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法考江湖那些事儿…
上次的《从律考到司考再到法考,30年江湖那些事》发布后,吃瓜群众的反响不错,多次催更!
几大法考机构之争,谁成了最后赢家?
红极一时的指南针是如何陨落的?
哪位名师2年获得1200万的法考历史最高课酬?
……
那么今天法考培训群雄割据的下半场就来了,这也是考生们耳熟能详的十年,因为时间较近,似乎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司考时代的下半场
(2002-2017)
厚大的崛起
书接上回,在万国和众合拼刺刀的2013年,有一家新成立的机构叫厚大,尽管当时最能打的师资还都在万国和众合,但是厚大将市场上口碑还不错的前三校名师班底刘凤科、钟秀勇、徐金桂等名师独家签约到了麾下,厚大在当年使用了一种当时看起来几乎是疯了的模式——把名师的录播课免费让考生看!
要知道同类型的网课在传统机构万国和众合那里仍然要动辄几千上万的价格,就连盗版想破解加密都需要经历重重难关,厚大就挥一挥衣袖不收这个钱了。
虽然课可以免费看,但是考生复习中仍然需要纸质版的教材,于是一款叫做“学习包”的产品诞生了,书中遍布的课程二维码让考生时时刻刻意识到课程和图书的紧密关系,当年只需要500多元即可把全阶段的所有教材(20多本书)打包入手,现在的考生可能不知道当年这一革新对于当年的考生是多么大的帮助。
其实这一步棋现在看来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互联网模式,先利用资本的力量抢占市场,垄断流量,然后再依靠流量优势慢慢实现盈利,网传背后有前360的高管操盘也印证了这一点。
万国和众合在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出现了犹豫,是选择既有利益维稳?还是果断跟进把新兴机构扼杀在摇篮中?两家都默契的选择了不跟,继续自己的经营模式。然而就是竞争对手们这一关键抉择的失误,直接让厚大在一年之内实现了火箭般的蹿升,一跃成为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培训机构。
“学习包”模式成就了一众名师
时间来到2014-15学年,在做例行的每年民刑先修讲座的时候,万国和众合的一线销售突然间发现,曾经在培训圈让人振聋发聩的李建伟、韩友谊们的名字不好使了,市场上更认可的民刑老师是他们曾经不以为意的刘凤科和钟秀勇。
在前面一年的大力拓展后,厚大的学习包模式(免费课+图书)为厚大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大部分的考生都是听着厚大的免费课程复习的,巅峰期的厚大学习包销售量甚至达到了司考当年报名人数的80%,用“人手一套”来形容都毫不夸张。
此时,学习包模式终于“图穷匕见”,厚大也在各地办起了面授班,同时又把面授课录制成一套内部网课在线上售卖。而这些面授和网课的招生对象就是已经购买了厚大学习包并且在厚大的官网上留下了联络方式的考生们,其他机构此时为了获客甚至还要在支付高额费用在各大线上平台大打广告。
厚大最终赚的盆满钵满,而此时悔之不及的竞争对手们也不得不邯郸学步一样的开始模仿学习包的模式,中国永远不缺的就是拿来主义,但就像互联网中的很多案例一样,失去了先手优势就很难翻盘,曾经的领跑者们反而变成了追赶者。
学习包之于名师,就像罗贯中老先生描述赤壁之战时风和火的关系那样“风助火势,火趁风威”,“不花钱”这件事,也让很多老师都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原本不敢想象的高曝光,这不但让很多“宝藏老师”被考生们挖掘了出来,而那些不认真备课和授课的老师最终只能作为“南郭先生”被市场所淘汰。
虽然厚大作为领跑者吃到了最大的一波红利,但仍然有一些曾经名不见经传但是授课极具质量的名师展露了头角,柏浪涛、罗翔、左宁、李佳等老师都是在这一阶段逐渐为考生所熟知的。
但是,又轮到但是了。
瑞达成立,后浪来临
2016年,在厚大上市的前夕,因股权、课酬等一系列利益矛盾,刘凤科、钟秀勇、徐金桂、宋光明、杨帆等老师离开厚大创立了瑞达,并且两家的官司旷日持久,直至今日都没有彻底了结,这活脱脱就是众合和万国的旧事重演,瑞达的分裂又一次把这个问题抛了回来,究竟是机构成就了老师?还是老师铸就了机构?
瑞达在2017年就以2亿左右的收入迅速代替了厚大成为了行业翘楚,而厚大在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年就经历业绩跳水。瑞达的创始人们的这一波操作引得很多老师争相效仿,在那些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名师组团创业潮”:铁血联盟、联合舰队、星薪法考等名师创业机构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复制瑞达的成功。
末代司考的报名人数达到了空前的64.9万人,当时“非法学本科明年就不能考了”的传闻甚嚣尘上,也让很多恐惧自己以后就不能考了的考生抓紧报名。历史新高的人数,也注定了之后的法考时代行业将产生更大的竞争。
司考的落幕也是一代人的谢幕:韩友谊去做了律师;袁登明、邹建章等人离开了众合,李建伟则逐渐退居管理层而非一线,而在台上活跃的名师,很多都是十年前那些法考名师的学生辈,比如汪海燕的学生向高甲、肖沛权,李建伟的学生孟献贵,后浪真的来了。
法考时代
(2018-至今)
指南针的陨落
2019年,连续盈利的瑞达被正保远程收购了大量股份,瑞达的这波创始人老师成功套现,实现财务自由。
瑞达的成功,让各家纷纷开始独家签约老师,企图复制厚大和瑞达的成功事迹,于是讲课口碑不错且还没被大机构独家签约老师就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早在2009年就成立的指南针出手了,用比当时市场价翻倍的天价课酬(人家200万,我给400万,但是先付一半、后付一半)锁定了柏浪涛、杜洪波、李佳,然后又招揽到了华旭的核心左宁、戴鹏、郄鹏恩,迅速的组建了一套不输瑞达和厚大的全明星师资阵容,换来的也是市场影响力和业绩的迅速提升。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华旭,称得上是名师培养基地了,在被指南针挖角后,华旭剩余的班底方志平、方鹏、白斌实力仍然在线,最终被文都收购,摇身一变成了文都法考。
但是在如此挥金如土的砸钱模式下,想要做到盈利难度也水涨船高,再加上迟迟等不来的资本,承诺给老师的“后付一半”开始不断的推迟。
最终,指南针撑不下去了,在2019年轰然倒塌,随着核心高管的卷钱跑路,泡沫也随之破了,据说很多拖欠的课酬至今都没有兑现。
法考行业内卷的开始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而受害者居然都是法学博士级别的人物,足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难,指南针的这一波搅局,让法考圈老师的课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课酬的暴涨,也使得法考培训市场进入了一个漩涡时代,只有你的船足够大才有可能继续卷下去,小船则全都被卷翻在漩涡里了,2019年的指南针只是个开始,疫情的三年,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的法考培训机构简直不胜枚举。
而课酬暴涨的另一端,是法考市场的内卷,报班费用越来越便宜(但内部班市场上仍是大几千,只是比之前上万的班要便宜了),录播课主打的就是一个薄利多销,因为老师的课酬是固定成本,一旦收回了成本,卖出去的课件数量越多,利润就越高。
学习包也逐渐变了味道,各家机构除了学习包的公开课,还会单出一套内部录播课,时间比公开课压缩了将近40%,讲的几乎都是应试干货,然后为这套价值极高的课开出几千元的售价,而学习包的公开课则变成了课时冗长,段子满天飞,用各种极端案例帮助老师秀肌肉的展示柜了,潜台词就是:“如果你喜欢我讲的课,就花钱买我的内部课吧!”
老师并不是没有能力把课讲精炼,他们只是选择不这么做,显性的原因是老师的课酬和稿酬都和课时和教材的页数成正比,而其背后的深层次目的就是为了考生的再次付费。
这个商业模型之所以成立的核心就是在课酬的成本固定的情况下,把可变成本压低到极致,所谓的服务从原来的一个班主任管几十人到现在的一个班主任管几千人;班主任也从原来的法考持证人变成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很多经历了当年司考时代的考生都会觉得如今的法考培训缺少了“人味儿”,更多都是冷冰冰的机器人每天提醒你今天要记得看课件……
罗翔的出圈
自从2020年罗翔老师入驻B站后,他和法外狂徒张三的段子可谓是在圈里圈外火的一塌糊涂。由此可见厚大捧老师的能力仍然是在线的。
在瑞达成立后,厚大依靠罗翔、张翔、向高甲、鄢梦萱等名师沿用学习包的模式持续运营,这也是厚大依然能在法考培训圈取得不俗的成绩的原因。
不过在罗翔老师的名气虽大,但在法考学习时选择他的课的考生并没有那么多,这个有意思的现象说明什么呢?橙子哥认为核心原因是罗翔老师的课之所以火还是因为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能用极端的例子把各个考点说的比较接地气,很多并不了解法律的人会因此而感兴趣。
而对于注定是要把法考过线当目标的考生来说,其实幽默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在职考生,时间紧任务重,自己选的路,流着泪也要学下去的。但不可否认,罗翔老师在普法的角度做出的极大贡献,也确实有诸多考生是因为听了罗翔老师的课从而决心报名法考的。
蒋四金的崛起
我们上次提及的时候,还在浙江上本科的蒋四金此时已经是西政的法硕毕业生了,而在上学备考法考的时候,他发现了法考培训行业的一种可能性。
其实蒋四金2016年左右就在做新媒体了,主要是做各学科老师的推荐,包括图书的测评,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给考生建议。当时他主张的就是“跟老师,不要跟机构”。最终依靠这个积累了众多粉丝,还有在当时运力范围内,小规模带班,带来了不错的口碑。
这一举动,实际上撬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密码,蒋四金带读民刑法用更适合新人的方式帮助考生入门,加上个人的备考经验带来的信任感,让蒋四金这个IP直接在法考圈里成为了爆款,可以说是法考圈内唯一的除了名师以外的流量招牌了。(当时的淘宝店里充斥着蒋四金推荐的名师拼包,直接导致几大主流机构都不再允许书店做拼包了)。
觉晓的成功绝非偶然,首先是天时,蒋四金这个创始人I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吃到了新媒体和电商的流量红利;然后是占据了地利,觉晓在这些年可以说是和重庆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成长起来了,大部分法考机构总部都在北京和上海,可以说觉晓的各方面运营成本都远低于竞争对手们;最后是人和,依托蒋四金的母校法学重镇——西南政法大学,招募了很多专业功底扎实的年轻教研人员和性价比很高的兼职学生作为班主任,可谓是“轻资产运营”的典范了。
创建觉晓后,随着整个机构逐渐做大做强,觉晓也不得不开始招募自己的名师,渐渐的和当时的主张出现了偏离。后期觉晓在系统和数据上的开发力度做的非常重,比如在主观题的智能批改、知识图谱等功能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反而在原有的个人IP营销方面略有倦怠,让公司的创收有了一定的停滞,但即使如此,现在的觉晓仍然是行业内TOP3的机构。
互联网技术潮,APP也得卷
从2017年开始,相比教育行业其他赛道来说比较传统的法考一改往日的保守,各路app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登台亮相:万国的深蓝、众合的竹马、蒋四金的觉晓先后出马,然后迫使之前用外包技术的厚大、瑞达也不得不重新包装了自己的app。
各家的app功能也开始内卷,从直播课,到各种刷题功能,再到层出不穷的数据统计系统,再到主观题的各种AI批改,借着法考笔试改机考的这一波东风,很多考生逐渐开始教授了app代替纸质教材成为学习的主战场。而各家对app的投入,也不单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更多的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举措:用技术和产品博得资本的青睐。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的疫情的到来意味着资本的凛冬已至;而转到2021年,“双减”的镰刀挥动,让所有投资人对整个教育行业的投资都变得无限谨慎。法考机构所有的这些投入,最终并没有换来资本的青睐,最后的最后,还在场的玩家们仍然要乖乖回到牌桌上,规规矩矩的把内容、推广、服务做好,用实打实的利润来说话。
众合归位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只有名师才能对抗名师,在做名师流量这件事上,众合绝对是有话语权的。
在指南针轰然倒下后,众合先是迅速吸纳了前指南针的教研团队和“四小只”:左宁、李佳、戴鹏、郄鹏恩。又从指南针延续栢杜引进了刑法名师柏浪涛(为此不得不放培养多年的徐光华去了觉晓),再结合自身培养多年的年轻老师孟献贵和马峰,众合组建了一套全明星师资阵容。
如果你认为众合只是想在名师和学习包上抗衡瑞达那你就低估他们了,众合采取了学习包“不过退费”的激进打法,让出利润占市场。要知道即便是所谓的红利也好放水也罢,客观题的通过率也只有30%左右,众合的这一步棋充满了侵略性,誓要在学习包和公开课这一市场压过瑞达。
就这样,从万国走出来的初代名师领衔的机构众合,和从厚大走出来的第二代名师领衔的机构瑞达,最终在名师流量的这条赛道上决战紫禁之巅。直至今日,也是胜负难分。
——END——
到截稿时间的2023年6月,基本整个法考培训的进展就是如此,接下来是根据前面内容总结的一些思考:
名师引领市场风向
复盘过后,我们其实清晰地可以发现,法考培训这个领域的核心资源就是名师。你纵观律考、司考、法考培训这几十年,基本都是得名师者得天下,而你纵观其他教培领域,基本没有任何一个赛道里名师的影响力大于法考。
法考老师有多挣钱?法考圈内的顶级名师,如果独家签约,每年的收入大约在400万左右,而据说去年改换门庭的一位刑法名师,获得了2年1200万的法考历史最高课酬,堪称法考圈的打工皇帝。单独拿出来说你可能没有感觉,600万约等于今年CBA冠军辽宁男篮的当家后卫的年薪了,在疫情的三年这个数字也吊打了很多二三线的影视明星。
至于没有独家的名师,基本课酬也是每天1万起步,一些有颇有名气的非独家老师甚至能达到一天3万的水平。很多考生看老师的微博都心疼老师太辛苦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老师们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独家签约的老师因为机构已经为他们付了一年的费用,肯定会拼命的把他们的线上、线下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否则机构就亏了;而非独家签约的老师,每多讲一天课就意味着多挣至少1万的课酬,只要身体能坚持,一定是会拼尽全力的。
说实在话,作为考生的你拿到法考证之后如果去做律师,除非做到行业头部的水平,否则大概率还没有讲法考的老师挣得多。
考生的需求是否被满足?
毫无疑问,现在名师课程已经成为了考生对法考的第一印象,也是最优先的需求。那么其他需求呢?它们还重要吗?
目前80万考生里面有至少60万考生都是在职考生,这其中的大部分考生也没接触过法考,因此合理的复习时间安排变得尤为重要。
但机构的课程往往是以自身为主,公开课的课时不但冗长,而且很多展开部分考试并不常考,而考生自己无法辨别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结果就是浪费了时间但是效果一般;而报班后给学员安排的所谓计划,也不会针对考生的基础做个性化安排,基本就是把课时直接摊开,不会考虑实际的做题时间或看书的时间。
同时,对于大龄考生和上班族来说,远离校园让他们丢失了原有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对于复习和工作如何平衡也缺乏决心,对考生而言,班主任不应该仅仅是无情的SOP发送机器,而是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考生们排忧解难,可现实往往是20岁出头的班主任们根本无法理解30+岁在职考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心酸和不易……
虽然上述的这些事情都是考生的切身需求,然而残酷的事实就是大部分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满足考生的这些需求,因为大部分的支出都放在了课酬上。目前大部分的机构的经营者本身就是老师或老师出身,每年的课程录制就有了保底的收益,而只要有名师站台,这家机构就倒不了。因此除了课件以外的产品力,因为投入的资金不足,其实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的。
预售&不过退费
因为法考的市场总人数不大,但是竞争机构却不少,于是内卷是相当严重。尤其是在招生端,一开始的学习包其实就是搞的“预售”模式,学习包一共二十多本书,但是在大部分考生交钱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其实最多只能交付给学员其中的八本(可能更少),后面的十几本书实际上是会在未来的半年里陆续邮寄给学员的。
还有就是为了让考生下定决心付款,部分机构大肆推广“不过退费”的班型,这类班级的价格往往被定的很高,而考生觉得只要不过就能退费也不会亏,所以就报名了。但实际上,从报名到退费的周期,这笔资金可能会被用作推广费或课酬,真到了需要退费的时刻,还要看机构当时的现金流情况,考生可能会面临退费拖延甚至因为各种理由不予退款的窘境……
这中间其实是缺乏中立组织对机构进行金融监管的。也就是说,提前收上来的学费,会不会被机构用到其他地方去填窟窿?如果窟窿填上了还则罢了,但是一旦没周转过来呢?谁给学员印刷后续的教材?谁给学员发货?谁给学员退本来承诺退的学费?大概率就会像指南针高层跑路以后的那种一地鸡毛的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