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戴欣怡
继“逆向考研”后,最近又有了一个新名词:“反向留学”。
准确地说,这也不是新名词,而是教育圈的新现象——近日,有网友发布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读研究生的课堂情况,课堂上几乎都是中国留学生,连老师都是中国人。
来源:环球网
“英国一大学课堂全是中国人”随之登上热搜,并被网友调侃为“反向留学”。
今年年初,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大学入学数据显示,在2020/21学年,32%的非欧盟学生来自中国。中国留学生是除欧盟以外,在英留学生数量最大的群体。
不仅是英国,“反向留学”在留学热门国家其实都很普遍。有人将中国留学生数量作为衡量海外大学是否“水”的标准,网上还一度流行“远渡重洋上水硕”的说法。
本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和几位同样碰到“反向留学”现象的中国留学生聊了聊,听听他们的想法:
班里外国人仅个位数
全校区几乎全是中国留学生
小琦(化名)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今年秋季研究生入学美国东北大学,就读专业为计算机科学align(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项目)。小琦坦言,自己就是“反向留学”的一员。
“我们班大概80多人,几乎全是中国留学生,外国学生只有个位数。不仅如此,整个分校区也几乎全是中国人。”小琦说,“因为我们是美国东北大学在硅谷的分校,主要是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大概80%是中国人,只多不少,本部波士顿校区可能就完全是另一个情况了。”
小琦9月入学,刚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左右。对于留学周围全是中国同学的情况,她早有预料:“因为是转码项目,我来之前就知道,这里仿佛美国的码农培训班。”
“至于说身边都是中国人,看起来像‘留了个假学’,我很理解有人这么想。我现在的情况,可能也和学科有关系,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国留学生确实多。”
来源:东北大学
去年申请季,小琦收到了包括芝加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内众多名校的offer。“我的思路可能和身边同学不一样,目标很明确,就是想从本科的社科领域转到计算机科学,最后选择了东北大学的转码项目。”
小琦说出自己的考虑:“首先这个项目面向本科为非计算机背景的学生,对我来说比较友好。其次这个项目时间比较长,像很多留学项目只有一年,其实连找暑假实习的时间都没有,这个专业学制灵活,最短两年,最长到三年,也就是说能有两个暑假实习,容错率很高,学生可以根据实习找工作的情况调整。”
相较而言,小琦觉得这个项目是自己的最佳选择。“留学时中国人多不多,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在择校时没考虑这个问题。专业、学校、地理位置,都比‘中国人多不多’这个因素重要得多,这个点在我这里优先级比较靠后。主要看你想从留学中获得什么,动机很重要。”小琦说。
“水”不“水”,看个人
“反向留学”也可以有收获
“反向留学”这一现象,与学校和专业有很大关系。
“从学校角度看,存在‘反向留学’的国外大学,一般都是国际排名高,国内认可度高的,对学生未来找工作有好处,因此吸引了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另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喜欢大城市,这些学校基本都处于加州、纽约等大城市。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这些学校偏好国际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录取中国人数较高。”一位美国留学生为记者分析。
其次是专业和项目,一般来说,“反向留学”在硕士阶段更普遍,商科、计算机科学、工科等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往往更多些,这也与不同大学的强势学科有关。
小君(化名)硕士就读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供应链管理专业,班级50个人左右,中国学生大概占一半,授课老师也有中国人。“我硕士择校的专业是供应链管理,南加大这个专业世界排名前五,校内资源也不错,就决定来了。”
来源: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小君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阶段体验了一把“反向留学”。“刚开学看到身边都是中国同学,也没啥反应,就觉得中国人很多。”小君说,“有人说中国留学生多,就代表‘水’,其实‘水’不‘水’看个人。留学专注自身,就不会考虑那么多外界因素。”
“对我来说,‘反向留学’好处大于坏处。”东北大学的小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是语言一样,沟通效率很高。选择计算机科学align项目,大家都是想转码上岸,目标明确,我们有很多刷题、找实习的群,大家一起分享信息。中国人之间也都很团结,互相帮助,我遇到很多友好的中国同学,愿意给予指导和帮助,时常有‘张嘴被人喂饭’的感觉。这样有凝聚力的氛围,对我影响很大。”小琦告诉记者。
其次是话语权,当一个留学项目中国人占大多数时,学校就会更多考虑到国际学生的权益。“比如在美国做实习的许可CPT,据我所知很多学校卡得很紧,要求很严苛,但我们学校就很放松,这就给很多同学找实习的过程减小了阻碍。包括学期内CO-OP,可以一个学期不上课去实习,也是得益于学校在这方面的政策,这在美国学校里很难得。”
小琦还提到,即使班上都是中国同学,但大家的背景也不尽相似。“有像我这样国内本科直接读研的,也有工作党留学读研,还有美本读研的同学、国外工作了回来读书的同学,大家的背景都很多样。”
“‘反向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舒适的状态,可以和中国人‘无缝沟通’,也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遇见更多样的人,丰富阅历。”小琦下周就打算去参加一个专业相关的峰会,“人都在国外了,要想走出舒适区认识更多人,肯定是有办法的,就看你想不想了。”
对于“反向留学”
你怎么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