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省级试点,清远缘何成为首批?
2022年12月9日《南方日报·清远观察》A01版。
日前,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要求包括清远在内的首批试点城市切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等。坐拥省职教城的清远,每年为省内外各地输送大批产业生力军,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阵地可谓实至名归。
事实上,省职教城历经10余年建设,正不断紧密融入广清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各大院校与当地加强城市、产业、人才规划衔接,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订单班;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学院、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学院、长隆学院等。
省职教城历经十余年建设,正不断紧密融入广清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各大院校与当地加强城市、产业、人才规划衔接。梁素雅 摄
除此之外,随着罗锡文、傅廷栋、刘仲华、赵春江等多位院士专家在清远落地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项目,清远现代农业发展也迅速升温。
清远推动产教融合孕育了一片怎样的土壤?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并开花结果?记者从清远市发改局获悉,清远已制定初步方案,将充分发挥省职教城优势,重点围绕完善产教资源布局、健全需求导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建成以省职教城产教融合园区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发展区域格局;在产教融合资源布局优化、畅通产教融合信息对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上集中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持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院校、企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共绘的“同心圆”,清远各方掀起一股合作对接新热潮。
11月下旬,省职教城(清远)事务中心和省职教城(清远)产教融合研究院携手10所院校到广清产业园开展人才对接、校企合作调研。据悉,校企各方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对接、毕业生就业以及支部共建等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讨论了后续合作的可行方式:
一是联合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加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留清就业率;二是企业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学校、学生互动,让学生对企业具体的工作、企业文化有所了解,才能留住人才;三是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企业与院校二级学院的党支部联建共建工作。
“此次调研是在对学校和产业园区进行摸底后,针对学校、产业园区和企业共同需求,组织的首次分组精准对接调研活动。”据省职教城(清远)产教融合研究院消息,接下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省职教城平台优势,使“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省职教城落地见效,助力清远经济社会发展。
坐拥总体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规划进驻学校20多所的省职教城,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建城、产业兴城”的发展目标,也多次强调要建立沟通互动的平台,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实现校地良性互动,更高水平促进教、科、产、城融合。
“四链融合”为什么能?省职教城院校与当地支柱产业匹配度几何?
《2021年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清远市在规模以上工业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捷报频传,高技术制造业增长甚至达到33.3%。今年以来,清远还全力打造清远鸡等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大力推动北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
多层次需求催生更多机遇,清远推动产教融合正当其时。以省职教城院校与广清产业园互动为例,参与调研的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等10所院校的专业门类,涵盖上述一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多个方面。
而清远市人才驿站广清产业园分站自2021年11月成立以来,不断加强校企交流平台建设,重点引进机械电子、生物工程、化工制药、能源动力、轻工纺织、食品工程等专业,促成42家企业与12家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对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10个,签订合作框架协议5个。
“近年来我们和佛冈本地的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优秀毕业生加入成为公司发展的新鲜血液。”广东鑫统仕车用热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还将谋划与省职教城院校对接合作。”
对于清远而言,依托省职教城推动产教融合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省职教城(清远)产教融合研究院首轮轮值校代表,在研究院成立之时,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丽教授就表示,将集聚职教城各高校资源,重点开展多项工作:
——健全协同育人示范新机制,打造协同合作示范新平台,形成“学院、产业、城市”良性互动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整合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专家智库、创新创业等资源,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面向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及清远市“五个百亿农业产业集群”,建立产教研究分中心,“一中心”对接一个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培育具有示范作用、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清远,面向大湾区,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清远模式。
12月初,在省职教城内举行的一堂主题党课上,逐一分析了作为省职教城建设者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使命担当:
一是要以省职教城建设推进清远城市化建设“扩容提质”,二是要发挥人才优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广东技工”,三是高质量打造产教融合研究院使“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地见效,四是要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清远五大百亿农业。
清远市教育局副局长贾圣广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提出,教育部门将结合广东省职教城落户清远的优势,坚持以打造市域职业教育发展联合体为路径,以深化教科产城融合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探索建立具有清远特色的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职业教育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前进的道路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省职教城内,订单班、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办学模式涌现,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持续走向纵深。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一群一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共建7家产业学院,包括华为信息与网络学院、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学院、长隆学院等,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新契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以长隆学院为例,长隆集团根据学校的规划和需求完成了实训室的设计与装修,将长隆酒店的软硬件布局完全复制于课堂当中,学生上课如上岗实操。校企还联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产业学院这一平台,双方在设备、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方面实现融合,真正结为人才培养共同体。学校计划将长隆学院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文旅人才的摇篮,为清远乃至全省储备旅游产业人才。
不同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点发散”建设产业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瞄准大健康产业,建起了“校中园”,助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广东(岭南)产教融合产业园(下称“产业园”)于去年底启动,陆续吸引了一批大健康上中下游生产性企业入驻。进驻企业在校内共建大健康食品产教融合基地、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产业学院和研究院等,学生出了教室即可进厂房,教师、师傅轮番教学,学生半天上课、半天上岗,做出来的是产品而非耗材,在实战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共赢。
益昌纳米新材料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是进驻产业园的企业之一,校企双方在20纳米级生物纤维素材料应用、富氢水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该公司总经理王琼说,希望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
实践证明,找准校企双方的共赢点,才能使校企合作“两头热”、真融合。近年来,省职教城各院校频频走进清远国家高新区、广清产业园及园区代表性企业,加强校地沟通,共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思路。
园区方面也积极回应。今年10月清远高新区凤翔谷正式揭幕,实行“政校行企”多方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致力于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共同培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使用,推动园区创业孵化、人才引育和产业升级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助力清远高质量发展。
■一线实践
师生技术团队进企业攻关
一间约4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从桌上到地面都摆有实训器材,就在这个略显凌乱的环境中,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技术发明诞生,有的甚至属于行业领先。身处其中的,正是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邹华东和他的学生。
作为校级技能大师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邹华东组建专业教师团队,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师生一起把项目做进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晟达钙业厂,邹华东发现,纳米钙粉因受到空气阻力、粉体流动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往往称重不准。针对这一行业痛点,他和师生技术团队一起前后设计出三代单片机和PLC智能控制系统,使钙粉称重准确度和灌装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越艰苦的地方对技术的渴求越迫切,比如三连一阳地区,当地电工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涉及到高科技就搞不定。”邹华东说,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数量最多的企业群体,其发展壮大更加需要技术进步和管理能力提升,工作室的定位就是服务中小企业,促进先进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行业痛点,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王唐葵全程参与了连南晟达钙业厂这一项目,他认为自己在此过程中成长了许多。为提高机器灌粉准确度,他和同学李蓝天克服噪音、粉尘等不利因素,在3天时间里修改了近20次算法。当劳动成果得到企业认可,每个人都感到格外自豪。
“通过进企业实战,学生以老带新一届届有积累,老师也不断进步,团队服务能力得到增强,许多企业主动寻求合作。”邹华东说,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他希望为学生打开了解更多先进技术的窗口,让他们所学所做能够和工业实际应用对接上。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很受企业欢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工资待遇也不错。
在全校层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企业成立成果转化基地,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记者】陈国飞 苏晨
【作者】 陈国飞;苏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