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入学年,教培成风口
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于2016年1月1日,随后在2016年至2017年,全国各地陆续迎来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2016年新出生人口1883.2万,2017年新出生人口1764万,6-7年后的2023年,这一波二胎政策的小朋友们,要上学了。而伴随着从2018年之后,新增人口的迅速减少,也意味着这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入学高峰,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以杭州为例,杭州市2022年总共招收一年级新生约为12.5万人,但是2023年目前摸底的潜在适龄生源在15万左右,创历史新高已成为定局。不仅仅是杭州,包括、广州、北京、青岛、成都、济南等地都发出了学位预警。甚至一些县级市也有多所学校发出“红色预警”。
而另一方面,学龄前的幼教阶段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在2015-2020年这6年时间里,每年都有50万-200万之间的在园幼儿的增量,而近三年,在园幼儿园数量分别为4818.26万人、4805.21万人、4627.55万人,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减少13.05万人,2022年减少177.66万人,同比减少3.7%。由于生源的减少,自2008年保持增长的幼儿园数量,在2022年出现了15年以来的首次数量减少,有5600所的幼儿园被关闭。
同样的,对于横跨学龄前和学龄后的校外培训机构来说,统计到底多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如同天方夜谭,但是想要厘清行业的结构倒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截止2021年8月,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在业企业数量约为49万家,其中大部分为小微企业,这里面艺术素质类教育机构占比为21%。而进入到2022年,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育部的官方数据为有92.7%的学科类教育机构被压减。同时另一个数据就非常有意思,2022年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显示,截止2022年8月,我国各省份艺术教育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为105975家,另外还有将近七万家的体育类培训企业。也就是说,在K12行业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近万亿的消费市场被蒸发,取而代之的是更大规模和数量的非学科类机构入场。
如果结合这三个数据,我们大概可以发现在这个称之为,史上最难入学年的年份里,校外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变的无比惨烈。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人口高峰期,另一方面,被封闭了三年,人人都希望在解封之后的第一年,尽快的把之前的损失补起来。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消费者的信心还在恢复中,全行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时间,而本来就人满为患的非学科教育领域,突然一下挤进来这么多的机构,怎么看都不像是什么好消息。
更为麻烦的事情还在后面,依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新注册的校外培训机构是不可以招收学龄前的儿童的,这一点在各个地方的文件当中都有明确的注明。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本来就存在的机构,还是新开设的机构,都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学龄后的儿童身上。因为这一方面就是存量市场,另一方面幼儿园真的可以说是僧多粥少。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其实,如果你不去外面走一走,很多人会认为现在政策管的那么严格,而且大家收入也不稳定,不大可能有太多人会投资一个教培机构。而事实上,在很多城市的很多街道,可能曾经的饭店关门,可能曾经的某个公司搬走了,但是留下的或者多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教培机构,而且还都是非学科类的教培机构。
这是天津某郊区的一个镇上的街道,显然这条街道并没有被很好的开发,但是这一条街上在去年的时候,还有很多家公司在办公,而到今年的时候,除了一家房地产中介和洗车店,这些公司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家艺术类培训机构,而且这还只是这条街的一面,在另外一名还有很多家的体育类培训机构,甚至隔壁还有一个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不夸张的说,你在这个小镇上随便转一圈,就能找到十几家各种类别的教培机构。
为什么教培机构会越来越多?很现实的一个情况是,如果你手里的钱不够多,你的选择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相比较于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的难度可能会更大。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网约车司机在饱和,为什么美团骑手在饱和。显然是因为目前的就业环境,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点都不友好,当然从用人方来说,现在考虑更多的已经不是增员,而是裁员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你选择做一个小成本投资,而你恰好还有一点体育或者艺术的专业,那开一家教培机构显然是更容易接受的选择。
这也反应出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很多新增的教培机构实际上是被迫入场的,而不是做好了规划再行动。这种前提下,也给机构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隐患。还是以上门这条街为例,这条街所在的镇上,2019年常驻人口才7万不到,显然适龄人口就会更少,有限的用户群体,在一个极小的范围里,被几十家的机构分割,到底能不能支撑起机构的运营,还真的要打上一个问号。
上面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在以前的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选择创业,可能是因为一腔热血,凭着勇气可能就杀出一条血路了。而如今的环境之下,很多人选择投身教培或者其他行业,并不是一腔热血,而是一时意气。当然我并不是说新入行的就一定没有机会,因为当初靠着一腔热血坚持到今天的人们,很多人连一时意气都没有了。我更想表达的是,越是在不确定的时期,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就越是要有清醒的头脑。三年的时间让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实际上我们还是应该冷静思考,过去的三年可以让你学到什么,这才是重点。
谨记这四条,稳健第一位
说的是风口,其实更像野蛮生长阶段的是绝唱。从2024年开始,适龄儿童会逐年减少,以教培机构最喜欢的4岁为例,2022年新出生人口才九百多万,相较于2016年直接腰斩,也就是说到了2026年,适应于教培行业市场增量会减少一半,学校会空出更多的学位,教师群体将面临下岗的风险,在这种趋势之下,还想着狂飙突进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有五条锦囊分享给所有的教培人,时不时的重复加强一下,一定能让你走的更稳。
1、 尽可能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或者郊县市场。如果你关注政策导向,县域市场的开发会成为下一步的重点,而且县级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成为一个常态。在打造大城市群的另一端,县域市场会成为一个新的蓄水池。当然这里说的县域市场也包括那些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就需要在吸引人口方面大做文章。而只要有人口的增加和聚集,就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存在。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下沉市场都会被看好,还是要做更细致的区分和判断,郊县市场也是一个道理。
2、 尽可能的脱离学校体制,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这其实是市场定位的问题,如今我们一直在说校外培训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我倒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你一旦定位自己是校内的补充,就意味着你还是被绑定在了现有的教育体制里,这个过程中你除了给人帮忙似乎并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能脱离教书育人的认知,将自己的经营科目作为载体,转向引导家长的教育观念,践行终身学习的概念,将会更有发展空间。
3、 尽可能的筛选并留住人才。这是运营机制的问题,推动机构发展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所谓的课程。虽然一直强调标准化,但是有更优秀的人才能匹配出更强的执行力。我个人觉得,每一个机构都需要基于第三点,重新调整自己的格局和视野,认真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在这个路径之下明确自己所需要的人,以及匹配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绩效体系。
4、 尽可能快的构建起自己的根据地。根据地是立身之本,根据地可以是某一个有限区域,也可以是某一个细分人群,在这个根据地里不允许任何竞争对手的蚕食。相对于第三点,这就是也短期目标,你越是能构建起自己的根据地,就越容易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有更多的资本去试错。不管是地推也好,营销也罢,甚至直接兼并整合,总之这一步是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任务。
当然,对于教培机构的转型升级,肯定不止这四件事情,一定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但是这四件事情是需要随时记在心里,做在手里的。教培机构的转型升级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在于经营者能否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行动的可能,否则一味的清谈,左看看右看看,除了徒增烦劳毫无意义。
结合多年机构运营辅导的经验和对行业的思考,我专门整理出一套运营指导书——《教培机构(非学科)精细化运营手册》,暨新师道精研会持续报名中,详情私信:“运营手册”。付费项目,非诚勿扰。
作者王文杰老师,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师道研习社创办人,中小企业精细化运营辅导顾问,从事企业运营辅导工作十余年,为数百家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辅导,特别善于系统梳理、快速发现、以点带面、量身定制的方式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经营效率,有力推动盈利可持续,增长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