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建设不一样的深圳技术大学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对深圳而言,高等教育更需要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十三五”期间,深圳重点打造的第三所本土高校———深圳技术大学,无疑将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在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之路上的又一创新之举。
2017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依托深圳大学,面向广东省招收首批本科生226名,分布在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源与照明等3个专业。
2018年9月,这所定位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迎来第二届807名本科新生及32名研究生,可供他们选择的专业则在一年内翻了三倍: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等六大学院的九个专业。
2018年12月,深圳技术大学正式去“筹”。筹建工作历时近三年,深圳技术大学负责人阮双琛回顾学校从“0到1”的发展历程,在师资队伍、教学特色、学科建设、校园布局等方面的创新与尝试,为公众呈现深圳技术大学“不一样”的建设路线图。
A 我们不一样———
对标德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深圳技术大学的函》,深圳技术大学获批正式设立,明年开始独立招生,学校代码为4144014655。深圳技术大学的设立,是广东省和深圳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广东省和深圳市落实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发展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广东省和深圳市优化广东、深圳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补齐高层次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短板的积极探索。
问:近三年前学校筹建时,网友讨论说,不妨叫“深圳理工大学”,因为一提到“技术大学”,大家会觉得等同于职业院校等专科教育,而非本科教育。当年筹建技术大学,为什么校名里一定要强调“技术”?
阮双琛:深圳高等教育薄弱,本土高校少,已有的高职院校一直是大专,没有本科,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对标德国、瑞士、荷兰等国家一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建一所本土的技术型大学。后来经过讨论认为,“技术”要“应用”才有价值,于是将“应用”两个字去掉,最后向教育部申报的时候,学校名字就定为“深圳技术大学”。
德国三分之二的大学都是应用技术大学,它们跟综合性大学一样,是教学质量非常高水平的大学。为了让新大学有一个出色有力的起跑,在筹建技术大学过程中,明确把引进国外优质应用型教育资源作为推动深圳技术大学高起点、高水准办学的重要路径,始终积极推进与德国、瑞士、荷兰等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进程,探索应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新模式。
问:一般来说,新校区的院系和学科对大学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贡献,需要10年左右才能明显发挥作用。您是如何设计规划技术大学的发展战略的?
阮双琛:深圳技术大学是深圳“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对深圳市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东进战略”的具体行动。
在办学模式上,我们尝试“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共建二级学院,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模式。实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确保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
同时,我们注重打造学校科研平台,今年9月,我们成立了“贺贤土院士工作站”,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贺贤土命名的该工作站将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以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体的高水平研发平台。正如贺院士在工作站揭牌仪式上所说:“深圳技术大学以‘技术’命名,必须意识到,如果脱离了科学的思维,没有科学的认识支撑,技术就只是模仿。技术只有与科学相结合,才能实现创新。”学校教学与科研两手抓,将进一步全面发展。
我们希望将深圳技术大学建设成为,纵向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横向贯通职业高等教育的教育枢纽,打造城市服务平台、应用研发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四大平台,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设计师,并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新路。
B 我们不一样———
创新教师评价体系“能文能武”
我们过去总说,理论指导实践,在深圳技术大学,倡导实践提升理论。老师需要具备在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些经验带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何把实际问题通过理论来解决。其根本目的是,学生最终在企业生产一线找到需要改进、需要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作为一所“本科及工程硕士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你们的教师评价体系与传统高校有什么不同?
阮双琛:我们借鉴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创新。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基本上就两条: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二是论文数量。深圳技术大学不以上述两项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而是以解决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实际问题、产学研创新成果、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不仅理论水平高,实操能力、动手能力也要强。每位老师带8-10位学生,除了负责学生的专业培养,还要带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包括对接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如果教师在某个环节欠缺,学生的培养闭环就无法完成了。
问:这些评价标准貌似难以量化,不像论文和经费项目那么直观具体。
阮双琛:是的,可是同行之间是清楚的,我们让同行来评价,你提出的某项技术有多大价值,能否推动技术发展。据我了解,美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在3%左右,就是100个专利有3个能为企业产生效益。我们尝试建立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就是让老师安心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出实际东西的能力,不为教学以外的事情分心。
我们的教师评价体系还有另一项创新,传统大学实验室里的实验员,其资历与地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比较低,要么是本科生或者硕士生毕业留校做实验员。而在深圳技术大学,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具备博士学历,还拥有企业多年工作经历。他们熟悉企业,了解前沿技术,他们的教学地位与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地位相同,也有副教授、教授职称。
正是基于这种全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我们希望招聘的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比例要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比例要达15%;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经常有人问我,技术大学与高职院校到底有什么区别?技术大学培养一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而非操作工。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新产品开发,新设备研制。无论多么高精尖的设备,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懂得改造,勇于推动技术进步,这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愿景。
C 我们不一样———
深技大“朋友圈”国际化扩容速度惊人
不同于过去的关门办学,深圳技术大学向德国高校学习借鉴一流的“工匠精神”、与国内优秀企业共同探寻合作之路,吸纳他们培训人才的理念、模式等经验,学校发展需求与城市的引智需求犹如两个齿轮,相互咬合。
问:我们在学校的招生宣传手册上注意到,学校专家团队里,来自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家教授占了半壁江山。
阮双琛:在筹建技术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就明确了把引进国外优质应用型教育资源,作为推动深圳技术大学高起点、高水准办学的重要路径。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从招生阶段开始,学校就跟企业有实际的衔接,充分调研企业的专业需求,制定招生人数与学生培养方向,保证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工程师和设计师。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跟企业缺乏深度合作,再过几年,技术大学就会沦为没有自身特点的普通大学了。
深圳技术大学的六位院长,有来自企业的专家,有来自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领军人物。目前学校已设立六大学院,包括中徳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我们专门聘请了德国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院长弗朗兹·拉普茨教授担任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主要有两大专业,一个是汽车服务工程,设置汽车技术与设计、汽车市场服务与管理及清洁汽车与智能交通三个培养方向,另外一个是交通运输专业。国内地铁交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多、压力大,行业急需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深圳技术大学将继续拓展与地铁公司的合作领域,未来深圳地铁公司也会在学校旁边建设一个地铁的维修检测点,便于该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实操水平。
而在汽车领域,德国汽车工业领先世界水平。深圳技术大学与35家国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及机构深度合作,聘请了20余位来自德国、瑞士、美国等国教授、专家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借鉴德国技术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推动深圳技术大学高起点、高水准办学。
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与国内高校合作的门槛非常高,去年该校副校长专程来学校交流;德国纽伦堡技术应用大学的校长在2016年底到香港开会,会议结束后,校长又转道深圳,来到我们学校探讨双方的交流合作;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校长罗伯特·盖尔纳布,更是在短短一年中数次到访学校,双方学校签订了未来十年在师生交流项目、世界双生机电课程、联合实验室、数字工厂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今年11月18日至23日,学校举办2018国际周系列活动,来自德国、瑞士、荷兰等国16个高教机构的40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以及30位国际学生齐聚深技大,开展国际课程,举办高桌晚宴、“巴伐利亚之夜”及第三届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论坛等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师生一起开拓学术视野,受益匪浅。
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最大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拥有超过两百年的建校历史。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发现了X射线,并因此成为首届诺贝尔奖得主,其当时工作的实验室在今天已经属于该所大学。此外共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维尔茨堡地区,该校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德国排名第一、欧洲排名第二。2018国际周期间,深圳技术大学与该校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合作设立“伦琴班”,共同培养学生,送到德国深造。
D 我们不一样———
入学半年远赴德国、瑞士交流学习
与一般大学普通短期实习不同,深圳技术大学为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今年年初,20名入学仅半年的大一新生,赴德国参加首期实习实训冬令营,14天里,他们在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上课,参观宝马公司、克朗斯公司,参观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此外,6名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的学生也于今年寒假赴瑞士西北应用技术大学参加学习实训。今年6月,20名深圳技术大学(筹)学子赴德国维尔茨堡参加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国际周项目;7月,26名学生赴德国慕尼黑参加主题为“工业4.0”的暑期学习和交流活动;8月,20名学生赴美国国际科技大学参加暑期实训营项目。迄今为止,已有近半数的2017级深圳技术大学学子参加过出国交换活动。在未来两年中,每一位深圳技术大学的学生,都拥有走进世界各国一流大学课堂、走进顶尖企业的机会。
问:有实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战能力的学生。2017年9月我们依托深大面向省内招收了首批本科生,这一年多学生在这里有哪些收获?
阮双琛:德国企业招收实习生时有个特点,只要学生懂一点德语,德国企业就欢迎学生去实习实训或者参观。我们的学生从入学起就进行英语、德语双语教学,毕业时学生可达到德语B2的等级,用德语日常交流完全没问题。这批入学还不到一年的本科生,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前往德国、瑞士进行2-3周的学习交流。
德国的校企合作理念与我们国家不同,过去我们国内的校企合作难以推进,最大的原因是,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企业会担心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泄露了,不让学生接触掌握前沿技术的实验室或者产品研发实验室。可德国企业认为,培养年轻人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德国普遍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和实训,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掌握科学方案、擅长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深圳技术大学通过加强与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德国企业进行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一流的工程师与设计师。
我们的做法得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认可,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包括当地负责经济领域的政府官员,都出面设宴欢迎我们的学生到来。我们在德国雷根斯堡设立驻德国际合作办公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定期派遣学校的师生工作和实习。今年11月23日,我们和5所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应用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联盟协议。学校在去筹后将成立理事会,与联盟进行合作,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学习等等。
E 我们不一样———
未来尝试打通专升本通道赴省外招生
问:2017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依托深圳大学面向广东省招收首批本科生226名。2018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迎来第二届807名本科新生及32名研究生。那么去筹之后,深圳技术大学的招生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阮双琛:去筹之后,学校将以高考成绩作为招生的主要依据。招生政策将有两方面的突破,尝试打通本地专科生升本科的通道、拿出部分名额面向广东省外招生。
未来我们将具体出台相关方案,来实现学生来源多样化。明年希望能向省教育厅申请到省外招生名额,届时我们也会向社会公布具体的招生政策。
学院介绍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聚焦先进制造领域,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办学理念,密切联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及研究所,选择性地实施“3+1”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实行“教授负责制”教研模式,即学生入学起便接受专业教师的思想引导、技术启蒙,参与教授团队的科研项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专业思维和方法,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学院面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及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前期围绕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微电子工程等基础专业展开教学。课程设置上强调与美国硅谷的最新数据前沿科技同步,着重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系统研发、运营支撑以及技术创新能力。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坚持面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形式,培养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本科、专业硕士层次的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工程师。
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
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初期拟设置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疗器械工程等专业。今年首先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生物科学与信息、材料、电子技术、精密仪器等专业高度交叉的工程类学科,已招收89名学生。学院所引进的师资大部分是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他们能够带领学生参与科学前沿研究和企业实践项目。学院根据学科布局和发展规划,设立癌症精准诊断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癌症早期诊断实验室、智能医学设备研发实验室、健康大数据实验室等,在拓宽基础研究领域的同时,加大相关产业的基础研究积累,加强成果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
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旨在培养城市交通与物流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工程项目”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体系,引进部分精品课程,与深圳市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基于“开放、多元、合作”的办学思路,为社会精准培养交通、汽车、物流等专业急需的高端应用人才。
创意设计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对标深圳市产业支柱需求方向进行设置,包括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等,计划3年内开设3个专业11个方向。今年,学院开设的第一个专业是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三个方向,明后年将分别开设环境设计和艺术与科技专业。力争五年内完成学科建设,申请专业硕士点,达到本硕连读条件。同时围绕相关专业方向建立艺术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研究所,作为教师能力提升的科研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深圳地方产业。
实验室故事
德国啤酒知识在中国
在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教师Schrammel眼里,尽管周围仍是一片荒芜,但他知道,“大学将迅速发展。”
今年1月份,深圳技术大学与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创建的啤酒酿造过程控制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所属的中徳智能制造学院,围绕啤酒制造工艺中的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开发不同层次的项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这是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在深圳建起的第一家酿酒实验室,负责人Schrammel在这里结交了28位新朋友。
“从项目提议到我启程来到深圳技术大学,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Schrammel回忆说,正是因为学院老师及高校管理层的齐心协力,才使之成为可能。尽管酿酒实验室的建设从零开始,在Schrammel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基础设施和供水连接已安装好,地板也已铺好,系统也已连接上。来到这里的三天后,他根据巴伐利亚的啤酒纯度法,与深圳技术大学中徳智能制造学院的同事申文静老师,酿制出第一瓶德国啤酒。
一周之后,他与申文静带领着28名学生酿造出由深圳技术大学生产的第一批啤酒,Schrammel将其命名为“强劲的启程啤酒”。“我的学生们用中文翻译出这个名字,大家都笑了。”Schrammel说,啤酒酿造的专业用语常为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生和讲师必须以英语交流,有时候师生间又不需要言语交流,“重要的是在酿造时,学生看到它,闻到它,明白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实现的,这是不需要语言来沟通的。”学生们在课程中学会了编制调温和调味计划,“虽然只有少数人能成为酿酒大师,但酿造技术可以带给孩子们无尽的快乐。”
“德国的企业文化严谨并且有条不紊,鼓励创新创意,这样的理念对我们的学生影响至深。”深圳技术大学中徳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吕启涛曾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他还是深圳大族激光的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他说,在啤酒酿造过程控制实验室,来自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将自动化控制与酿造啤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学习到控制原理,“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很快从理论联系到实践,明白了怎么用单片机这一原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一个月后,Schrammel启程回家,深圳技术大学的师生们依然与他保持着联系,分享各种有趣的时刻。他曾在遥远的东方,在下班后,与他的学生们喝一杯啤酒。从那时起他就知道,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啤酒口味的不同,“中国人喜欢清淡一些的啤酒,但那很好,我期待着再次回到这里,下一次的访问已在计划中。”
统筹:朱倩
文、图:朱倩
制版:柯晓明 林泳希 王娟娟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