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刘皓然
从中小学教育窥探“制造业的未来”?随着计算机科技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制造业高度自动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为应对这种时代变化,不少国家已在教育领域加大相关学科的投入力度,愈发重视从小培养学生与工业级机器之间的“亲密接触”。不过也有一种观念认为,这种趋势是将“工厂搬进学校”,旨在将孩子早早培养成工厂的“熟练工”,只是“职业教育”的翻版。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近几年来,全球各领域对工业级别的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需求激增。据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设备交易已经从2014年的22.1万部升至2017年的38.1万部。该组织预计,这类设备今年的销量将达到48.4万部,明年则将突破55万部。可以肯定的是,具备对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进行操作、安装、维护以及纠错能力的工作者,在未来将是炙手可热的人才。
在一些欧美国家,机器人相关学科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根据美国大型机电设备企业阿美特克集团提供的参考,小学阶段的机器人科目教学要从基本物理学入手,让学生了解速度、惯性和弹性一类基本概念,接触滑轮组这样的简单机械,以培养兴趣和激发创意为主要目的。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就可以接触相对复杂的机械结构,比如了解发动机、传感器和遥控器等设备的原理。
近年来,欧美不少中学纷纷与制造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设机器人或机械工程相关课程,有的学校还不惜投入巨资引进工业设备、建立机器人实验室。大多数学校旨在让学生尽早接触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操作工业化机器人的能力,也有少数学校就是为相关行业进行“定向培训”。由于一些学校的合作方是全球名企,学生在结束课程后,可获得颇具分量的企业认证书,对未来就业大有裨益。
工业级别的机械设备往往外形笨重且“硬核”,把这种设备引进学校,有时会给人造成“校内开厂”的误会。《纽约时报》称,由于人们对“蓝领工作”普遍带有刻板印象,很多学生家长一听到“工厂”这个词,都会联想到昏暗、肮脏甚至有一定危险性的体力劳动。
事实上,学生在这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更多是在扮演“工程师”的角色。美国俄亥俄州安娜公立学校是较早开设该类课程的中学之一。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运用编程知识操作机械臂,用计算机代码命令它完成对物体的自动分拣。安娜中学特意把这门课安排在主教学楼,并未放在该校的职业教育中心。与此同时,校方还斥资1800万美元进行相应的改造与升级,拟完善教学所用的硬件设施。据了解,该校的机器人课程受到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教育基金会与本田公司的大力协助,其中前者已帮助美国约50所高中启动了类似的教学项目。
据行业预计,全球制造业2030年将面临790万人的劳动力缺口,如何改变人们对该行业的偏见将是一项“全球性挑战”。但仍有网络舆论质疑,该类教学项目商业目的明显、旨在送学生“进厂”,并让他们维护机械设备。不过不少学生也乐观地表示,有一技傍身,今后择业范围宽泛得很,没必要非进制造业。
其实,近年来,AI、机器人相关科目的学习在全球都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在现代工业发达的德国,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可以接触到工业设备、学习机器人编程,且相关课程具有一定深度,一些中学的课程跨度长达两年。欧盟委员会先进科技、产业聚落及社会经济处负责人恩格尔曼认为,这类课程可以在全欧洲范围内复刻、推广。
墨西哥政府教育部门对该类学科也展现出愈发强烈的推广意愿。据该国机器人专业教育指导机构Robotix创始人马丁表示,他们已在全国1400多所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过教学项目,既给学生上课,也对老师进行培训。据了解,公立学校对相关科目的推广热情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强烈诉求:在家长看来,今后孩子要想找工作,机器人修理、设计和编程等方面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的意愿在亚洲也能找到共鸣。在韩国首尔一所机器人专业技术学校,老师们经常教导学生:“你们今后是想被机器人抢走饭碗,还是亲手制造并控制它们?”为成为行业专家,很多学生异常刻苦,经常深夜还在摆弄机器。他们的“毕业设计”,就是按小组制造出机器人作品。《日本经济新闻》称,日本文部科学省此前已向全国公立小学推广计算机编程,明年更将成为小学必修课,让不少老师都颇有压力,因为很多教师对于编程、机器人这类概念也知之甚少,需要抓紧学习。
2017年夏季,中国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AI技术发展分为“战略三步走”,力争2030年让我国在AI理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文件提及,AI相关学科将被纳入中小学课程。在舆论看来,“人工智能进校园”将由此成为中国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2018年4月,中国第一部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被全国40多所高中学校引入。不过,按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的话说,“这些,仅仅是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