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医生:吴光潮
一元钱可以做什么?一些地方也许可以
勉强买一瓶矿泉水
乘一次公交车
但是在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
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币既是诊疗费
还是药费、输液费
针灸费、包扎费……
73岁的村医吴光潮
在这间乡村卫生室
坚守了五十多年
“一元看病”的老规矩
从1983年起延续至今
冬日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卫生室里已经亮着灯,吴光潮做着准备工作等候村民来看病。
这样的工作时间从1966年吴光潮在半农半医学习班完成学习、在卫生室服务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村卫生室只有他一位医生,除了医生的工作,护士、针灸师、清洁工、采购等岗位也都是吴光潮一人。
“不管看什么病,这里都只要一元钱。”梅塘村老书记吴光营说,为村民服务是吴光潮坚持这么多年最朴素的愿望。
吴光潮有一个铁盒子,里面全是村民看病后付给他的一元诊疗费。
为什么只收一元钱?吴光潮说,这个老规矩从1983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看病是收五分钱、一毛钱,“卫生室费用有政府的补助,即使不够的话村集体也会支持,我有退休工资,为村里服务,是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乾潭镇卫生院给梅塘村卫生室做过统计,近三年每年这里的就诊人次都突破四千,除了政府补助,吴光潮每年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几千元补贴卫生室。
午饭时间,吴光潮从卫生室走回家中吃饭,一路上但凡碰到人,他都会上前询问身体状况,“村里有不到六百人,大概有什么病我都知道,全村人的病历都在我的心里。”
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然后把这些草药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
在吴光潮心里,再多的荣誉都不如村民的信任。
由于经常要在村里走访看病送药,吴光潮有一次冒雨撑伞骑自行车摔倒在路边,被诊断为脑震荡,在乡镇卫生院住了二十多天,先后有一百多位梅塘村村民自发走五六公里路去看望他。
“能够被乡亲们尊重信任,这是我最看重的事情。”吴光潮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他的子女,儿子吴国祥也走上了从医道路,现在是乾潭镇中心卫生院的牙科医生。
“父亲跟我讲,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现在基层缺少医生,卫生院的领导器重你,多次送你出去进修培训,你要留下来更好地为基层的老百姓服务。”今年50岁的吴国祥也已经在乡镇卫生院服务了二十八年。
上山采药、下村走访、随叫随到,精神矍铄的吴光潮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干劲儿,“只要村民需要我,我想一直在卫生室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孤岛医生:余家军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响洪甸水库,群山迭翠,山水相连;库区深处有一个被称为“海岛”的孤岛,原本是大别山深处的秀美山村,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响洪甸水库,山村被分隔成一座孤岛,从此,村民出行全靠行船。在这里,有一名“最美乡村医生”……
村民们不论老少,都亲切地喊他“军子”。
因为 “军子”是他们的全科医生,
“军子”是他们的健康守护神。
为了让村民就近就医,他把家安到了船上,船上悬挂着“麻埠镇齐山村海岛卫生站”的匾牌。
他的名字叫余家军。
余家军读初中时,有村民被毒蛇咬伤,由于村里没医生,最终不治身亡,这促使余家军下决心学医。更令余家军耿耿于怀的是,后来因为交通不便,自己的父亲也耽误了治疗。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余家军铭记在心。从六安卫校毕业后,余家军回到齐山村,和妻子把家安到了船上,取名“海岛卫生站”。
几年前,在江苏扬州经营企业的余家军内弟邀请余家军去帮忙,每月5000元工资,是余家军收入的五倍多。但余家军回绝了邀请,因为他割舍不下浓浓的乡情、放心不下村民的健康。
这么多年,余家军从没收过村民一分钱出诊费,还给困难病人垫付药钱,一沓厚厚的门诊欠条中,金额总共有10000多元。余家军一年的行医收入也就10000元。
余家军一年驾船出诊的油费加上维修费用,就得要10000元。为此,余家军妻子不得不经常变卖家里的毛竹和茶叶,来贴补“孤岛卫生站”的运转。
一元医生、孤岛医生……他们只是普通的村医,却时刻铭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们以医者仁心,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老百姓的安康,温暖着乡亲们的心田。
对于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村医给他们提供了健康生活的保障,他们的奉献是令人感动的。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帮助。医生需要道德上的褒奖,也需要物质上的肯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劳动拿到体面的合法收入,既是激励更多的医生提高职业水平、强化职业道德的措施,同时也是对病患健康的保障,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
内容来源:杭州之声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