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2019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这期间,居民从一开始对垃圾分类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如今的习惯养成、自觉分类,这其中,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功不可没。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奔赴各个居民区垃圾厢房宣传、指导、督查,正是广大志愿者的默默奉献,垃圾分类理念才逐渐深入人心,形成社会风尚。
专人督导确保垃圾分类到位
在四川北路街道,有一位五星志愿者,他每天骑着电瓶车,巡访在社区里的大街小巷,21个居民区都留下他巡访的身影,他就是四川北路街道市民巡访团团长、垃圾分类志愿者何子祥。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何子祥是最早一批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酷暑,他都全身心扑在垃圾分类检查督导工作,跑遍了全街道每个垃圾投放点。“刚开始的三个月,真的蛮辛苦的,正值高温天,我们两个志愿者,要察看全街道所有的居民区垃圾厢房,看到分类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指导,碰到不理解的,要耐心劝导。”在何子祥的宣传引导下,居民们很快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并及时改正不当投放行为,共同营造垃圾分类文明氛围。
“科学的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能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有两次,四川北路沿线商铺将垃圾扔进居民区垃圾箱。因为分类不合格和乱投放,影响了整个垃圾回收工作。何子祥追根溯源,从垃圾袋里线索,终于找到违规投放垃圾的商家,他上门做工作,终于制止了这一行为的再次发生。
组团宣传全方位助力垃圾分类
在凉城新村街道,有一支150人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25个居民区党群服务站、13家区域化党建单位和两新组织,主要面向居民区、辖区单位提供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督导等服务,助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志愿者们突出对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培训、分类理念的宣传。他们经常组织讲座、知识竞赛、互动游戏等培训,邀请驻区单位和居民区等多家单位党员拍摄并投放《凉城新村街道垃圾分类宣传片》,发动党员志愿者自编小品《垃圾分类齐参与》、自创快板《垃圾分类》、改编歌曲等。通过发起“垃圾分类,党员示范”倡议、举办创新发明展示、典型案例展演,形成“灵碳家园”等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点。
群策群力,新元素扮美新社区
长江大楼建成于1985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长江大楼始终沿用原始设计的管道式垃圾厢房,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
北外滩街道东大名居民区党总支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入户宣传《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细则和改造规划,广泛征得居民支持,集合“制度助力”“党建助力”和“群众助力”,采用“定时投放+分类指导员监管”的模式,将楼道内所有投放口进行杀虫消毒并封存,将底层的管道井改造为垃圾厢房,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引导、鼓励居民垃圾分类投放。
2020年,在区绿化市容局和街道分减联办的支持和指导下,东大名居民区成功试点了智能垃圾厢房改造。AI识别,无接触投放,自动除臭消毒,新智能化垃圾厢房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居民积极主动分类意愿,垃圾纯净度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效确保了垃圾分类实效,实现了“使用便捷+科技监管”的管理新模式。
由于周边商务楼宇、过路行人也都要使用临街垃圾厢房设施,因此,成了重点治理和维护区域。居民区党总支积极与检察院、金融航运中心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挖掘居民区热心居民以及绘画小能手们对1096号垃圾厢房进行了彩绘装饰,彩绘井盖、彩绘配电箱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区,“东大名花园议事亭”成为年轻人的拍照打卡背景墙,为居民区整体形象注入了新的元素。
虹口目前有注册志愿者19.3万人,其中,垃圾分类志愿者超5000人,在垃圾分类的推行、宣传和动员中充分发挥了群众智慧、贡献了群众力量。2021年嘉兴路街道获评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特色社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因此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18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和2019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等荣誉。
垃圾分类志愿者们表示,将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以垃圾分类、生态文明建设为文明创建工作抓手,在发动更多群众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上下功夫,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上下功夫,在培育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记者:曲姗姗
图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