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63岁的北京工人体育场重回大众视线。
2020年8月,工体改造复建工程开工。2023年1月,这座承载了几代人情感记忆的首都城市地标建筑,以崭新的面貌闪耀亮相——最新的“看台碗”设计,融汇了排水、融雪、遮阳、光伏发电等多功能罩棚,先进的电视转播、音响声学技术,采用国际足坛流行的锚固草技术的专业草坪……软硬件系统的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国内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未来,新工体不仅是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专业足球场,更是一座融汇丰富业态的城市公园综合体,将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大众健身环境。
蝶变
800多天“变出”新工体
17天完成10万平方米的老工体拆除,巅峰期创造市中心2万方日出土量的极限速度,浇筑第一方混凝土、立起第一座塔吊、吊装第一根钢梁,完成多功能钢罩棚安装,铺设让运动员尽情驰骋的专业草坪……建设者们历经800多个日夜鏖战后,新工体展露出雄伟的身姿。
改造后的新工体,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10.1万平方米,地下约27.8万平方米,场内总座席数增加至6.8万个。除体育功能外,新工体地下还将新建商业广场,地面除足球场外,其他地方全部建设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和3万平方米的湖区,打造多功能健身设施与休憩小景,公园内还将建设环保健身跑道等多种体育场地及设施。
未来北京地铁3号线和17号线与工体连接,看比赛、购物消费、餐饮休闲、运动健身……都将在新工体“一站”达成。
新工体罩棚外观照明色彩缤纷,点亮城市夜空
往昔
芦苇塘旁建成体育地标
此番对工体进行设施改造,是出于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双重考虑。
作为新中国十周年献礼工程,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于1959年,项目占地35公顷,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有24个看台,几乎相当于当时全市各体育场(馆)的看台容纳观众人数总和,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体育场,并入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首都建设者克服材料技术困难,用人拉肩扛的方式,仅用了不到12个月时间,就在一片苇塘旁建成了这座中国体育的标志性建筑。
由于工程原址是一片苇塘,地形东北高、南部洼,北京建工的建设者要将基地填到和马路相同的标高需要70多万立方米土方。为此,建设者利用地形从东直门修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引水渠,接到南部低洼地区,组成人工湖,既解决了场地标高问题,节约了大量土方,又丰富了场地的自然环境。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当时北京市7个建筑工程公司在这里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现场竞赛。工程还得到全国19个省、市的支援。他们抽调了大批工人来帮助建设,并有多家工厂为工程制造设备。
1959年8月31日,工程验收全部合格,此后工体先后举办了全运会、亚运会、大运会、奥运会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建成初期,欢迎国外政要访华的盛大活动几乎都在工体举办。后来,一些重要的文艺演出、音乐会、演唱会也青睐工体。1996年,工体成为北京国安足球队主场。2004年,中国男足在工体拿到亚洲杯亚军。
60余载光阴倏然而过,工体不仅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首都北京的翻天巨变。
从建设之初,工体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3次结构加固和一次设施改造。2020年8月,“超期服役”的工体拉开了保护性改造复建的序幕,昔日辉煌无限的场馆暂时归于平静,静待“新生”。
“工体碗”结构蕴含很多高科技元素
未来
智慧工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新工体,未来还有许多高科技元素的加持。业主方中赫工体正在开发运用全新的“数字化工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文体旅商”综合体,并以大数据、智慧文旅、智慧体育、智慧商业为载体,构建运营模式。中赫工体副总经理靳飞透露,“数字化工体”首先体现在管理上,新工体有一套“智慧工体大脑”,“管理人员在后台能进行智能指挥和数据运营,包括对赛事活动的掌握,在指挥大屏上的应急指挥,为文体活动提供保障。”
其次是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新工体将为碳排放、清洁能源作出贡献。
第三是数字服务。“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就秉持这个理念,而且在相关场地预留预埋设备。”靳飞透露,将来观众来到场馆可享受到“入场前——场内——离场后”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务体验。足球场内将结合5G、蓝牙等技术,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地下停车场可实现智能寻车、快速离场;通过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手机APP为每位观众现场座位导引;现场还有智能机器人提供即时服务和互动;足球场内还设置了自由视角观赛摄像机。观众可通过VR设备或自己的手机,对感兴趣的画面进行多角度观看,实现自由切换、旋转和缩放的智慧观赛体验。
未来,在线上平台,观众、球迷可查看商家集成的餐饮、票务、停车、导航等多种服务,针对大家的使用需求和习惯,个性化向客户提供体育场服务体验。
靳飞告诉记者,新工体将打破线上单一消费场景,探索元宇宙虚拟体验。创立工体元宇宙生态联盟,基于XR、体育、文化等应用场景,赋能工体成为全球首家以“数字和实体融体验消费”为核心竞争力的特大型城市公园综合体。
体育场北大厅宽敞明亮,比赛观感提升
亮点1
传统外观 现代场馆
原来的9组雕塑将“回家”
外立面、楼梯、墙面、看台……如今,步入新工体,光洁的青灰色工艺随处可见,这是清水混凝土工艺呈现的素雅效果。
“传统外观,现代场馆——在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的政府批复中,有这样非常明确的8个字,这也是此次改造复建的设计定位。”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二级巡视员马希胜回忆,为了再现老工体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他们决定选用“没有雕梁画栋、没有华丽装饰”的清水混凝土极简风格。
“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省去了二次外檐装修的工序,还保留了混凝土本身的色调和质感,自然又环保。”马希胜说。
可难题又来了,10万平方米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怎么在4个月内完成?新工体是一个异面结构,如何保证浇筑的精确度?
项目团队提前两个月介入设计端进行优化,对设计图纸进行BIM三维建模,并在现场配备了6台数控机床对模板精细化加工,实现了模板尺寸误差在1毫米以内。机械加工的模板数量更多,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进度。同时,创新采用木模板替代钢模板,大幅提高了工人安装时的效率,也节约了成本。马希胜说,项目还采用了机械臂配合数控机床加工,实现了最大效率,一台数控机床和一台机械臂加工效率相当于17名熟练工人。
最终,新工体整体外立面以及地上部分竖向结构全部使用清水混凝土,模板用量约22万平方米,这使得新工体成为国内清水混凝土工艺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工体周边的9组雕塑,也是“传统外观”的重要一部分。
眼下,标志性的男女工人“迎宾”雕塑已重回北广场,其余8组雕塑不久后将回归。这背后,也凝聚着建设团队的努力。男女工人雕像重达60多吨,团队对雕塑底部进行切割,制作了一个钢制“笼子”将它固定住,再用大吨位吊车连底座一起吊装,连带着箱子送往工人体育馆保存,建设完成后,雕塑正式“回家”。
足球场屋檐下最具标志性的190个正方形窗花也是老工体的重要特色元素。凭借完整的原始图纸和最新的3D打印技术,“新工体”的窗花实现了完美重现。
新工体4层“碗形”看台,共设置了6.8万个观众坐席
亮点2
风雨中呐喊助威成历史
“钢铁碗”有了罩棚遮风挡雨
“在风雨中呼喊,为国安而战斗!”曾是老工体一道亮丽风景线,令人感动之余,也因为是露天场地,令观众体验大打折扣。未来,球迷们走进新工体会惊喜地发现,这里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的两层“盘形”看台变成了4层“碗形”看台,除了常规看台,还增加了包厢层、俱乐部层等;往上看,头顶增加了钢罩棚,不仅能为观众遮风挡雨,还集成照明、排水、融雪、光伏发电等多种功能。
钢罩棚总重量约1.64万吨,采用了大开口单层网壳结构,看起来就像一个倒扣的“钢铁大碗”。为了把这个“碗”扣上去,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总工程师王猛和同事们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钢结构安装的技术方案商榷了近半年。王猛回忆,当时有几个方案列入对比。一个是高空滑移,“类似国家速滑馆屋顶的合拢,但这种更适合造型简单点儿的建筑,而工体是一个椭圆形异面结构。”王猛说,另一种是顶升,通过液压方式将钢结构撑起来。而相比之下,高空散拼的可行性更好,性价比更高,这个方案最终被采用。
2021年11月,钢结构施工正式开始。钢罩棚由架设在看台上方的内环梁和场馆主体混凝土结构顶端的外环梁组成,中间由起到支撑作用的径向梁相连接。施工团队将其分为23个单元,每个单元先在地面进行散拼,再进行分段吊装,就好比空中“拼积木”。
为了破解高空吊装难题,建设团队启用1250吨履带式起重机。以往,这个堪称吊装设备“群龙之首”的“大力士”主要运用在桥梁施工,而这次却罕见地在建筑工程中投用。此外,技术团队还引进了电磁感应加热器,通过传递磁场势能使工件自身发热,保证焊件温度均衡稳定,解决了寒冷天气下的焊接难题。
经过54个昼夜的吊装施工,由23榀内环桁架拼接而成的钢罩棚首现闭环。上万吨、本来6个月的钢结构工作量,在3个月就得以完成。“钢铁大碗”呈现坚固而精巧的形态,与工体庄重典雅的风格完全匹配。
亮点3
7700平方米草坪四季常青
高科技助力草皮“呼吸”加热
草坪是专业足球场的核心设施,相当于球场的“眼睛”。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经理李欣介绍,新工体取消了跑道,草坪达到7700平方米,草坪系统对标世界杯、欧洲五大联赛专业足球场,采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草坪构造技术和强大的草坪养护系统。
“草坪整个厚度约两米,通过前期的技术方案论证和试验段检测,草坪的铺设经历了素土回填、大小砾石层填充、喷淋系统安装、通风排水管道铺设、地暖管道安装、两层砂土铺陈、表面清理、多次浇水、场地找平、接缝拼合、草皮压实、球门安装和施划白线等多道工序。”李欣说,由于新工体采用了“看台碗”的看台设计,球场草坪位于水平面下超过10米的位置。相较于传统体育场在水平面铺设的草坪,新工体草坪系统需要更多考虑通风、光照以及排水等因素。面对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
为此,施工方专门使用了带切口和孔洞的“花管”植入地下,让草皮通过地下管路进行“呼吸”和排水。在铺设排水流线的时候专门采用了放射状排列以及中间高四周低的设计,利用重力加大排水效率,方便降水更快速、更顺畅排进场地四周排水沟。
为应对北方冬季寒冷的天气,新工体的草坪还新增了地热系统,采用市政集中供暖的方式。针对北京冬季日照少、新增罩棚会遮挡天然光照射的情况,特别引进了补光灯组,为新工体草坪补光,以达到四季常青的状态。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任珊 潘之望 杨晓丹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