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 丽
编辑|姬政鹏
2018年暑期档正式收官。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暑期档依旧火热,由“中年大叔”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一骑绝尘,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中脱颖而出,斩获票房近31亿;《西虹市首富》超过25亿紧随其后。
这两部影片分别占据今年截至目前票房榜单第三、第四位。黄渤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及李冰冰主演的中美合拍片《巨齿鲨》也分别取得了近14亿和突破10亿的成绩。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令人瞩目的传统大片的票房表现却有些不尽人意——姜文四年磨一剑新作《邪不压正》最终票房5.83亿,集结了刘嘉玲、赵又廷、马思纯等一众明星的徐克新作《狄人杰之四大天王》票房6.04亿。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号称投资7.5亿元的大制作《阿修罗》上映仅3天就匆忙撤档,所得票房不足5000万。
数据表明,众人期待的大片却未能取得与之匹配的高票房——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对票房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小。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却常常“以小博大”,获得市场认可。今年国产影片整体票房走势格局,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国产电影总票房约为305亿。其中,大制作影片《红海行动》《捉妖记2》《巨齿鲨》《西游记·女儿国》《狄人杰之四大天王》《邪不压正》《动物世界》《阿修罗》8部影片产出票房不足95亿,占比为31%。
而中小制作影片《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后来的我们》《一出好戏》《超时空同居》《无问西东》《爱情公寓》8部产出票房近140亿。
电影产业化以来,较早“以小博大”获得市场突破的国产影片包括《疯狂的赛车》《失恋33天》《泰囧》等。而自2013年起,诸如《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101次求婚》等偏中小投资的电影在叙事和营销上的突破,所带来持续不断的票房奇迹,已经成为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为何国产大片越来越难以得到观众青睐?
对此,原华谊兄弟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现任福星传媒CEO洪军认为,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电影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上映数量不断提升,但人们常说的36种电影经典模式已覆盖了大多数类型,类型重复率很高,对于传统大片的审美临界点也随之到来。
从短期来看,以小博大显得“很诱人”,但是在中国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中,“没有重工业电影是万万不能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近两年涌现的《捉妖记》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寻龙诀》以及诸多“西游记”系列等一批国产重工业电影对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个电影行业不能只依靠轻电影,必须要有高工业规格影片,这是一个电影市场的必需,也是观众的需求。”
那么如何打造叫好又叫座的国产重工业大片?很显然,重工业电影并不是单纯指大场面、大特效、大投资;“重”更多代表的是专业和专注。
在洪军看来,重工业电影、国产大制作并非古装动作、魔幻、科幻这一条路。他认为可以尝试不同类型,例如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现实事件、真实故事本身的知名度很高,电影可以为其提供新鲜的视角和全新的想象空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创新,也是进步。”
饶曙光表示,对于重工业电影的拍摄,既要积极推动,也不能拔苗助长。他直言,中国重工业电影还存在着很多短板,短时期内很难得到弥补。而电影作为内容生产,应该以提高影片质量,要以满足观众情感需求和价值观需求,与观众形成情感的互动作为核心,只有做好内容,才能赢得观众,不断拓展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
观众成长的速度超越了创作者的预期
与去年暑期档《战狼2》“一片独大”不同的是,今年暑期档可谓百花齐放,一系列中小成本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追捧。比如《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
在电影市场从业人员史晓西看来,从品质来看,《我不是药神》等影片达到了及格线以上,而且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电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成果显现。随着观众审美、判断能力的迅速提升,这些年“圈钱之作”已经日渐式微。
相比之下,《邪不压正》《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动物世界》等大卡司、重工业影片并没有取得预想的市场回报。饶曙光表示,“这说明电影创作生产、观众接受和传播正在回归电影作为内容生产的本质和本性。”
对于这几部影片,电影市场人士史晓西最为关注是《邪不压正》,他认为这是这一部精良的艺术作品,但是放在市场中“略显出挑”,不够接地气。
姜文电影的品质,显然毋庸置疑。新作《邪不压正》在豆瓣评分7.2分。“影片品质过硬”,西安某影城王经理直言不讳,“影片比较注重导演个人化的表达,这对于当下年轻观众来说,民国、江湖有些陌生,思考、揭示过于沉重。”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是徐克“狄仁杰”系列第三部作品,妥妥的“大IP”。距离前作5年“,四大天王”的票房与《狄仁杰2》的6亿持平。很显然,这个成绩单并不“美丽”。
西安某影城王经理表示,“狄仁杰”是国产系列影片标杆式的作品,但在《四大天王》中,徐克所构造的武侠世界过于“天马行空”,动画感和游戏感超越了该系列作为悬疑探案系列的核心地位。而《我不是药神》对于当下社会的批判性表达,以及《西虹市首富》荒诞却不失幽默的情节设计,或与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或让人开怀一笑,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
从市场发展来看,原华谊兄弟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现任福星传媒CEO洪军认为,2015年开始,电影市场有比较明显的爆发,大量资金、热钱进入,从这时起,电影市场实际上也进入了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成长的速度超越了创作者的预期。
他表示,当下的观众不会一拥而上,会有更多渠道了解影片真实状况。通过预告片和其他宣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树立口碑,因此很多片方采取点映的手段扩散口碑,作品真实的品质和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口碑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认为,“口碑的传播速度已经从过去的两天左右缩短到映后两个小时之内,整个全网对这部电影的口碑会迅速出现变化。”
这对片方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映后可能只有两天左右可以调整宣传策略,“但是内容不好的电影靠宣发是救不过来的,因为用户的口碑直接决定电影的票房。”
今年春节档期间,每天的排片都会根据上座率、口碑进行实时调整,大年初一排片、票房均处在第四位的《红海行动》最终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好口碑实现了逆袭。
大片为电影产业后续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2002年,张艺谋的古装动作大片《英雄》横空出世,以2.5亿票房一举创造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神话;
2004年,周星驰执导的《功夫》、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冯小刚执导的《天下无贼》等稳居榜单前列;
2005年,《无极》以1.8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近3亿票房,刷新国产大片票房纪录;
2007年,《集结号》《投名状》携手突破2亿票房,延续贺岁档国产大片的票房奇迹;
2008年,《赤壁(上)》以3.3亿左右票房摘得国产片市场冠军......
一时间,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大片成为了票房保证。
2009年,《建国大业》创新了国产大片传统样式,创造4.2亿的票房新高,成为当年的国产片的“王者”,并联手突破2亿票房的《风声》,为新中国60周年献上厚礼。
2010年,《唐山大地震》(6.5亿)《让子弹飞》(6.4亿)票房不分伯仲,前者凭借逼真的特效让观众领略了国产灾难电影的风采,后者则在制作、阵容、宣发等各个层面诠释着大手笔的意义。
西安某影城王经理认为,在产业化初期的10年,国产大制作尤其是古装动作大片所带来的“奇观效应”是观众对于电影这项娱乐方式的需求,一度成为票房保证和电影工业化标杆,也正是这些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入影院,为电影产业后续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随后的2011年,“大片”独大的局面却悄然发生了改变。《失恋33天》在传统淡季11月份上映,凭借“光棍节档”效应和互联网营销手段,以及自身过硬质量,力压同档角逐的《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和《丁丁历险记》4部进口大片,斩获3.2亿票房成为大“黑马”。
同时这一成绩也力压《新少林寺》《白蛇传说》《武侠》《关云长》《画壁》《倩女幽魂》《鸿门宴传奇》《战国》等当年的一众传统大片。
这样的“以小博大”仍在继续。2012年的《泰囧》以12.72亿票房成为首部突破1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2013年《致青春》(7.19亿)、《中国合伙人》(5.38亿)、《北京遇上西雅图》(5.2亿)的火热引发了一片青春爱情片热潮,当年的两部《小时代》也合力取得了近8亿的票房。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得益于一大批3D视觉大片和国产大制作电影的“铺路”。
2014年,《心花路放》再续“奇迹”,取得11.7亿票房,成为当年国产片票房冠军。值得注意的是,邓超、俞白眉导演的《分手大师》从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口中虎口夺食,取得6.7亿票房。
韩寒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6.29亿)、《匆匆那年》(5.8亿)、《小时代3》(5.2亿)都取得了超5亿的票房。而当年的大制片影片《一步之遥》、《白发魔女传》的票房表现却不尽人意,只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超过10亿票房。
再例如2015年上映的《钟馗伏魔》《道士下山》《横空直撞好莱坞》《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太平轮:彼岸》《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2016年上映的《爵迹》《封神传奇》《卧虎藏龙2》;2017年上映的《悟空传》《鲛珠传》《妖猫传》《奇门遁甲》等等,传统模式的古装、奇幻、动作大片,都未能成为市场的头部影片。
包括2018年以来,历时多年制作的《阿修罗》,都以大制作、大明星、高工业规格作为卖点,但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春节档《唐人街探案2》力压《捉妖记2》及IP系列大片《西游记·女儿国》;五一档的《后来的我们》一枝独秀,而同期的魔幻大片《战神纪》却遭遇票房滑铁卢。
中小投资、现实题材的青春片、喜剧片屡屡“以小博大”。饶曙光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倾向还存在比较大的变数,同时也说明电影作品要想获得观众的追捧,还需要在情感上与观众形成最大程度的对话。
但是,仅靠中小成本影片是难以支撑电影产业的发展创新的。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内容的表现形式,必须要将它放到一个大的工业体系中,才能明白它的真正价值。
凡影合伙人王义之就曾表示,“当区域市场的票房增长触碰到天花板时,当观众对本土电影的消费能力进入稳定期地,当全球一体化促成了娱乐消费一体化时,所谓的中等投资会因为制作成本的持续增长变成小制作,所谓的艺术是影会因为观众更加成熟变得更为细分,光依靠这些电影根本无法支撑整个区域电影市场创新能力的发展。”
观众对传统大片的审美界点到来
数据显示,2011年-2016年,国产电影上映数量分别为154部、231部、273部、308部、387、397部。洪军表示,在2011年之后,电影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上映数量不断提升,但人们常说的36种电影经典模式已覆盖了大多数类型,类型重复率很高,对于传统大片的审美临界点也随之到来。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直言,这几年的时间,一些大制作影片以改编《西游记》《聊斋》《三国》等传统IP为基础,以架空的方式、玄幻的包装为主要卖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作,但观众对此类影片的期待值有所降低,导致观众需要看一些能够与社会、时代、自己情感紧密相连的电影,不论制作大小,只要从架空回到现实,能够与观众精神相连通,就能够获得观众的好感。
国产电影工业化在视效、场面等方面实现技术进步的同时,市场的多元竞争、观众的趣味变化也在同步发生,优秀的视觉效果始终需要服务于好的故事内容,如果“重技术、轻艺术”,“重市场、轻口碑”,诸多“大片弊病”就会暴露出来,观众并不买账。
在李道新看来,部分国产大制作影片并没有从电影工业的层面、从电影前沿技术的角度展开,尽管邀请了好莱坞技术专家,但效果不佳。
“传统大制作电影需要理解技术和思想之间的关联性,为了技术放弃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是不能长久的。我们对于好莱坞大片的理解过于看重他的外在奇观,没有寻找到影片与西方文化精神实质相结合的部分。资本有趋利的特性,如果只是从资本到资本,技术到技术,会对电影有伤害,需要一些冷静的经验总结。”李道新说。
另一方面,从2011年至今,银幕数量已从9300块增长至5万多块,随着一二线城市逐渐饱和,三四五线城市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小镇青年”的概念也屡次被提及。
以西安为例,截至2017年底,西安共有影城96家,银幕数700余块,而在2013年,陕西全省也只有影院81家。西安某影城王经理告诉记者,对于早期的二三线城市观众来说,对于国产大片情有独钟,走进电影院就是为了一睹大银幕上的奇观。
近几年,银幕终端不断下沉,互联网营销也逐渐深入到传统营销无法触及的区域,90后乃至00后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接触更加迅捷,对于电影口碑和个人喜好的判断也逐渐明晰。
王经理表示,这也是国产大片难以简单凭借大制作、大明星就能卖座的原因之一,“电影渠道下沉,观众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三四五线城市观影人数增多,使得观众的观影口味有所变化,贴近生活的国产电影更符合观影人群的口味。相对之前重视大场景,现在不少电影更倾向内容设计。从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表现来看,国产电影正逐步走强。”
好莱坞大片同遇困境
国产片切忌“只模仿皮毛”
不仅是国产大片在近几年遇到了发展瓶颈,好莱坞大片,尤其是带有IP效应的系列作品,在内地电影市场也陷入了困境。
以《变形金刚》系列为例,2007年,《变形金刚》首次在内地上映,收获票房2.81亿;2011年,《变形金刚3》票房达到10.71亿;2014年,第四部实现票房19.8亿,达到了该系列票房的顶峰;去年,《变形金刚5》在暑期档仅收获票房15.51亿,较上一部缩水21.5%。
饶曙光认为,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确出现了同质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观众的“杀伤力”正在减弱,这说明观众正在走向成熟。
再例如《星球大战》系列,近年来有关“星球大战”IP的作品着实不少,2016年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收获票房8.1亿元,为这一系列最高,此后两年上映的《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等“星战题材”影片票房均未超过5亿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洪军认为,自从2007年好莱坞编剧罢工开始,创作人才出现了断层,于是投资人发现把电影做成系列是最保险,最省事的。但在同一类型上不断重复,观众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
尤其是“复联”系列,在洪军看来,把不同年代的超级英雄放在同一个场景里,这样创作方式已经是“强弩之末”,简单的混搭或许可以短暂吸引眼球,但观众很快就会厌倦。《复联3》上映时的负面口碑就是例证。
史晓西认为,在《阿凡达》之后,电影技术发展并没有划时代的突破,而在内地,只追求视觉刺激的作品已经慢慢失去魔力,类似《变形金刚5》这样的作品已经显出疲软之态。
这说明,电影还是要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精神诉求的观众产生共鸣。好莱坞电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与东方的距离感让观众产生了好奇心,但最终观众逐渐放弃了对它的追捧与追踪。
李道新表示,对于国产大片而言,我们在理解好莱坞大片的过程中有些偏差,简单认为工业升级只是在视觉效果、资本投入上升级,却忽略了剧作和故事,以及与现实的关联性。
“我们没有读懂好莱坞大片的内在”。李道新说,“好莱坞大片对于西方文化的表达淋漓尽致,我们如果只学习它的皮毛,就无法真正实现电影工业化的升级。”
“重”不仅是大,更多代表专业和专注
那么,属于中国的重工业电影究竟是怎样的形态?“重工业”一词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2015年年末票房大卖的《寻龙诀》曾被认为是“工业标杆”,导演乌尔善也对“电影工业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工业化应当是工业流程和系统在起作用,不是某个人,某个环节。中国电影还处在手工业阶段,某些导演、某些制片人、某些监制、某些演员起到了核心作用,而不是整个流程、整个体系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称不上工业。”
2017年,北京文化联手导演乌尔善打造《封神演义》三部曲。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就曾表示,中国重工业电影的出现将整体拉动中国电影的各方面水准。重工业电影需要上千人配合,需要科学化的流程管理,这将让中国电影团队在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方面得到磨练。
导演王晶也曾直言,重工业电影并不是单纯指大场面、大特效、大投资,而是高度专业,而是每一个部门都专业,大家放上足够的时间去雕琢一部电影,“重”更多代表的是专业和专注。
在史晓西看来,高工业规格必须体现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而非单单追求宏大场面和特效炫技。《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说明,中低成本的背后,创作者的付出并不低——时间、智力、体力、情感等等无法具体量化的投入,才是电影作为艺术产品的“高规格”之必须。
作为《战狼2》《我不是药神》的出品方,北京文化总经理张苗表示,“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去做呢?我觉得从低到高要满足三个特点,第一要强刺激,达到这一点,60分的基础就有了。第二是强共鸣,如果在强刺激的基础上,内容能够带给观众共鸣,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影片基本上就是一个档期里的优胜者。最后就是强共情。共情是在共鸣上进一步升华。”
他认为,“《战狼2》是一个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都做的不错的作品;《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剧情片,最不容易出现高票房的类型。它在共鸣的情况下产生了共情。而且这个共情还特别高级,是嚎啕了以后还能感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在张苗与导演文牧野探讨的过程中,文牧野说,“我做电影就是追求三个目标:娱乐性、社会性和灵魂性。”这与张苗的理念不谋而合。
电影完成之后,就是宣发。这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做的决策。张苗表示,“《我不是药神》使用了‘灯塔’。通过‘灯塔’做完测试后,特别是影片在二三四线城市进行下沉的时候,原来所有设计的营销点后来发现都没有用。观众就记得‘徐峥+宁浩’和一个带喜感的电影。只有这一点可以准确‘击到’观众。”
在后来的调研过程中,张苗又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如说感动,这个在一开始是绝对不能做的。这就把影片束缚住了。”
华狮电影公司总裁蒋燕鸣曾作为《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特效指导,他创立的北京视点映画也刚刚完成了《影》的后期特效工作。在他看来,电影工业化必须得有标准拍摄流程,标准计量方式,从这个层面说,国产大片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近两三年,国产电影涌现出了《捉妖记》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一批佳作,有很多国产电影之前从未尝试的内容,也取得了票房的成功,口碑也都不错。李道新认为,《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作品为国产重工业电影打开了好的局面。
饶曙光表示,近两年这一批国产重工业电影对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电影行业不能只依靠轻电影,必须要有高工业规格影片,这是一个电影市场的必须,也是观众的需求。
除了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管虎导演的《八佰》已经杀青,该片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希望将华语战争片的规模和制作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陆川的《九层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