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熊志
4月22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百余人到访深圳,开启大湾区内地城市行。从整体的规格、级别来看,是近几年前所未有的一次,创下多个“首次”,显示出此次考察之于香港的重大意义。
香港是大湾区的核心城市,选择深圳作为考察首站并不让人意外。但从其高规格的考察背后,地理位置临近只是其一,更重要者在于香港对深圳产业分布上的“软硬兼备”十分羡慕。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参访中说了一句话,实际上代表了该团此行的真正目的。他说:“比亚迪是实体经济的典范,腾讯是数字经济的先驱”。
软硬结合的深圳,令香港羡慕不已
照理说,香港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一直都是全国经济的掌上明珠。尽管经济体量已经被深圳超越,它的发展水平、综合地位,依旧摆在那里很难动摇。一句话,香港是全球不多的一线城市。
但问题在于,香港不能只依赖金融和航运,香港需要讲出新的故事,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香港希望从深圳学到什么,可以从他们参访的企业可以看出端倪:
在比亚迪搭乘“空中云巴”,在腾讯了解数据处理和存储,在大疆科技观摩农业无人机洒水作业,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同创业港青“零距离”交流……除了最后一个青年创业基地,比亚迪、腾讯、大疆三家企业,都属于香港产业空白区。
可以说,这些企业是深圳乃至中国的产业代表,是所在领域独当一面、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记录参访比亚迪行程
香港也曾有过一段工业发展史。但受自然地理的限制,更重要的是1978年之后内地政策的调整,香港制造业逐渐转移到珠三角,让位于金融、航运等更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所以,香港的服务业经济占比超过90%。
原本服务业占比高是一个全球化分工的自然结果,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保持稳定。不过,在国际局势出现裂痕,制裁与反制裁频频爆发的当下,香港需要重新考虑产业布局。
2019年初,中共中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特别提到“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当然,这里的“再工业化”不是重新回到香港70年代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走一条软硬结合的高端产业道路。
为什么是软硬结合?
答案可以从近年来中美残酷的科技竞赛中获悉。
一开始,美国对中国只是芯片禁运,中国人意识到高端制造业被卡脖子的痛苦;近几月,则是ChatGPT这样的AI大模型冲击,人们发现软件屏蔽可能会更加可怕,因为软件发展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并且驱动硬件更新换代,软件限制类似《三体》中的“智子”,可以封锁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
也因此,香港特首及立法会考察团选择的企业既包括比亚乐、大疆这样的硬件企业,也拜访腾讯这样的软件企业。
香港产业界明白,必须从数字经济出发,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进行探路。软硬结合的玩法,是当今天世界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生态主导型企业是一个新物种
在全球贸易勃兴的大航海时代,香港一跃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成为全国经济的掌上明珠。
但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海权式微、陆权复兴;信息化的革命浪潮,又让数据、信息等数字化的资源,成为了航权之外的一种流动性资源。
香港通过高端制造来“再工业化”,就必须将数字经济资源有效整合,打造一种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新型实体经济。
以比亚迪为例,疫情期间,比亚迪曾经将汽车生产线改造,用于生产口罩,实现了快速援产,一度引发热烈讨论,这背后其实正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2021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正式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0.5%。而9000亿元的高产值背后,腾讯这样的数字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
与制造业龙头企业不同,腾讯这样的数字科技巨头,是典型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研发、生产的各环节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行业、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通过平台进行集中分析处理,可以使成本一降再降,使效率一升再升。
这意味着腾讯构建的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彼此强化的方式,即龙头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生态中的技术工具,中小微企业不断制造数据,反馈新的需求,双方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丰富与壮大。
这种新的发展形态,有学者认为是“开放式创新”,但笔者更赞同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看法,他认为是“共享创新”,因为开放是加入生态的基础,共享资源后形成的创新业态,呈现了出与过往创新方式不尽相同的特征。
2022年,腾讯的研发投入突破600亿,五年来研发总投入超过2000亿,这不是因为腾讯自身的原因,其实是旗下微信、企业微信、腾讯云、腾讯会议等整个体系中的中小微企业用户驱动、倒逼的结果,因为随着应用规模越来越大,应用场景越来越多,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这势必要加大研发投入的总额,否则,龙头企业地位将不保,生态中的企业就会择其他木而栖。
所以,宏观意义上,软硬兼施的数字经济,已不仅仅是一种直接产出GDP的门类,而是在推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上的企业每天进行化学反应,创造不一样的玩法与路径。
去年,腾讯云在Q2发布了首款软硬件结合、高速低延迟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KeeWiDB,相对传统存储引擎性能提升了200%。
香港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
当然,说到这里,香港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
相反,香港有着巨大的优势,那就是金融。中国市值排名第一的企业,为什么不是在纳斯达克,为什么不在上海,为什么不在深圳,而是在香港,背后正是香港金融业内在优势的体现。
如果说现代高科技产业是一个人,那么制造业就是肌肉,软件则是大脑,金融就是血液,没有金融输血,肌肉就不可能挥拳,大脑也无法有效指挥。
今天的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所遇到的挑战虽然各有差异,但总体是类似的,那就是金融、制造业、数字科技,论顶尖程度,要么只有一样,要么只有两样,没有一座城市坐拥三样。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挑战。
45年前,深圳主动迈步,吸纳香港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今天,香港反向迈出了探访内地的重要一步。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但融合发展的大湾区,一定是最有希望的大湾区。
图片来源“南方+”
文章来源:赛格大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