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去银行工作,去国外当幼师,年入30万,父母曾极力反对
这是《自拍》第368个口述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请私信我
黑黑/口述
Helen/撰文
孔宁婧/编辑
我叫黑黑,一个原本应该生活在父母期望下的普通女孩。从小学到大学,我一向成绩平平。毕业后,我依从父母意愿,先是在银行做大堂经理,后来做柜员,走在他们设想好的一条安稳之路上。
后来我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朝九晚五的银行工作,再加上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想逃离看似安稳的“牢笼”。于是,毅然决定从银行辞职,来到新西兰做幼教,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自主选择。
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才算是成功的人生?不是我做出了多好的选择,而是很多人没有勇气跨出未知的第一步。以下就是我的故事。
我在新西兰的超市购物。
1991年,我出生在安徽合肥,父母都是普通银行职工。从小我妈很宠我,特别舍得为我的学习投入。小学的时候就给我报电子琴、国画、书法、拉丁舞诸如此类的兴趣班,但我一个也没有坚持下来,坚持时间最长的是电子琴,也只学了3 年左右。记得每次去上课,她都背着电子琴去老师家里,琴很沉,她身板又小,挺辛苦的。后来,我实在不想学了,我妈也不去强迫。
我爸平常工作很忙,更无暇顾及我的学习。现在回头看,可能也正是缺少了父母的严厉,以致于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觉得反正学不好父母也不会打骂,他们总会给我退路走。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杭州玩,我们一家三口在西湖边的合影。
小学阶段我的成绩还行,初中多了物理、化学、历史这些学科,就跟不上了。2007年,我上初二,学校组织和韩国一所中学的交换活动,费用大几千。当时我年纪小,对出国也没有概念,但我妈为了能让我开开眼界,还是为我出了这笔钱,让我去了韩国,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国。
落地韩国之后,我们统一被安排在寄宿家庭,跟寄宿家庭一起吃住,我是唯一被安排在了一位韩国男生家的女生。翻译走了之后,语言又不通,在别人家里感觉很紧张,但是家里的“韩国妈妈”人很好,拿她年轻时候的衣服给我穿,还带我去唱KTV,整个交流过程很愉快。在韩国的大部分时间在首尔,参观了景福宫、南山首尔塔等景点,我对韩国的印象也不错。那是我第一次出国,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段经历为我后来到韩国读大学埋下了伏笔。
初中去韩国交流,落地首尔时老师和同学的合影。
初升高,我勉强考上了合肥实验中学,考虑到实验中学不是最好的重点中学,离家又比较远,高二就转学到了肥东的圣泉中学。圣泉中学是一所寄宿学校,跟六安的毛坦厂中学很像,以复读出名,也是出了名的严厉,只有周末才能回趟家。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性格变得有点儿叛逆,早恋、去网吧通宵打游戏,学习平平,尤其偏科严重,数学怎么都学不好,有点儿自我放弃了。
2009年高考,我的分数勉强上一个国内的三本。当时我考虑要不要复读一年,但我妈提出让我出国留学,大学毕业后进银行,过安稳的生活。我对银行的认识全部来自于父母,他们那一代人认为能进银行是非常好的选择,过年过节都会发福利,当时我对父母的安排并没有排斥心理。
初中那次交换让我对韩国印象不错,韩国离中国也相对比较近,又可以学门韩语,于是就找了留学中介,准备去韩国读大学。整个过程很顺利,按照流程,我要先在延世大学语学院读九个月的韩语,韩语通过六级之后,就可以申请韩国的任何一所大学。
一年的学费折合成人民币大约五六万,再加上生活费每月八九千,本科四年的费用加起来人民币六十万左右。虽然比起留学欧美价格肯定是低的,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的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对钱也没有概念,后来我妈经常说起,如果这笔钱用来买房的话,肯定赚了。
2009年7月份,我进入延世大学语学院学韩语。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语言也不通,点个餐都要提前拍个照,先问一下别人怎么说,或者直接给人家看图片。
语言课程安排挺紧张,每天上午上四个小时的韩语课,下午去自习室继续学。语学院的同学很多有韩语基础,跟别人比,我只能按部就班地学。整天地捧着单词背,短时间内要通过六级,压力很大。再加上我住的地方离学校远,步行三十四分钟才能到学校,途中还要翻一大座山头,每天脑力加上体力的双重消耗,饭量开始变大。韩国人吃得并不健康,泡面,炸鸡,烤年糕、大量的甜酱,那段时间一下子胖了二十斤。
我在韩国延世大学语学院读书的时候(左二是我)。
可能是比较幸运,在语学院的每次韩语考试,我都擦边通过了,也没留过级,后来顺利拿下了韩语四级。来韩国之前,我的雅思考了6分,用英语和韩语的双重成绩就可以申请大学。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能拿到一个学校offer就行,所以没等考韩语六级,我就申请了学校,顺利拿到韩国高丽大学的offer,专业是国际学。至于读这个专业干什么,毕业后适不适合找工作,其实都不清楚,人生就这么被推上了一个轨道。
进入大学以后,想着要学好语言,就要多接触本地人。大一那年,我报名参加了露营、保龄球、滑冰等很多社团,再加上这些东西以前在国内也没接触过,觉得挺有意思,又能加学分。但还是因为语言的障碍和我内向的性格,遇到交流障碍就选择往后退了,又躲进自己的舒适区。
在韩国读书时学做泡菜。
到了大二,语言渐渐好了一些,有幸交到几位不错的韩国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同学。她很开朗,从小在国外长大,会说西班牙语,我们会一起逛街、一起去咖啡厅学习、一起吃饭。她会分享我一些小道消息,比如说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吃店,跟她一起,我的性格才变得稍微外向了一些。但仍然很难融入韩国人当中。比如校庆举办音乐会,同学们唱的歌你不懂,同学聚餐后,一起打牌你不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到了大三大四,我换了室友,个个是学霸,她们通常早上去实验室,晚上很晚才回宿舍,连一起吃饭饭逛街的人都找不到了。我就自己一个人逛街、爬山、或者去骑行,久而久之,越来越孤单。那段时间特别想快点毕业回国,回到父母身边。只要能留在父母身边,干什么都好。
2014年,我从高丽大学毕业,顺应父母的想法,参加了安徽当地的银行校招,幸运地通过工商银行的校招。6月份回到合肥,7月份入职培训,无缝连接。那年,刚入职工行的大学生都要接95588客服电话,合肥是接南方16个省市的呼叫中心,银行给我们同一届培训的员工,大概一百多人,租了大专学校宿舍,四个人一间。每天用大巴拉着我们去呼叫中心学一些基本业务, 24 小时排班,一个班次要接 8 个小时电话,周末也没办法回家。
一年后,培训结束,我被分到了安徽淮南老城区的蔡家岗支行做大堂经理。淮南虽然带个“南”字,但地域风格挺像北方,当地人很粗犷不拘小节。再加上是煤矿城市,我有鼻炎,对这种气候很不适应。这里没什么娱乐活动,下班后只能去逛菜市场或者去附近公园走走。我住的地方是保险公司的办公室,条件特别简陋,晚上还有老鼠,洗澡的时候经常会跳闸。生活的落差感很强,虽然心里不是特别满意,但一想到能进银行就挺不容易了,就忍了下来。
我住的保险公司宿舍窗外望出去的样子。
大堂经理的工作比较琐碎、分流客户、推销保险理财产品、甚至是帮客户取号。那个地方的年轻人几乎都去大城市了,来我们行办业务的通常都是老年人,存取退休工资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群。而且他们每个月都会来,让你取200块钱,存300块钱,你跟他说去自助机去弄,他们又害怕卡被吞,细碎工作堆积多了,我渐渐没了耐心。加上我不懂方言,沟通困难,每天工作都觉得身心疲惫,唯一的消遣就是画画,也是小时候上兴趣班唯一坚持下来的爱好。
每逢周五下午下班,我会坐绿皮火车回合肥,周日再回淮南。通常,周日到淮南站都很晚了,下了车还得转大巴或者坐黑车去蔡家岗,那段路是山路,没有围栏。司机又喜欢开大灯,对面车子过来,就像从你身边飞驰过去,每次都吓得不轻。当时所有的心思都是怎么调回合肥。理论上讲,只要在乡镇支行呆满 5 年就有机会调回合肥,我觉得5年的时间好长,根本等不了,逃离淮南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2018年,我27岁,通过我妈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在美国一所大学当助理教授的一个中国男生,一个月我俩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当时,我的想法是先去美国读个研究生,然后留在美国跟他一起生活。他的出现,像我的救命稻草一样,去美国读研究生成了我那段时间唯一的动力。
每天上班,我工作的桌子上必放一本雅思单词手册,没人的时候我就翻。下班网点门关了,我就点一份饭,边吃边看英语。回到住的地方,继续背单词,做真题。周末上雅思培训班,不敢浪费一点时间。那种自主性的学习,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阶段的努力。
2018年,我周末的时间基本都在雅思培训班的课堂上。
好景不长,我和男友真正相处后,才发现我们之间存在很多问题。2018年,我请了一个多月的假去美国看他,也就是这短短一个月相处暴露出来问题,导致了我们分手。他出身普通家庭,能留在美国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我俩一起去环球影城玩,他还会在排队的时候看论文。
2018年,我和当时的男友在美国奥兰多的环球影城玩。
有一天,我们去图书馆看书,本来约好晚上九点半就回家,结果九点半以后他还在看书,我善意提醒他离开,谁料想他跟我急了。我俩就这个事儿边走边争论,走到楼梯口的时候,我就用英文说了他几句,没想到居然被他的几个学生听到了。回去以后他整个人就不好了,一起去迈阿密玩的计划也取消了,接着跟我提出分手。他说话很直接,说不如直接在美国找一个人,可以省略很多麻烦。
回国后,我俩就分手了。原本的“救命稻草”没了,我整个人备受打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每天以泪洗面,经常边吃饭边哭,整个人暴瘦,从一百多斤瘦到九十多斤。整个行里的同事都知道我要去美国,显然工作也做不下去了。2018年12月,我从就职的第一家银行离职。
2018年12月,我从工商银行离职。
回到合肥,我妈有事没事就带我出去旅游散心,多亏了父母的照顾,我才慢慢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段感情也让我真正的意识到,我必须要独立,在感情里不能有任何依附他人的想法。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去了美国,跟他生活在了一起,生活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恐怕结果更惨吧。
2018年,失恋后我妈带我到杭州旅行散心。
有了在工商银行的工作经验,跳槽去商业银行还是比较容易的。从第一家银行离职之前,我找到了合肥光大银行柜员的工作。进了新银行发现,越来越卷,身边的同事不是在考MBA,就是在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段工作经历也让我真正发现,除了工作地点在合肥外,我其实不喜欢银行工作本身,离开银行成了我新的动力。那段时间,我一边在光大银行做柜员,一边留意招聘信息。我想去一个新的城市,从头开始,靠自己的能力闯荡一番,做什么都可以。
找工作时,我发现空乘这个职业挺有意思,能到处玩儿,就投了很多家航空公司。第一次空乘是面试新加坡航空,什么都没有准备,结果走到最后一轮,这个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后面陆续面试了日本航空、英国航空、韩亚航空,但都没有像第一轮这么顺利。
总结下来发现,新加坡航空开始是英文面试,因为我一直在学英语,有语言优势,才走到最后一轮,但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到底还是不行的。理智告诉我,这条路走不通。后面也面试了上海一些民企的文职、英语培训机构一类的工作,都不是很满意。
我在日本航空公司面试现场。
当时我妈有个远方亲戚在新西兰,我加了她的QQ,看她发的博客,里面写了很多关于新西兰打工度假签、移民政策一类的文章。像新西兰和澳洲这些国家。每年需要一些人力去做类似摘蓝莓、摘猕猴桃、洗衣服这一类本地人不愿意去做的工作。他们为了吸引人过来会释放一些假期工作签证名额,如果你想边打工边去体验当地生活,就可以申请。中国每年有1000个名额,在特定的时间点开始发放。
我从网上抢到了名额,去了一趟新西兰考察。第一次去新西兰跟我想的差不多,很安静,绿化特别好,到处都是草坪,路边的多肉植物长得就跟灌木丛一样。阳光好,紫外线也特别强,到哪里都一定要戴帽子、穿防晒衣,像到了青藏高原。就是吃的东西比较贵一点,一碗最普通的面条13刀。回来之后,我有了想去新西兰工作的想法。
我先申请了奥克兰大学的硕士,想先去上个学,再顺理成章地留下来找工作。我的本科学校不错,加上雅思成绩,很顺利拿到了offer。但一看,光是学费,两年下来就要人民币40万左右。我在银行一个月工资才4000多,花40万读了书之后,要是找不到工作再回国,得多少年才能把这40万挣回来呢?这笔账不太划算,所以我决定走技术移民。
IT 、护士、幼教这三个类职业在新西兰比较短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大。幼教对我来说是比较友好的一个选择,首先工作壁垒不是很强,加上我英语基础比较好,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绘画,也喜欢跟小朋友相处,综合考虑下来,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确定了目标后,我开始查找在新西兰学幼教的流程。需要先去新西兰读一个幼教的职业学校,学费大概是15万左右,毕业后申请注册幼师证。幼教专业对语言成绩要求比较高,雅思考试中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每一项都要7分才行,我之前的分数达不到,又立马考了两次,都没考过。
幸运的是,那一年政策有变化,考PTE(培生英语学术考试)同等的分数也可以。PTE相比雅思,难度相对低一些,但我也不敢轻慢。那段时间很辛苦,白天上班不敢懈怠,有一个月我的业务量还是整个合肥最多,晚上回到家就背单词,上网课、做题,每天只能睡不到五个小时。考了两次,PTE终于通过了。
这是我考PTE时做的笔记,听写句子是拿分关键。
PTE通过之后我才把这一计划告诉父母。我父母一开始不同意,尤其我爸特别反对,他觉得能不能拿到新西兰的身份是未知数,但银行的工作是长期稳定的,不能去冒险,也不想我离开他身边。但我把每一步要做什么,到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跟他们说清楚了。当时我的态度也很坚定,我爸妈最后也同意了。
申请新西兰的学生签证,要求银行账户里有15万左右人民币存款,还需要准备15万学费。我辞职后,公积金取了八九万,父母给我了一些,七七八八凑齐了去新西兰的钱。
2019年,我28岁,正式辞去银行的工作,带着对新工作和新生活的向往,飞往新西兰。飞机在新西兰的奥克兰落地,7 月份是新西兰的冬天,新西兰又是一个岛国,一下雨刮风,伞都打不住。我先借住在一个远房亲戚家,一个星期后就自己出去找房子了。每天坐车四个小时往返去看房,找到房子后买了辆车,就这样安顿下来了。
2019年7月,我初到新西兰时拍的照片。
【如果你也想讲述自己的故事,请发“私信”告诉“自拍”】
我就读的幼师职业学校是随时去,随时入学,但有一个硬性要求,开学前你得先找到一家实习的幼儿园,实习也作为一门课算在毕业的成绩里。从来没学过幼教,要去幼儿园找兼职是一件非常难的一件事。
我一分钟都不想浪费,向学校要了一张表,那张表上列有很多幼儿园电话、地址、教育局评分,我拿起电话挨个打。因没有任何从业经验,频频被拒绝,还挺焦虑的。后来,我在住处附近发现有几家幼儿园,索性就直接登门,终于遇到了一家愿意接收我的幼儿园,就这样顺利入学。
我们班上的同学,除了新西兰本地人以外,大多数都是想留在新西兰工作的中国人、印度人,还有南非过来的。我们专业一共有十门课,二十几天就会上完一门,每门课都是关于幼教不同主题,比如,“毛利文化”、“如何成为一名具有领导力的老师”、“怎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怎么做到对孩子平等”等。每门课结课时要交一个论文,老师根据论文判定你过还是不过。如果不通过,有一次补考的机会,补考也不通过,需要再重新上一个月,外加交 3000 刀的学费,相当于人民币一万。
这些专业课对我来说很难,比如,我们的一些课程中会涉及毛利语,因为毛利人是新西兰要保护的一个人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跟英语完全不同。刚开始念书时,全英文看起来都费劲,中间再给你弄几个毛利语,还得查毛利语词典,用英文解释毛利语。
有一次,要交一篇关于毛利语文章,当时是假期,我人在国内,家里上不了外网,我就跑到网吧写,拜托我同学帮我查资料,才算把文章顺利提交。我学习习惯不好,每次都是拖到最后几天再写,12点交,我甚至能拖到11点动笔,写不出来就很焦虑,可是为了不多花学费,就得逼自己改掉坏习惯。
读书的压力本身就挺大,幼儿园的工作也不轻松,活又细又多。准备孩子们的早中饭、下午茶、吃完打扫战场、安排他们午休、讲故事、组织活动、做一些文书的工作等等,每一项都不能怠慢。
幼儿园每个月都会给教职工开会。
除了读书和实习外,我还干着一份兼职。我毅然决然来了新西兰,不能再伸手向父母要钱,只能靠打工赚取生活费。我找了一份泡芙店的工作。收银、烤泡芙、做酱,清洗机器......所有的工作都得干。每周打工20个小时,能挣三百新西兰币,相当于人民币1200元左右,维持着基本的生活开支。15个月后,就这样踉踉跄跄毕业了。
2020年9月 幼教学校的毕业证书。
【如果你也想讲述自己的故事,请发“私信”告诉“自拍”】
从幼教学校毕业后,我在哈密尔顿找了一份幼教的工作,年薪30多万人民币。新西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边的老师不会先教孩子怎么粘贴一幅画,怎么画出一朵花,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探索。
同样,户外运动,孩子可以自己爬树,夏天可以拿根水管在外面冲水玩,老师都不会干涉,但是会提前告诉他,他们的行为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如果孩子还是选择继续,那么老师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老师也不会过度保护孩子,这边的小孩儿都是光脚穿鞋,即便是下雨天。
老师更像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鼓励者,把自然界的一切放在孩子面前,而不是有意地去教他们做事。相比国内的教育,孩子们从小要背古诗、背课文,老师和家长都在不停地灌输孩子们各种知识,并且以孩子接收的知识多为荣,而不是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的来说,幼教这份工作,我干得很开心。我教的孩子基本在2岁到3岁,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他们不管你是哪国人、来自哪里,都会主动跟你建立关系,跟孩子相处也会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每天一进幼儿园,孩子们把手上玩具一丢,扑到你怀里,那一刻,你的心立刻就破防了。孩子们很容易被你设计的活动或玩具吸引,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他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时候你也会被他们的快乐感染。
有个香港小女孩儿,从婴儿大的时候就在我们园里长大,人很乖巧,我特别喜欢她。后来他们全家突然要搬去加拿大,我们园特意为她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送别仪式,送别仪式上我很难过,十分不舍得,或许有一天这个女孩儿再也记不起我了,但我永远记得她带给我的那些快乐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