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诞生自中国教育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改革的大讨论过程中,是一个颇具中国时代特色的教育概念。在40年的不断演变中,它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已经远超其诞生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2020年间,中国人均消费收入和支出逐年增长。其中,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8万元升至2020年的3.2万元,复合增长率为8.4%;人均支出从2013年1.3万元升至2020年的2.1万元,复合增长率为7.0%。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比例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整体基本维持逐年上涨趋势。
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将破6000亿元
2020年,中国3—15岁的在校学生总体规模突破2亿达到2.05亿人,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构成了中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目标群体。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调研来看,在拥有3—15岁子女的家庭中,五成以上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开销占家庭总体消费的21%以上。可见,当代家长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并愿意为教育投入资金。
兴旺投资副总裁、教育行业负责人张肖磊认为,中国的教育行业存在大量投资机会。尤其是素质教育,未来在整个教育行业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
“中国家长人群越来越年轻化,80后、90后的家长对‘唯分数论’的信仰相对要弱一些,更加注重对孩子素质教育的培养。”张肖磊说。
另外,新经济崛起,如文化、体育、娱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并且这一差距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新经济行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工资差距仍将逐步拉高,未来人才将向新经济行业聚拢。
理论上,素质教育的概念更接近于国家政策引导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即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实现新一代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中,所有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层面的教育形态,均可称之为素质教育,其相关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硬件软件和配套服务等各个层面皆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自成为中国基本国策后,素质教育就长期处于探索落地的阶段。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人口的增多、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等因素,素质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倾向逐渐明朗,培训机构迎来利好,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数据显示,2013—2019年间,中国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复合增速为12.4%;受疫情影响,2020年增速有所下滑,市场规模为3241亿元;2021年增速强势反弹至31.7%,市场规模达5239.2亿元;预计2022年增速约为20.5%,市场规模达6313.2亿元。
华平投资执行董事沈威指出,素质教育市场的增速是大于应试教育市场增速的。因为,素质教育符合近几年国家政策导向的同时,也符合中国社会消费升级、教育升级的趋势。相对于应试教育,家长和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选择会更多元化,更趋于多科目学习。
赛伯乐集团教育产业基金合伙人程子婴表示,在中国,教育是一个逆经济周期的行业,也是一条长赛道。当下,素质教育行业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需求持续存在。在政策严管学科教育、鼓励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该行业的需求和供给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未来,行业赛道或将趋于细分。
“从理想的角度来讲,无论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校外教育等任何教育形式,素质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有必要覆盖到整个群体的成长当中去。”程子婴说。
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呈现多元化
当前,针对学生不同细分维度的素养提升,中国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已经形成多样化的培训服务,包括启蒙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体育教育、艺术教育、STEAM以及其他新兴的素养提升品类,且每一细分领域内又可再细分众多不同品类。这些细分赛道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有交叉、彼此关联,皆旨在服务于中国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艾媒咨询有关调研显示,中国家长报名素质教育课程比例最高的为艺术类,而科技类是素质教育课程潜在消费用户的首选,科技类、素养类和体育运动类课程潜在消费市场大于现有市场。其中,艺术教育、语言能力培养已形成较大市场,而STEAM教育、数学思维培训市场也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家长开始更加注重儿童“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方面的素质培养,社会化素养、情商培养、儿童财商教育等新兴品类也正在瓜分这一市场。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来,政策持续推动艺术教育发展,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国已有多地将美育考试列入中考考核范围。
调研显示,超八成中国消费用户在艺术教育培训课程的花费在1万元以下。其中,师资力量、环境和口碑是用户的主要考虑因素,比重分别为70.5%、65.2%和63.6%。调研认为,艺术教育培训的消费金额分布较为分散,培训机构应在课程设计时有意识的做好赛道和市场定位,进行细分课程内容的设计。伴随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可,该市场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在科技教育培训方面,分别有26%和55%的科技教育培训消费用户考虑增加和维持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存量消费群体消费力的提升将带动科技教育培训市场规模提升。30.7%的用户参与了当前的科技教育培训,36.5%的潜在用户偏好此类培训课程,这意味着该市场潜在发展空间大,市场规模有望得到扩张。
科技教育培训是近年来新兴的类型,家长普遍对课程内容较为陌生,调研建议相关机构要做好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把控并注重机构口碑。
调研还显示,超八成体育素质课程消费用户购买体育教育培训课程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超七成想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体育精神。调研建议,相关培训机构在推广时可着重以提升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力和体育精神为卖点,吸引更多消费用户购买课程。
近年,STEAM教育在中国掀起热潮,年均增速达到35%以上。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五个学科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是整合了多个领域知识的综合教育方式,它强调学科的融合性、多元性与包容性,希望打破学科领域的边界。
有关专家认为,STEAM是素质教育领域中一条优质的赛道,未来或将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流形式。
素质教育培训行业面临三大挑战
目前,中国素质教育培训行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素质教育机构常遇到课程产品同质化问题,行业门槛较低,课程内容易被其他机构复制。二是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效果相对其他学科类培训较难量化。由于见效慢、学习周期长,家长和孩子难以坚持,容易产生续课率低的问题。三是相较于K12领域,素质教育行业的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一些专业品类(如小众乐器)等往往找不到合格的教师。
从机构的角度出发,租金、人力成本、行政许可、场地安全、生源复耕、坪效等问题,已经成为限制线下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难点。构建有科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素质教育综合体,能够有效聚合优质素质教育资源,为教育机构提供一个空间、资源、服务共享平台,给予其战略、组织、绩效、财务等全方位赋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教育综合体致力于打造优质教育一站式服务体系,将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满足种种课程的需要,避免舟车劳顿的辛苦。
“教育行业是一个集中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很多中小型教育机构都存在不合规的现象。近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严监管政策,对部分中小型教育机构的打击是致命的。从长期来看,教育行业将趋于整合。”华平投资执行董事沈威称。
当前,素质教育培训中知识性强的项目已经步入较成熟的阶段;操作性强且复杂度低的项目,如音乐、美术等已有部分机构通过在线化逐渐改善产品的用户体验;而对于操作性强且复杂度高的项目,如舞蹈培训等,依赖AR&VR等技术的进步,未来或有望实现在线化。
“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线上线下融合(OMO)、移动支付与消费信贷扩张、AI与自动化技术,都将成为教育产业直接的驱动力。或许AI有可能真正改变教育,并对教学环节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认为。
艾媒咨询有关调研显示,中国家长普遍偏爱的素质教育课程类型为艺术类、文化类和科技类。从总体上看,高收入消费用户更愿意让孩子接触素质教育培训课程。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可依据不同收入人群对不同类型素质教育课程的偏好,对培训课程进行合理的产品和市场定位。
同时,70.7%的素质教育课程消费用户选择2—3个兴趣班,平均每位素质教育课程消费用户选择2.5个兴趣班。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用户大多不止报一个班,商家可考虑利用组合套餐优惠方式提升产品吸引力。
调研还显示,74.7%的素质教育消费用户在素质教育课程上每年花费不超过5000元,年均花费为4738.5元。艾媒咨询分析师建议,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可考虑提供个性定制方案,提高供需匹配度。
威创股份产业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郭晓乐认为,未来,教育行业的创业项目将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加注重“理念+服务”,教育行业的整体格局将由小、散向集中、品牌化转变。
“随着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具有优质的教育理念以及优秀的产品体验和效果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并获得长期的品牌竞争优势。”郭晓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