子这么些年一直都有自主阅读数学书籍的习惯,积水成渊,通过看书扩宽的数学知识面,让我根本就分不清楚他哪些会,哪些不会,所以我才会通过"先刷题"来寻找他不会的知识点。而且我所谓的"后教"也并不是"刷题"前一点都不教。比如,小子在阅读数学故事书并尝试自己解答故事中的数学题时,很可能会对某个点产生疑惑而导致思路走不下去,这时他就可以向我求助,而我是十分愿意并高兴为他解答的。教导孩子不懂的某个数学知识点,比教导孩子整道数学题更锻炼数学思维,而且能培养他"善提问"的好习惯。
其二,为什么数学题一定要教过才能解呢?这种固态思维又是谁设定的?解数学题本就应该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没有固定的格式可遵循。或许老师教导的方法更简单更快捷,但谁又能说孩子自己用复杂曲折的方法解出来的题就不好呢?学奥数,是为了让孩子锻炼数学思维,而不是学习解题技巧,显然后者更能起到锻炼的效果。
讲个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吧!高斯19岁那年,某天他放学回家时,他的导师布置了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回家后,高斯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但第三道题让他感觉非常吃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一直毫无进展。高斯苦恼地发现,自己已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似乎对解开这道题都没有任何帮助。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住,反而更激起了斗志。他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解出了这道题。第二天当导师接过他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原来第三题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未解之题。是老师自己想去尝试解题,却不小心将题目给了高斯。多年以后,高斯回忆此事时说:“如果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高斯
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像高斯那样的数学天才,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高斯一样,当面对用已学知识无法解出的题目时,仍能保有尝试解题的勇气和信心。
再一次将话题扯回,继续说我家学奥数的方法——“先刷后教“。
让小子先自行"刷题"通常会遇到这么几种情况。
如果这题他一点思路都没有,我会先起个头。讲到三分之一处时停下,让他自己想。想后若还是不会,我再往后讲一点,再让他思考。绝不会一口气就告诉他如何解题,我也相信小子并不需要我一口气将题讲解到底。
如果这题是他某个概念不会,我会脱离题目,用其他的方式或其他的数字来讲解这个概念,待概念弄懂后再让他继续解题。
如果这题是他做错或仅能做出部分,我会仔细查看他的草稿纸,找出做错的地方或导致解题进行不下去的地方,告诉他错的原因,再让他继续解题。
“数学的表达式是会说话的,如果你的思路足够清晣,你就一定能用数学式子告诉我,你的所思所想,即使这个思路是错误时。"这是我常对小子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对小子解数学题时的要求。
其次,我希望能有一位“寻根究底”告诉孩子技巧、公式是如何推导得来的老师,而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运用“高效”、“便捷”的公式、技巧来解题的老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犹如海市蜃楼不可能长久。
小子四年级时,在某次围棋课课间,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有点小得意地问小子,"你和道从1加到10,从1加到20,从1加到30的和,分别是多少吗?”小子想了下,一一做出回复。那位小朋友得意的神情瞬间收敛,怏怏地说了句"我知道这些都是有公式可以背下来的。我们培训班也有教"。小子一听猛地怔住了。事后,他越想越乐,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我。
举世闻名的数学天才高斯九岁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求解从1到100的和,向世人展示了他惊人的数学天赋。而现在无数的上过培训班的孩子都能在九岁甚至更小时就解答同样的问题,这也是惊人的数学天赋的展示吗?这两者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当孩子们利用他们“不知其然”的技巧、公式解答出各种深奥的数学题时,他们是得意。可这又有什么值得得意的呢?这甚至会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产生错误的定位,不再愿意沉下心来刻苦学习。平坦大路走多了的孩子,还愿意去走那些崎岖险阻的山路吗?求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显然,在孩子幼小时,培养孩子“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品质更为重要。
我时常想,教育部的一纸"禁奥令"虽然剥夺了小子通过奥数展示数学能力的机会,但也保护了小子的数学发展潜力。如果没有“禁奥”,当小子在“奥数的战场”上受重挫时,我大概率会忍不住给小子报奥数培训班,只为求得更技巧的解题方法来获取更高的分数。至于这样做会产生的潜在危害,在“小升初”的重压下,只能顾不上了。
2017年,有幸陪小子一起经历过奥数竞赛最后的疯狂。当时我们市一年可报名参加的难度不一的奥数竞赛有近十个,每项奥数竞赛又分为初赛、复赛。一年中仅有四五个月是奥数竞赛“淡季,而高峰月份时,某些孩子一个月就要参加四五场比赛。
曾经,在场外等候小子某场奥数竞赛结束,听到一位家长骄傲地说:“我们家孩子等下考试一结束,对自己的考试分数就差不多心里有数了。最近几场考试估分都没差出5分,毕竟这类考试她已经考了十几场了。”
有家长就忍不住问:“你家孩子几年级?”
这位家长回答,“现在四年级。”
这是何等的疯狂!
如我这般,自认还算理智的家长,当年给小子已报名的奥数竞赛就有四项,“世少杯”、“走美杯”、“华赛金杯”、“希望杯”。如果不是随之而来的“禁奥令”,小子后面的日子绝对不会过得如现在这般。
再次,我希望能有一位对孩子个人具体情况知之甚深的老师来教导孩子。一则这样能依据孩子的个人数学水平、个人接受能力定制教学,二则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针对孩子的弱点提供精准的指导。
市面上的奥数培训班少则十几人,多则五六十人,更有一百人以上的超级大班存在。同时给如此多的学生上课,培训班里的老师通常只负责“教”,而不负责“教懂”,他们对所教导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知之甚少的。
虽然许多的奥数培训班都制定有分班考制度,通过这种考试将水平差不多的孩子集中在一个班教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对同一知识点也会产生不同的难易感受。即使是数学水平相当的孩子,也会如此。一视同仁的教学,只会导致孩子能轻松理解的知识点不能三言两语轻轻带过,而孩子较难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也没能反复并拓展讲解。这样不但会学得不够扎实,而且学习效率也不算高。
甚至还有一些奥数培训班为了多赚钱,多吸引生源,分班考制度名存实亡,导致学得快的孩子“没吃饱”,学得慢的孩子“吃太撑”。
实际上,许多已经在上奥数培训班的孩子在家里仍然需要接受家长一对一的课后指导,才能学好奥数培训班上所教授的内容。奥数培训班或同意家长上课时教室后面旁听,或录制上课视频供家长观看,其目的之一,也是为家长课后辅导孩子学习课上内容提供助力。
让人疑惑的是,当这样的情况是发生在奥数培训班时,家长未多抵触,就坦然接受了。而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学校内,那一定会引起惊天大风浪。明明奥数培训班才是家长花费了大价钱让孩子学习新知识的地方,那为什么当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时家长只会忍气吞声呢?
我这里有一所很牛B的奥数培训学校,每个班至少五十人,最牛B的班有一百人以上。老师在教室里拿着话筒讲课,下面黑压压地坐着一片学生,老师除了“讲课”,实在没有办法解答每个学生的疑惑。课间时,老师通常也会去办公室休息,让学生找不到人。
那学生有不会的,怎么办?找家长。那家长也不会,怎么办?找助理老师。这所培训学校的任课老师是家长直接接触不到的,送孩子也仅能送到培训学校大楼门口。助理老师会这样回复家长,我们会尽快抽时间安排任课老师在课间给你家孩子解答的,请耐心等待。而通常这样的等待最终都会不了了之。
综上,为了孩子未来能在数学上走得更远,我拒绝送他上奥数培训班。选择在现阶段自己勉力引导。
论学识我肯定不如奥数培训班的老师多矣,但论用心我肯定胜奥数培训班的老师多矣。我需要扮演的也不是“老师”的角色,而是一位“伴读者”,一位能给他的学习提供中肯意见或适宜方法的人。
我始终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需要人帮助指导,但更多还是靠自己。我可以通过观察小子日常的错题,来找出他学习中薄弱的地方。然后,去书店寻找针对他薄弱点教学的书籍,供他自行学习。当他遇到不懂时,或与他一起讨论,或上网查询,或询问网友,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长久以来,我对小子做过的错题的了解程度远胜他自已。当他错题在改正后,过些时日遇上又做错时,我总能第一时间发现,这时小子免不了遭受我的严厉批评。因此,他也不敢敷衍了事地对待作业。
长久以来,每当小子在书店看书时,我总是在书店翻书。他看几小时,我就能翻几小时,因此,我对市面上大多数教辅、阅读类书籍的了解远胜寻常家长,这样才能在小子有需要时提供更精准地帮助。
我知道即使我再怎么努力,能给小子提供的帮助也只会越来越少,小子要真正地快速成长绝对离不开良师地教导。但我认为这样的良师我绝对不可能在市面上的奥数培训班里找到。我能做的仅是用心保护好小子的数学潜力,以待将来遇到良师时他还是一块“未雕琢的璞玉”。
不求小子现阶段数学能学多快,只求小子未来数学能走更远。不求小子将来一定能有多大成就,只求我已经做到我能做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