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金陵派传承人:让古琴文化汇入寻常百姓间
桂世民抚琴演奏 刘浩 摄
桂世民抚琴演奏 刘浩 摄
中新网合肥1月29日电 (刘浩)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金陵派传承人桂世民,在南京秦淮河畔的王导谢安古居内又新收一名皖籍入室弟子。
桂世民祖籍安徽石埭,七十年代初拜古琴大家梅曰强为师,成为金陵古琴一代宗师夏一峰的再传弟子。他系统地继承了金陵派传统的风格技法特征、代表曲目和独特的风范气度。早期从学时,他还得到老一辈琴家程午加及同门师伯张正吟、邓文权等指点,经四十余春秋的艺术实践,并寻访各地名家,形成了以金陵派为主干,同时兼采众长的琴风。
如今他的学生成千累万,遍布天下,已收入室弟子10余位。他借由当日的收徒仪式,向来访媒体谈了古琴技艺在当下传播传承的一些看法。
“古琴艺术‘高雅’而不‘高冷’,它不是贵族享受的专利。”桂世民说,谈古琴文化在当下传播传承之前,有必要端正对待古琴艺术的态度。“古琴过去是王谢侯府的堂前燕,今天我们就要让它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琴艺术自古属小众文化,一时之间很难如同流行音乐一样广受大众同赏。”桂世民认为古琴艺术属于小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他分析说,古代抚琴和奏是上流社会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一种最佳形式,集中在少数人的生活中,这是由身份地位而决定的。过去生产力低下,基层人们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由于文化的缺失,又何谈追求琴棋书画等精神享受呢?由是拉开了古琴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但今时不同往日。”桂世民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需求面的扩大,古琴文化将会得到人们的青睐。
桂世民新收入室弟子陶然抚琴演奏 刘浩 摄
对于目前社会上许多古琴技艺培训班的出现,桂世民说,古琴技艺培训班多,说明热爱古琴艺术的人增多了。这些培训班在市场驱动下,虽然夹杂着商品教育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启蒙古琴文化的作用。
桂世民说,要想传播推介古琴文化,需要市场化培训班的助推,但不能依靠。他认为也可以通过古琴文化进校园、古琴文化艺术与其他戏曲艺术的融合等方式推广传承和展现。
“琴、棋、书、画,四艺琴为首,足见古人对琴文化的重视。古琴文化若能走进校园,将能播下一片薪火相传的种子。”当日见证桂世民收徒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琦平说,据他了解,当前喜好传统文化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不仅能得到学生的欢迎,也会得到教师的支持。
“人们有需求,作为古琴艺术传承人是有责任把古琴文化艺术‘供给’受众。”桂世民谈到他收入室弟子的两个标准:一是人品贵重;二是对古琴艺术执着。他说,古人焚香抚琴,为的是陶冶情操,颐养精气。而劣质的品行,非但不能修身养神,还会借由古琴之名,行危害他人之事。“故拜我门下,第一条件即人品贵重。”琴技的高超与否,在于后天的热爱苦学。学琴之人只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他日必有所获。同时,他谆告门生,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半途而废。
桂世民介绍,当日拜在他门下的弟子陶然,跟他学琴多年,方收她为徒。“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他说,一脉文化的香火赓续一定要慎之又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