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4月5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贡米巷内人流如织。这个开业不久的商业美食特色街区,是米东区的新地标。在这里,人们能够找到纯正地道的各种新疆美食。
巷内三桥之一的“旗胜桥”边,矗立着2米多高的“羊毛工凉皮”的店招。它的正对面,是3层楼的羊毛工凉皮总店。
一个凉皮店居然如此气派,令人意想不到。
“羊毛工凉皮已经不是原先一个小凉棚、一个手推车的形象了。”谈起贡米巷,羊毛工镇镇长马宏伟说,全镇2万多人,有1000多人经营凉皮,一年创收1200多万元,“出现这样一个标杆性的店面,是凉皮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凉皮一条街生意红火
凉皮是大众普遍喜爱的特色美食。作为新疆凉皮大家族的一员,羊毛工凉皮声名远扬,经营户生意红火。
4月5日14时,记者来到羊毛工镇凉皮一条街探访。这条街上有20多家凉皮店,各家店的生意都不错。仔细观察,10分钟内基本上都有三四拨顾客进出。
记者随机走进一家名为“海车”的凉皮店。店内整洁干净,操作间有20平方米左右,顾客区有10多张桌子。店主是杨学良、马生梅夫妻俩。
“镇里原先老市场那里有片树林,夏天比较凉快,1992年,我们在那片树林边支了个摊子卖凉皮。”马生梅说,那时候一份凉皮7角钱,一天营业额近30元,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元。
户外经营,冬冷夏热挺受罪,夫妻俩摆摊6年后决定开店,一开就是20多年。
“除了去年受疫情影响差一点,一直以来生意都很好。平时每天能卖100多公斤的凉皮,营业收入2000多元。逢节假日,像清明节,还有五一、中秋、十一,每天卖200公斤,营业收入5000多元。”马生梅说,羊毛工凉皮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
15时许,记者来到贡米巷羊毛工凉皮总店。这里更是顾客盈门,人声鼎沸。就餐的人太多,店外还摆了4张桌子。即使这样,想吃凉皮还需排队登记等位。
收银员同时还负责登记叫号,手中的登记簿已记满了约30页,忙得不可开交。记者粗略计算,每页登记的凉皮份数约为60份。也就是说,到15时,这家店已经卖出了约1800份凉皮。
“七彩凉皮”映衬幸福图景
贡米巷羊毛工凉皮总店内装修讲究,店面主打田园风,既有羊毛工当地的俗语做标语,还摆放稻草艺术品等。
店老板马长勇正在成都出差。“以前,大家对凉皮的印象就是路边摊,我就想在市区开一家上档次的凉皮店,让羊毛工凉皮登上大雅之堂。”他在电话中说。
店内工作人员穿着围裙,上书“红滴,绿滴,羊毛工的!”8个大字,颇为醒目。服务员说,除了普通凉皮,这家店的特色是“七彩凉皮”,是老板研发的。
为了做出自己的特色,2019年,马长勇用南瓜、火龙果、紫甘蓝等果蔬汁制作彩色凉皮,经过上百次实验,最终形成既不影响凉皮口感,又有不同色彩的“七彩凉皮”。
创新就会有收获。在店里,很多顾客慕名而来专点“七彩凉皮”,出门时还要打包。
“七彩凉皮是我们的拳头产品,是我们在凉皮产业化上的探索。目前,这一创新非常成功。”马长勇说,现在政策好,生活好,凉皮只有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追求,生意才能更加红火。
小凉皮走向产业化
在新疆玛森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8家烧烤面食店内,均提供羊毛工凉皮。财务经理拜小丽说,最多时每天售卖100多公斤凉皮。
“米东凉皮一百家,家家味道有特色。”原先,这是对羊毛工凉皮的赞誉。但在马长勇看来,这种局面实际上对羊毛工凉皮的产业化形成了阻碍。
“快餐小吃要形成产业,必须实行标准化。”马长勇说,依靠研制“七彩凉皮”时对数据量化的经验,目前他的店里对制作凉皮的面水比例、各工序时间长短、卤料配比、辣油烹制用料、配菜配料数量、种类等都进行了量化,形成了可操作性的数据。
“量化是第一步。今年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包括加盟商在内,我们计划开15家羊毛工凉皮专营店,统一制作,统一配送,确保店店都是一个味。”马长勇说。
有“大数据”在手,马长勇还决定生产方便即食型羊毛工凉皮。“我这次来成都,是一个月内的第二次,初步确定了生产设备、包装设备,总投资200多万元。顺利的话,我们生产的‘羊毛工凉皮’6月份就会上市。”马长勇说。
“对羊毛工凉皮的产业化发展,我们全力支持。”马宏伟说,“羊毛工镇是鱼米之乡。要让大家持续增收,还需要羊毛工凉皮这样的品牌实现产业化。”
目前,在米东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羊毛工凉皮已完成了商标注册,成立了凉皮协会,并定期举办凉皮制作培训班。
“今后,除了扶持个体经营增收,我们还将继续在资金支持、政策运用、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羊毛工凉皮’品牌为依托招商引资,共同做大做强凉皮产业,让‘羊毛工凉皮’走出米东,将小凉皮做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马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