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救助管理站:“点线面”救助机制破解重复流浪难题
“点线面”救助机制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为指导思想,以切实解决全市范围内流浪乞讨人员重复流浪问题为目标而创新推出的救助模式。该机制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找准“圆心”,即市救助站做好站内专业服务,形成专业模式示范“点”;第二步是画出“半径”,即各区县救助站在市救助站的指导下,形成社会工作介入救助工作齐头并进的发展“线”;第三步是生成“圆形”,即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纵向驱动、横向联动,织密织实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闭环网,增强兜底功能。
“点线面”救助机制的运行坚持“三个三”原则,即点上“三强化”、线上“三立足”、面上“三加强”。
在点上重精准,个案服务精细化。一是强化专业化服务。以受助人员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危机干预、情绪支持、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特色教育等基础服务,提供朝会、需求发现、菜单式独立主题单次小组等个性化服务,并拓展“六位一体”寻亲、“1+N”未成年人教育矫治等特色服务。二是强化协同式服务。搭建流浪乞讨人员离站后专业服务转介平台,形成跨专业跨部门协同、多资源聚焦的救助服务模式,实现协同式发展。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基础人才、骨干人才及督导人才培养,形成金字塔形专业人才队伍。
,
在线上重延伸,牵手帮扶专业化。一是立足需求解决难题。以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救助管理站作为帮扶试点,立足受援机构实际需求,设计、指导、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种子”老师培育和特殊困难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受援机构困难。二是立足制度提档升级。以受援机构现有规章制度为基础,梳理完善和优化各项救助制度,实现受援机构规章制度提档升级。三是立足发展加强培育。倡导受援机构民政部门建立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保障机制,加强政府购买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力度,为本土社会工作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在面上重覆盖,引领发展常态化。一是加强专业机构联动。以“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与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8个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加强专业联动,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举办《重庆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工作培训》《儿童青少年两性教育培训》等多场专题培训,促进全市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领域项目互通互鉴。三是加强专业课题研究。坚持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发表近10篇社会工作专题论文及成果总结,为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点线面”救助机制成效显著
通过实践探索,“点线面”救助机制逐步实现了服务创新、发展创新和理念创新,成效显著。
立足重难点问题,切实解决服务对象离站即服务终止等疑难问题。自“点线面”救助机制运行以来,重庆市重复救助10次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从2017年的7293人次下降到2021年的1227人次,重复救助人次占当年全市总救助人次的比例从21.6%下降到9.54%,重复流浪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
立足专业化发展,推动救助社会工作由嵌入式服务向融合式服务转变。逐步打破传统救助服务模式中的专业壁垒,实现多专业、多主体协同,跨部门、跨地区救助,逐渐形成了“社工+心理+特教+志愿者”四元联动服务模式。
立足系统化思维,形成“点上引领、线上发展、面上联动”的闭环兜底保障网络。专业化服务直接惠及流浪乞讨人员近10万人次;27个救助站相继开展了救助社会工作服务;累计培养救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0余人,重庆市救助工作基本形成“一盘棋”,全面提高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公共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