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桥
近日,一种新兴的儿童教育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进入大众视线。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不少教培机构寻求转型经营,曾经的教培名师摇身一变,当起了DM(剧本杀主持人)。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三千多家线下剧本杀门店中,80%是教培机构转型,10%是大学生创业,10%是成人剧本杀拓客。
搬走课桌,装修成密室逃脱;授课PPT改头换面,加点情节设计,立马满足补课刚需……在网上,有种声音认为,儿童剧本杀就是披着马甲的学科培训。还有网友爆料,不光是剧本杀,还有奥数主题的密室逃脱,附加Python和C++编程的高端剧本杀,NPC的作用不是推动情节,而是讲解试题。
应该看到,苦补课久已的惯性思维,刺激着家长敏感的神经。虽然“双减”政策持续发力,仍有部分教培机构转入“地下”。
教培机构和人员转型儿童剧本杀,不失为一条出路。但路的前方,究竟是光明正道,还是披着教培马甲,取决于经营者的思路。如果仍不断渲染教育焦虑,刺激家长买课报班,短期扩张的生意经,也注定沦为碎一地的滤镜。
针对教培行业,教育部多次划红线、立规矩,明确从严监管的态度。无视“双减”规定,套上“儿童剧本杀”的马甲,从事隐性变异的学科培训,这不是出路。打擦边球的违规生意,做不长久的。
当然,新事物伴生新问题,理性看待儿童剧本杀,不应一叶障目、一味否定。儿童剧本杀的兴起,暗中迎合了当下孩子的特性。
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开阔的眼界,也面临更多诱惑,想要激发求知的内驱力,提升阅读、思维、表达等综合能力,依靠生硬的知识灌输难以见效。通过教育的创新和迭代,借助多样化的参与,满足孩子的天性需求,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真正落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优质的儿童剧本杀剧本,能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融入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将游戏和知识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看,儿童剧本杀不失为有益的教育尝试。当然,究竟是教培新马甲,还是求知新方式,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界定。
与此同时,儿童剧本杀成为资本眼中的风口,也滋生出另一隐忧。除教培机构外,高额利润诱惑让毫无教育经验者也纷纷入局。在社交平台搜索“儿童剧本杀”,相关笔记都在渲染新业态的“钱景”无限。加盟宣传语也极具诱惑力——“3天营收2.8万”“三个月带来150万”。品牌推广口号也在强调该产业“轻资产、低门槛、收入高”。
“低门槛”不等于缺乏监管和暗藏风险,事关青少年的任何行业,不能做成眼中只有钱的生意。任由行业野蛮生长,粗制滥造的剧本横行,一时火爆的儿童剧本杀,可能很快“熄火”。
今年7月,五部门发文规范剧本杀密室逃脱,为新业态长远发展立规矩,其中明确相关监管职责,强调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和保护。只有针对问题领域加强整治,从业者严守经营规范,综合考虑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儿童剧本杀才有光明的结局。(李 桥)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