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高考节奏 充电续航
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在浙大校园,迎江区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继续着紧张而有序、辛苦并快乐的“充电”之旅。
6月6日上午,是研修班的实地参观教学时间。吃过早餐,学员们乘车1个小时来到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成立的“民主促民生”社区互动平台—“湖滨晴雨”工作室。
据街道负责同志介绍,这是全国首个通过社区直接了解民众诉求并进行协商沟通的实验性工作平台,由街道党政班子、社区党委书记轮流坐班,定期接待群众,了解民情,促进民生。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担纲“民情预报员”,湖滨地区党代表、党支部书记、在职党员、人大代表、居民骨干等不同层面人员组成“民情观察员”队伍,并招聘专职社工负责“湖滨晴雨”的具体运作。工作室建立以来,实行“民情气象一天一报”、“民生焦点一周一报”、“民生时政一月一报”、“民生品质一年一报”的四报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来自基层的相关信息、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在常态化的民意的收集之外,工作室还开展了“相约星期五”以及“我们圆桌会”以及民情恳谈会、网络等活动和社区居民进行互动,除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大事”外,在小事上也不含糊,做到政府“常通气”,百姓“不憋气”。
处处留心皆学问。参观过程中,学员们,特别是来自街道、村居的学员们异常兴奋,对关心的、疑惑的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先锋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卢萍表示,回去后,要第一时间活学活用,进一步拓展“民心零距离”的内涵,“一网打尽”百姓烦心事、疙瘩事,真情做服务,真心换民心。
“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在对接单位设立党派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救助、科技帮扶等多方面服务”九三学社迎江主委开喆认为,民主党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小社区同样可以大作为。关键要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用拳头品牌说话。在这方面,街道必须把资源统筹好,把平台搭建好,把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落实区委‘三思三脑三创’要求,在基层层面找准对标苏浙沪、加快实现‘四个一马当先’的最佳切口”滨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春山坚信,把社区建设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干不成。
在下午的专家授课环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子英副教授“你感到幸福吗?”的开场白吊足了学员的胃口。《转型时期社会热点难点分析》,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了触发思维碰撞的“精神大餐”。何教授紧扣他长期关注的“民生”与“和谐”两大主题,从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为什么如此重视民生问题、构建以民生为本的和谐社会、新时代民生问题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智慧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何教授特别强调了“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一观点。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妙语迭出的报告博得数次掌声。
“群众满意就是干部‘幸福感’的‘源头活水’,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素质,更好地完成文明创建、信访维稳、棚改征迁等各项工作任务”、“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幸福可以创造出来”、“争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马当先,必须聚焦民生工程、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民有所乐,时时处处彰显公平正义”……在课间休息时间,学员们自发地聚在一起,共同切磋,共同提升,共同成长!
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作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当晚7点半,培训班首场分组讨论在驻地宾馆准时开始。全体县干到组,学员无一请假,列提纲、当场讲,颇有高考命题作文的感觉。主持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要求刚一提出,学员们轮番上阵,没有点名,人人发言,抛观点、谈体会、明思路,现场氛围异常热烈。各组讨论时间均超过2个小时。
大家纷纷表示,学习不只是一种政治责任,更是一种“福利”。感谢区委区政府提供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要争分夺秒地学真本领,练硬功夫,绝不“潇洒走一回”。
六月来杭州,喜当读书郞。课堂上,专心聆听,踊跃互动;课堂下,热烈谈论,当面请教;讨论时,积极发言,气氛活跃……两天来,已有多名授课教授感慨地说:“我们组织过那么多培训班,迎江的这次培训班组织非常严密,管理非常严格,学员素质都非常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期培训班,一生同学情,一份新使命。来到浙大,我们更加团结!回到迎江,我们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