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10日讯(记者 赖泳源)1997年,年仅18岁的胡双林,离开衡山县长江镇的老家,跟随南下打工大潮,成为一名“广漂”。她很快从普通员工晋升到管理层,收入颇丰。
四年后,她放弃大城市的职位,返乡创立自己的“农业王国”。目前,胡双林创办的绍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衡阳市人大的扶贫基地,同时也是衡山县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优质初创企业、衡阳市青年农场主培训基地。
今年三月,她参加了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的赴台湾农业农村发展学习培训班。结业后,她萌生出发展体验农业的念头,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农村的欢乐。
放弃广州管理职位 返乡创业成为“农民”
(胡双林发展的“稻-鱼-牧”生态循环模式的农业。)
“我比较好强,打工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胡双林说,按当时的标准计算,她属于不折不扣的高薪一族,但是她却一直在寻找项目,随时打算创业。
过年回家,她看到田间到处都是杂草,田地无人耕种。平时,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看不到几个年轻人。每每想到这个场景,她都感到莫名的惆怅和惋惜。“要不,就从农村开始我的事业吧。”她希望为沉寂的农村带来一丝改变。
2001年,胡双林不顾丈夫和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光鲜的主管职位和高薪,成为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013年,她开始朝养殖业发展,着手建立“稻-鱼-牧”生态循环模式的农业。
目前,农场发展稻鱼共生基地602亩,肉牛养殖基地2个,存牛100余头。稻田里饲养鱼类,鱼类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稻草可以喂牛,牛粪也可以肥田。整个模式实现无公害标准操作,病虫草害采用生物防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基于此,胡双林的事业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新手入行养殖业 遭遇“养殖滑铁卢”
(胡双林在翻土锄草,让牧草生长更旺盛。)
外人看起来经营得顺风顺水,其实胡双林却经历了很多坎坷。其中,2013年发展养殖业的转向,令她至今难忘。当年,她从吉林重金引进西蒙塔尔肉牛品种,由于气候、水土、温差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牛未能存活下来。此外,她发现母牛不让小牛喝奶,小牛奔跑过来,被直接踢开,导致前两年的小牛存活率还不到20%,总体损失20多万。
胡双林十分着急,搞不清状况的她甚至买市面上的干奶粉,泡成牛奶喂小牛。小牛更是闻都不闻,直接甩头跑开。“第一次养殖,缺乏经验。”她认为,当时很多事情是“想当然”,没有认真学习养殖的细节,才会遇到“养殖滑铁卢”。
后来,她和技术人员沟通,向畜牧局工作人员学习,才知道小牛初次进食的时候,需要把母牛的双腿绑起来,等母牛和小牛都适应了才能解绑。她按照这个方法操作,小牛的存活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她改用井水饲养牛,在牛棚安装鼓风机等方式,积极改善牛的居住环境,不仅提高了存活率,也保证了牛肉的品质。
谈到这件事,她至今还有点心疼。“农业是一个很讲究规律的行业,初次入行,需要好好学习,否则连一头牛,甚至一株水稻都没法养活。”这个惨痛的教训,让她明白了学习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亲历台湾农业 萌生体验农业发展计划
(胡双林在给牛喂食。)
今年三月底,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的“千人境外培训计划”赴台湾农业农村发展学习第九期培训班拉开帷幕。胡双林作为优秀的农民代表,被选派参加学习。
在培训的八天时间里,学员们学习了台湾的农场经营、农业的营销策略等各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丰富的课程,给胡双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遍布台湾的体验型农业项目,引发了她对农业未来发展的畅想。
“相对来说,台湾田地面积小,更适合精细化操作。”她说,台湾的体验型农业,产业附加值更高。湖南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动辄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在发展体验农业上,具有台湾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她的脑海里,一幅体验型农场的画面已经呼之欲出。“一家人可以感受田里插秧、稻田抓鱼、牧草喂牛和小鸡喂食等体验农业,领悟先辈千年的农耕文化,回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胡双林说,她已经做好了农场的发展规划,正在一步步地把它变成现实。她希望为城里的家庭和年轻人,打造一个感悟自然,体验劳作的场所,带给他们更多的自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