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艺术家陈履生现身“14号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为观众导览——“艺术为何这么美!”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文 韩墨/图
6月8日上午,第十九届文博会14号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履生。他一身白衬衣、黑西裤,以干净利落的姿态现身展区。参观之余,陈履生为现场观众充当“导览员”,并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场外观众介绍展区展品的细节,如何欣赏艺术品以及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
陈履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11-2016)。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湖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建有“陈履生美术馆”(常州)和“油灯博物馆”(扬中、常州)。
作为深圳文博会的艺术顾问,陈履生多次参加文博会,对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有着深刻且持久的观察。他认为,深圳的文化产业会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和辐射力远及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很多省市受深圳文博会的影响,也先后推出类似的展会。
一个多小时的导览直播,陈履生流连于展区内各大丰富多样的展品前。在文博会重点打造的“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联展”展厅内,他停住了脚步。眼前是来自江苏从事云锦技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的作品《万里长城》。作品长3米,宽0.8米,用蚕丝为原料,于2009年开始纹样创作,历经3年多完成,并于2013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被称为“大师在云锦上制造3D大片的效果”。
“云锦的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掌握这么技艺很不容易。”陈履生讲解道,“呈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幅绚丽的画面,观者站的角度是高山之颠,一览众山,长城由画面中心底边启始,蜿蜒盘旋,在峰峦叠嶂里伸向远方。表现手法富于装饰性,朝霞里的长城五彩纷呈,山河壮丽磅礴,突破了平涂图案的云锦传统风格,使作品有了纵深感,景色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近看花树摇曳,远观直透天云。织造上用色繁难精细,作者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创作的意图和创新效果。”
紧接着,陈履生为来自北京从事景泰蓝(银胎掐丝珐琅)技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松涛的作品《雀羽鸿运》和来自山东从事铜雕技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绍相的作品《绿水青山》表示赞叹。他认为,中华古老的技艺,一定要世代传承,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到传统技艺的队伍中来。
此外,陈履生还带领观众欣赏了在文博会上首次展出的《景色正好·国际当代陶艺展》和《广彩气象·传承力量——广彩名家刘群兴、刘致远艺术特展》。面对100件来自中国、意大利、德国、印度、荷兰、马来西亚、挪威、日本、韩国、美国、丹麦、墨西哥、澳大利亚、俄罗斯、捷克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当代陶瓷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在中国,将岭南画派的艺术创作广泛运用于陶瓷创作中的广彩佳作,陈履生表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作品有了内容,还需要创意,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深圳文化产业的发达,依附高科技和内在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蛋糕才能做大。”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