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高君晓/文图
平顶山是古应国的所在地,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就包括大量不同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据统计,目前平顶山市共有200多个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多年来,平顶山用心守护、精心修复,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回归,帮更多人找回乡愁记忆的同时,也带火了旅游,带富了村民,带美了乡村。
传统村落到底有多美?如珍珠般镶嵌在鹰城大地的这些传统村落为平顶山带来了什么变化?请跟着大象新闻记者一一领略它们的厚重与惊艳。
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1月4日,在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外记者看到,该村三面沃野、一面临水,寨门、寨墙保存完整。走进村子,只见明清建筑连片成群,红石基础,砖木结构,五脊六兽,上棚小灰瓦覆顶,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主街两侧为一层商业建筑,各种特色小吃香味飘扬,与民宿、村史馆、农耕文化馆、书院等组合在一起,让传统村落别具一番风味。
“我们村是有名的耕读文化村,始建于汉,距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在李渡口村蓝溪书院,说起村子的历史,73岁的村民、书法爱好者李廷元兴奋地说。
李廷元介绍,李渡口村明清时期还是万里茶道的节点和水运枢纽,由于蓝河漕运的繁盛,成为区域内东西交通的一条纽带,曾发挥着“渡口”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该村历史上还出过数十位文秀才、武秀才,村内文化底蕴深厚。
“蓝溪书院就是依托一个古建筑建成的,现在每月定期举办书法培训班,邀请省市书法名家前来指导,目的就是传承我们的耕读文化。生活越来越好了,传统文化不能丢。”李廷元说。
记者走在李渡口村,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时刻萦绕在左右,仿佛穿越了时空。闲暇之余,村民们三三两两或是畅谈村子的光辉历史,或是欣喜于村子新的变化,而这些都得益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以前我在上海做月嫂,2014年我们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后,发展越来越好,我就回来开了个小饭店,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该村村民董彩敏高兴地说,现在村子每年节假日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饭店的生意完全不用发愁。
“村子变美了,更漂亮了,还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老人生活越来越好了。”今年82岁的村民杨金怀说。
李渡口村村委委员李晓琴介绍,该村现存传统建筑77处853间,其中明清建筑630间,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为研究当时社会的建筑学、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2014年5月李渡口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荣获“中国景观村落”奖。
“得益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李渡口村更加的对外开放,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村民的幸福感逐年提升。”李晓琴说。
一村一品 各具特色
“传统村落李渡口村只是一个缩影,郏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古村遍布期间。目前,郏县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9个,河南省传统村落86个。”1月4日,郏县住建局村镇办主任邢占松直言,郏县将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展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了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新模式。
为全面提升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让传统村落这座“宝藏”保值升值,形成有郏县地域特点的传统村落宝藏群,近年来,郏县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以申报促保护,以保护助申报,通过保护生产和培育产业,提高群众收入,让传统村落留得住人,让原居民安得下心,通过说教尽可能减少村内人员流失,时时见人见物见生活,以更好地促进村落保护。
“我们还依托文化特色优势,推动乡村文明传承,活化利用、活态传承,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邢占松说。
目前,郏县的传统村落有以中国书法之乡为依托打造“中原书法村”——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以农耕二十四节文化为依托的耕读文化村落——郏县薛店镇吕沟村;中国星宿文化村——郏县黄道镇王英沟村;以张良故里为依托的谋圣文化村——郏县李口镇张店村;以侯公故里为依托的中国象棋文化村——郏县王集乡侯店村;中原第一红石古寨——郏县堂街镇临沣寨……
“如今,郏县传统村落既引来了人,又将郏县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突破年吸引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了‘村落得发展、文化得传承,文明得提升,群众得实惠’的发展目标。”邢占松说,2022年郏县还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记住乡愁 传承文明
“平顶山的传统村落有以历史文化、历史名人为主的;有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有两者兼备的;还有以非遗为主的。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内涵上,都是非常丰富的。”1月4日,平顶山学院教授路学军兴奋地说,多年来他专注于乡村地域文化的研究,平顶山市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让他惊喜不已。
记者从平顶山市住建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平顶山市共有3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75个村落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这些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郏县(国家级20个、省级86个)、宝丰县(国家级9个、省级41个)、汝州市(国家级4个、省级24个)、鲁山县(国家级3个、省级19个),叶县(国家级1个、省级5个),入选数量居河南省第一,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传承了文化基因,延续了历史文脉。
多年来,平顶山市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传承文化基因和对接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按照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多元保障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目前,平顶山市已有86个传统村落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一村一方案;探索活态传承和区域保护发展的成熟模式,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2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37个省级传统村落被列入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范围……多年来,平顶山用心守护、精心修复,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回归,帮更多人找回乡愁记忆的同时,也带火了旅游,带富了村民,带美了乡村。
“我觉得平顶山的传统村落,不仅要找出它的独特性,还要实现旅游+效应,打造品牌效应。并通过会展、巡展等多形式,让我们的资源走出平顶山、走向全国各地、走向海外。”平顶山学院教授路学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