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青
编辑/Tina
校对/Rita
“颠覆性创新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最初只简单在市场底部应用中生根,然后不断向上推进,最终颠覆了既有竞争对手的过程。” 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该理论,被喻为“颠覆式创新”。不同于持续改进和优化现有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率的延续性或渐进性技术,“颠覆式创新”以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出现,之后迅速颠覆主流现状。
这种颠覆式创新在各行各业不断上演,数据库行业亦复如是。国内领先的全链路智能化数据库云平台新数科技创始人&CEO王伟斌在接受第一新声的专访中为我们讲述了作为计算产业的“根技术”,数据库行业当前涌现的颠覆式创新——Oracle平替并非转型良药,新兴的“数据库云体系”正在革新旧秩序。
近几年,数据库领域迎来两个重大机遇:一方面,多元混合数据库时代来临,衍生出数据库云平台的结构性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化,以云、数据库、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信创产业近年来实现规模化增长。两大因素推动了国内数据库行业近年来的井喷式发展。
中国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规模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核心数据库升级选型参考》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将达461亿元。虽然集中式关系型数据库仍为当前市场主流,但云数据库及分布式数据库正成为众多厂商研发的重点以及用户部署的新方向。
时势造英雄,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在领域内深耕的每一个企业。创立于2014年的新数科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新数科技快速发展的背后,国内数据库产业正在经历什么样的颠覆式创新?新数科技的发展历程又是如何?公司在信创领域的战略规划是怎样的?针对这些问题,第一新声近期采访了新数科技创始人&CEO王伟斌,为大家逐一解密。
01
顺时而动,投身国产数据库云建设
新数科技的初创团队核心成员,主要来自于IBM中国实验室,并在其中担任数据库方向资深架构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等重要职位,其中,创始人王伟斌更是在IBM任职中国实验室信息管理产品技术生态亚太区总经理、软件研发经理。
王伟斌与新数科技创始团队几人在IBM主要从事通用数据库软件Database2的研发,谈及当初为何从跨国企业离职、投身数据库领域的创业,王伟斌表示,这完全是顺势而为的决定。
1983年,IBM发布了DB2,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数据量急剧增加,IT技术架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客户需求从原来集中式、通用式的关系型数据库往开源、分布式和云化模式演进发展。
数据库发展史,图源网络
“一直以来,数据库领域是一个相对集中和垄断的市场。随着IT基础架构的根本性变化,数据库行业从软件到工具,再到整个服务体系,都需要推倒重来,由此迸发出了很多新机遇。这是推动我们创业的关键动力。此外,当时信创发展方兴未艾,部分客户已经有了国产替代需求,我们也提前预判到了当下的发展势头。” 王伟斌讲到。
新数科技发展历程
理清战略方向之后,王伟斌便带着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一边摸索一边向前发展。
“最早新数科技主要做数据库性能分析和运维工具,走轻量级、偏SaaS化,且逐步上云的产品模式。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公司产品形态也从原来相对轻量级工具型软件模式逐步转向平台化产品体系,再到如今乘信创之风,升级为以全链路智能化数据库云平台为核心的产品矩阵。”王伟斌介绍道。
新数科技产品矩阵
02
开源云化东风起,云平台成为疏通数据库闭环生态的一剂“良药”
十年前,无论在海内外市场,Oracle、IBM、微软等国外厂商数据库产品占据主流,DB2、SQLServer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但最近几年,市场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Gartner近期发布的《2022年全球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2年AWS和微软力压众厂商稳坐前两名,以云原生数据库服务为主的厂商正在逐渐替代以售卖 license为主的传统通用型厂商。
DBMS市场份额
“以Oracle为代表的传统数据库产品并不是被比它运算能力、性能、稳定性、兼容性都更好的竞争对手给取代,而是被云化数据库或数据库云服务挤掉了市场份额。云化数据库有两个特征,一是开源社区成为数据库生态体系的主导,二是传统数据库厂商以售卖license为主要商业模式,软件授权、相关工具和专业服务三者分离,但是在云时代,数据库内核软件、工具化体系和服务能力三者融为一体,为客户在云上提供了一整套产品服务化能力。” 王伟斌介绍道。
国内市场也开始变化,虽然不同于海外企业转向公有云模式,国内企业多采用自建私有云或混合云的模式,但在数据库应用上都同样朝着数据库云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发展。
传统模式下,企业IT系统架构包括数据库都是垂直生长的,数量相对有限,工具也比较分散。但在新的云化模式下,数据库节点之间有很多关联,关系比以前更复杂,数量和规模也变得更庞大。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做分散的工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如客户想获取每个库的权限,得逐个系统分别对接,这既会引发安全风险,还会增加交付实施和维护的工作量。
ShinData数据库云平台技术架构
因此,新数科技提出的创新理念是在底层建设一个通用云底座,一次对接就可以实现API访问、运维命令、JDBC操作等。这种技术架构非常适用于云和分布式环境,对客户而言既能提升安全性,同时在上线新功能或者需要做新配置时,效率和便捷性也能显著提高,且具有很好的功能横向持续扩展能力。
根据DB-Engines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以MySQL为代表的开源数据库的使用占比已经突破临界点,超过了50%。这些开源数据库软件目前同样大量应用在云上,如AWS有RDS for MySQL和RDS for PostgreSQL等数据库云服务,并非AWS的自研商用数据库Aurora替代了Oracle。
开源数据库与商业数据库使用情况
在整个发展趋势里,有两点容易被企业忽视:一是企业对数据库的应用并不仅仅只关系到数据库软件自身,更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数据库的工具和服务能力是整个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过去Oracle或者IBM数据库产品的授权收入中,数据库工具软件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二是随着云时代“服务产品化,产品服务化”的发展进程,工具软件体系在企业云架构更是发挥关键且坚实的作用,也是解决企业快速增长的需求和人力技能及资源不足的核心矛盾的良药。
此外,随着开源社区对整个数据库生态的影响日益加深,整个数据库软件生态体系逐步由依赖传统数据库厂商转向拥抱开源社区,开发和运维技术栈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关系型数据库从追求大而全的通用模式,转向轻内核、但化整为零注重横向拓展的形态,应用程序分布式架构的流行使得即便是轻量和开源数据库也能支撑起核心业务系统。
但国内市场这些年都把关注重心放在数据库内核再研发本身,忽略了工具化、服务化体系在整个数据库生态的作用和价值。
王伟斌强调,数据库软件内核依然非常重要,但在大量应用开源或基于开源研发的数据库软件的场景下,如何把它们应用和管理好是一个更迫切和现实的挑战。
在此之前,Oracle等传统厂商会提供完整的工具和服务化体系,但相应的体系建设在开源时代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当前开源和云化模式下,数据库种类和节点数不断增长,但工具化体系反而缺位,这导致企业对整个数据库从开发到运维管理的难度迅速加大。
再则,随着数字化转型和集约化、统一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业务和数据正从分散部署走向大集中,数据中心大幅促进了企业云业务的发展,包括IaaS层和PaaS层也都逐步开始成型,基于这几点考量,新数科技的产品体系也从数据库的性能分析工具不断延展。通过服务客户过程中的不断积累,新数科技逐渐完善了数据库云化工具体系,最终形成了以数据库云平台为核心的产品体系。
新数科技提出的数据库云平台产品既能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安全可靠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拥有高度集成、自主可控的特征,能帮助客户灵活适配云原生环境。
“云化是企业IT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在转型过程中所有客户都需要dbPaaS这样的产品服务化能力体系。新数科技正是随着企业客户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来适应性发展的。”王伟斌介绍道。
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居高不下的热点。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让数据成为增长的核心动能。面对向开源和云转型的变化过程,企业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和信息化,也意味着企业客户更加需要战略协同伙伴,帮助保障数据库性能和资源优化、稳定性运营交付、以及数据质量和安全。新数科技的数据库云平台正与其“不谋而合”。
王伟斌强调,“新数科技的产品主要就是帮助企业更高效、安全地开发和维护数据库,以及更有效率和更集约性调配和管理资源。这是企业数据库管理甚至IT体系最核心的一层,也是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中最关键的点。而数据库云平台在其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03
化整为零,破数据库群龙无首困局,构数字信创基石
根据第一新声调研分析,2023年信创产业市场规模预计为18710.59亿元,到2025年为33777.02亿元,2020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99%。2022年信创市场规模中,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占比54.54%,应用软件的市场规模占比37.08%,基础软件的市场规模占比6.49%,信息安全的市场规模占比1.89%。
2020年至2025年信创市场规模预测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2023年信创建设的节奏,正从“关键环节、非核心业务、部分市场的局部试点”阶段走向“多环节、核心业务、多行业的全面覆盖”阶段。
信创战略是数据库领域变革的重要催化剂。作为国内最早倡导数据库云平台的企业,帮助信创企业实现国产数据库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替代核心场景,成为中国信创化和云化路上的引领者与护航者,是新数科技立下的“信创战略”使命。
“信创战略下,企业要依靠自主能力或者国产服务商的技术能力来实现替换升级,而数据库云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很大作用,是帮助客户完成信创改造和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伟斌在采访中特别强调。
信创客户在转型过程中通常有四个主要痛点:第一,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更高:以央国企/党政机关为代表的信创客户,对数据库的性能和稳定性有更高标准,而且随着数据库用量更大,企业对软硬件的集约性也提出更高要求,包括资源的使用、开发和维护,以及数据访问安全性保障,同时还要有合理的审计和权限管理体系等。
第二,快速发现和处理运行故障问题: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对数据库运行故障的预防和预先处理,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以及保证稳定正常运营也是信创客户的一大痛点。
第三,技术人员的能力定位和工作内容要求变高: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要求变得更高,要具备从开发和管理单点数据库转型到建设数据库平台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数据库研发和管理效率。
第四,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产品化:随着很多操作变得标准化、自动化和可视化,技术门槛也相应降低,意味着要把技术人员的很多服务能力产品化,面对多种类型、多种架构和多种厂商的数据库产品技能实现统一、全面化。
企业面对多元混合数据库管理的难点痛点
以上这些痛点,都制约着信创客户国产替换的效率和效果。新数科技提出的数据库云平台解决方案恰逢其时,为信创客户的转型找到了突破口。
新数科技目前与信创体系下的软硬件产品和厂商,包括操作系统、芯片、中间件,以及数据库整体都做到了兼容适配。帮助客户全面完成国产数据库管理转型和信创体系建设,对信创数据库产品的特性开发、产品支持是新数科技近两年重点投入的方向。
新数科技生态体系
在“2+8+N”信创三步走战略中,金融信创是最重要、最早践行信创理论与实操的行业之一,也让金融信创建设较早步入“买方市场”,由于金融安全与合规的要求,金融机构的信创建设对其性能、稳定性、适配性、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数科技近几年在金融信创赛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某银行的典型应用场景为例,王伟斌向第一新声介绍道,“该银行去年建设数据库信创化改造的时候遇到了缺乏工具,运维和开发人员对产品不熟悉的问题。在数据库类型多样、架构和运行环境都很复杂的情况下,比拼的不再是单一数据库的能力,而是多套数据库的统一调度能力。客户无论是数据库监控、自动化巡检和运维,以及SQL开发,都需要有配套的云化体系。”
新数科技针对该银行客户的痛点,个性化定制开发产品,进行微服务架构和模块化设计,为客户提供统一管理入口,一站式高效管理多种类型数据库。
在王伟斌看来,信创产业的未来将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国产化、另一个是开源化。数据库领域开源软件的使用占比会越来越大,而国产化的过程跟开源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也意味着能有效降低国产数据库领域的替换门槛和时间周期,同时有助于相关产品的快速成熟和商业化应用。
“目前在信创数据库领域,增量市场的采购,大部分都已经是国产和开源数据库,存量市场虽然核心业务依然还是在用Oracle和DB2,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3-5年都将会实现国产化替代。”王伟斌介绍道。
04
注重本质,从产品到生态颠覆式创新,点燃“万物皆数”科技引擎
当第一新声记者向王伟斌提问新数科技能在数据库云平台越走越远的关键原因时,他不假思索告诉我们,“不发散,永远保持产品和业务专注是关键因素”。他坦言,中国很多创业公司还没有成熟到能做全部解决方案的阶段,因此保证专注和专业,持续投入技术深入和难度才是正确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有前瞻性视野,能敏锐观察到行业下一步发展趋势,与头部客户一同探索颠覆行业之路。
谈及对创业历程的最深感想,王伟斌提到两个关键词,一是“本质”,二是“坚持”,“在新数科技刚开始做数据库管理平台的时候,中文环境甚至还没有这个概念,众多企业还是对数据库内核开发趋之若鹜。新数科技看到这个趋势之后,不追风口注重本质,迅速跟头部客户共同打磨领域内标杆案例实践。只要是正确的方向,就值得长期去投入,即使这不是火热的赛道,也要坚持下去。一个软件产品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就迅速成熟起来,抓住本质需求,利用自己擅长的技术优势持续去做一定能有收获。这两年市场逐步意识到数据库管理平台的重要性,接受度也迅速提高,已经证明了新数科技当初的判断是对的。”
王伟斌也表达了希望更多企业能加入这个领域的期待,只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行业才会健康发展、快速成熟,也能激发新数科技不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领先性的竞争动力。
万物由新,尽皆入数。最后,王伟斌也聊到了新数科技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他介绍,以5年为一个周期,新数科技依然会专注在数据库领域,接下来的产品重心依然是智能化和云原生。希望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在将来建立起全面和完整的产品矩阵,进而为客户提供全链路数据库云能力,帮助客户低成本建设安全高效的数据库云体系,实现数字化转型。
“未来不只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新数科技都能被称得上是一家强大的软件产品公司。”这是王伟斌对新数科技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