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区桃浦智创城有这样一个地方,约18000平方米的保留建筑里,蕴藏着从1954年开始书写的英雄金笔历史,也架构着一座与国际接轨的科创天地——中以(上海)创新园。“我们在不断学习以色列的创新生态与氛围,因为我们觉得以色列的创新无处不在。大家都在思考,桃浦智创城这个地方是不是能够有一些新的改变。”中以创新园(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强浩说。
在合作中互相学习,让创新无处不在
在过去的桃浦工业区,不只有英雄金笔厂,还有上海制皂厂的一个制皂基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日常使用肥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中以创新园(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强浩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如何让一块肥皂焕发新生命?“后来大家就发现,以色列有一个东西叫死海泥,当地就有很多死海泥产品。如果将这个元素与制皂联系在一起,是不是能产生一个新的东西?”
就这样,在中以(上海)创新园诞生了一个以色列新品牌——Hana&Moshe"s,它与老字号上海制皂合作推出了一款以色列死海盐SPA矿物皂,这也是中以建交以来,首个由以色列品牌与上海百年品牌联名制造的一款日用清洁产品。“以色列创新署亚太部主任跟我们说,创新在每一个领域。那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创新不光是搞芯片,创新在每个地方都会出现。”
在中以(上海)创新园,像这样通过中以技术与文化融合所产出的成果还有很多。据了解,目前园区的入驻企业有125家,主要涉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信息行业,其中近一半都与以色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创造优质土壤,多维度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强浩在采访中表示,中以(上海)创新园从四个维度推动园区自身以及入驻企业的创新发展,首先是投资带动创新。普陀区配套成立了“中以天使基金”,寻找资本来“投初,投小,投原始”。其次是政策推动创新。对于评审合格的入园企业,园区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方面的扶持,在今年年初,园区推出了“中以联合研发计划”,即园区内的企业与以色列的高校院所、孵化器等合作,能够做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发明创造,就可以获得园区的专项资金支持。
第三个维度是活动带动创新。园区承接了“中以创新创业大赛”、“上海数字创新大会”等活动,让更多国内外伙伴看到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创新力量。第四个维度则是文化带动创新。园区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交流,让在上海工作的以色列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到今年5月份,园区已落地了各类知识产权468项。具体来看,现在园区内已经有8家企业完成各类融资,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家是天与养老,它已经完成A++轮融资,差不多加起来有近5,000万美元的融资金额。应该说,整个园区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强浩如是说。
首次参展上交会,将从点、线、面展开深入合作
今年,中以(上海)创新园如约来到上交会。强浩说,“上交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也是一个集聚点,每年我们都有一些技术项目要进行展现,而且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交易。”
从点到线,中以(上海)创新园与上交会的缘分不止于此。就在今年4月份,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还与中以(上海)创新园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贸易投资促进、技术项目对接等开展全面、深入、长期的合作。
“促进中心对技术贸易这一块的着力点是非常深的,而我们园区则主要是在对企业服务这一块。我们希望通过与促进中心的合作,或者举办一系列的讲座等活动,能够使园区里的每个人和每家企业都了解到,怎样‘多快好省’地去做好有关技术贸易服务这方面的工作。”
从线到面,无论是创新还是技术贸易,都可以借助上交会这个平台广结好友,形成一个生态圈。强浩说:“通过深入合作,未来我们不光可以立足上海,我们还可以‘走出去’,做‘中以+’和‘+中以’,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Q:目前,中以(上海)创新园内的企业入驻情况是怎样的?
中以(上海)创新园刚开园的时候,里面只有10家左右的公司,到目前的话,已经集聚了三大产业,分别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信息。企业数量是125家,其中近一半是与以色列是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有以色列企业、中以合资企业,还有引进以色列技术的企业。到今年5月份,园区已落地了各类知识产权468项。
具体来看,现在园区内已经有8家企业完成各类融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家是天与养老,它已经完成A++轮融资,差不多加起来有近5000万美元的融资金额。应该说,整个园区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
Q:介绍一下园区内三大产业的代表企业或项目
目前我们三大产业都各自有一些代表性的企业。比如在生命健康领域,我们引进了两家以色列创新署授牌的孵化器——Trendlines和eHealth,目前它们的中国地区总部在我们园区里,它们利用在以色列就地研发的技术,然后来中国做路演,寻求合作伙伴。
在智能制造领域,园区有一家龙头企业叫Mantis Vision螳螂慧视。这是一家在2004年就创立的以色列3D结构光企业,并在2018年左右进入到中国。当时,我们对螳螂慧视也进行了一定调查研究,发现它的3D结构光是很独特的一项技术。后来不仅在我们园区完成了其国内公司的A轮融资,而且还把它的总部也搬了过来。去年,螳螂慧视实现了8个发明专利从以色列转移到国内,价值2000万美元左右。
在互联网信息领域,我们和360公司在园区内打造了一个国际数字安全与生态运营中心。一方面,360每年都会在这里和以色列有一些技术贸易相关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360这样比较专业的安防企业,引进一些以色列的培训课程,在我们这里开展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培训,我们希望通过3到5年的合作,能够培养出大概20家左右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企业,并且掌握一定的技术。
所以这三年当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企业是伴随着园区发展而茁壮成长的。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中国,或者说是其他国家,都能够加入到我们园区,共同实现创新的美好愿景。
Q:中以(上海)创新园区是如何推动创新方面发展的?
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投资带动创新,普陀区配套成立了中以天使基金,大概在1.3亿左右的规模,“投初,投小,投原始”。我们也会联系一些其他有规模的资本,共同参与到对园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资。
第二个,是政策推动创新。从普陀区到上海市,都推出了针对中以(上海)创新园发展的一些特殊政策。比如园区刚开始的时候,针对那些评审合格的入园企业,最高能给予三年的小型办公研发场所免租,对企业的财力方面也有所相应支持。如果能申请到一定的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我们还会提供另外的扶持。尤其在今年初,我们推出了一个叫中以联合研发计划,只要是园区内的企业与以色列高校院所和孵化器进行合作,能够做出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发明创造,就可以得到我们园区的专项资金支持,最高可以达到200万元人民币。而且我们是不求回报的,这个专项资金可以先给一部分,验收时再给一部分。
第三个,是活动带动创新。我们想让更多国内和国外伙伴知道中以创新力量,以色列有创新的理念、想法和技术,中国则有很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广袤的市场和优势的资本,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地方合作,肯定会擦出非常美妙的火花。借着这个机会,我们承接了每年都要举办的中以创新创业大赛。还有一个上海一级产业大会,叫上海数字创新大会。包括这一次走进上交会,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上交会这个平台,能够让更多朋友看到以色列的技术,让更多以色列朋友愿意来上海来参加这个盛会,使他们的技术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也使我们国家吸收了这些技术之后,让我们的制造业和生产能力更上一层楼。
第四个,是文化带动创新,我们的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龙,每个星期五晚上,这边都会有一个体验活动。
一方面,是让在园区里或者在上海工作的以色列人,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想通过这个沙龙,与更多的国人和以色列人,介绍中国跟以色列的文化。我们还会请一些譬如在上海的以色列籍教授,或者国内一些研究中东和中华文化的教授,过来进行互动和交流。
我们通过中以之间的文化交流,来带动整个园区的创新氛围。也是希望整个园区的创新氛围,能够辐射到桃浦地区,普陀区,甚至是上海市。
Q:在创新服务和营商环境方面,中以(上海)创新园对园区内企业有哪些特别扶持?
园区最大的一个特色,也是跟我们的技术有关,我们在上海很少见的,知识产权所和我们园区在一起。在我们规划馆一栋楼的二楼,就有我们普陀区知识产权所。所以当我们的发明人,他有一个idea的时候,就可以一起来商量,接下来的这条路要怎么样走是最顺的。
第二块,我们还有一个生物医药指导站。园区里的生命健康企业特别多,但他们要进入到国内市场,证照申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市场监管局和商务委的指导下,专门成立了一个生物医药指导站,为这些企业申请相关的证照,提供相应服务。
同时,我们对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团队也有一个要求,要根据企业的需求,来不断地学习。比如说我们大量初创企业,最需要的是融资,我们每个月都会在园区里帮这些企业举办相关的投资路演活动。包括在一些其他大型活动当中,我们也会融入相关的一些内容。
我们有一个项目叫“中以国际创新直通车”。去年我们办的是第一届,一共拿出了8个技术,4个是以色列的,4个是国内的,然后就是为他们寻找合作伙伴。
所以说我们服务团队的每个人,都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我们也希望看见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从我们这个园区里面“毕业”。
Q:今年4月,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与中以(上海)创新园签订合作备忘录,围绕贸易投资促进、技术项目对接等开展全面、深入、长期的合作。具体来看,会有哪些进一步的举措?
这个可能是从“点、线、面”三个维度进行合作。
在“点”上,是以上交会作为一个契机,它是一个集聚点。因为每年我们都要有一些新技术项目进行展现,而且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交易。我们希望明年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项目能够进入到这个展示平台。
在“线”上,我觉得会有一系列合作。比如可以和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进行合作,因为促进中心对技术贸易这一块的着力点是非常深的,而我们园区则主要是在对企业服务这一块。我们希望通过跟中心的合作,或者多在这边举办一些讲座等活动,能够使园区里的每个人和每家企业都了解到,我们怎样“多快好省”地去做好有关技术贸易服务这方面工作。
然后“面”上就更加大了。其实整个创新也好,技术交易也好,它是一个生态圈。之前我们已经有很多朋友。比如因为长三角一体化,我们拉着常州中以创新园、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中国以色列商会,一起成立了长三角中以网络服务平台。我们还有一个6家国内中以创新机构和6家以色列创新机构共同成立的中以创新园联盟。
我们这些平台、联盟,都可以和促进中心结合起来,做好全生态链的工作。我们可以有创新、有技术交易、有产业生产,还有市场拓展。未来我们可以不光是立足上海,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我们还可以走出去做“中以+”和“+中以”,这样的话,我们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