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80后、90后童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似乎在2021年秋季的第一个学期成为了现实——没有作业。
8月以来,上海、浙江等全国多地“双减”细则相继落地。以上海为例,当中最直截了当也最吸引家长和学生眼球的,当属作业时间的超级压缩,和学科类培训的全面停止。曾经因教育“内卷”被排得满满的课余时间,突然就空出来了。这又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孩子们该做点啥?
“玩呗!”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回答,这一定是最普遍的答案。但是,负责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也许不这么想。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下,许多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第一理解,就是得给孩子培养一门“拿得出手”的特长。于是乎,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培训几乎在一夜间“千树万树梨花开”。8月31日央视播出的《经济信息联播》中提到,“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以上两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学科类培训叫停后,这类特长培训,很有可能引发新的“内卷”。当艺术与体育项目成为孩子比拼技能的手段,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笔者看来,“双减”最大的意义,在于把孩子放归到自然的生长状态中,任其在更充分的自由时间里,自我探索,对世界广泛的接触后,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家长没必要因为孩子暂时看起来“闲着”而焦虑,等孩子探索到自己的兴趣点再重点培养也不迟。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双减”中逐渐明白,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没有价值观的主心骨,学习再多的技能和知识也无法陶冶情操,激发乐观向上的心态。要想真正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让家长规避功利的教育心态。
如今,“双减”细则正在逐步落地,但家长心中的“双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生应该从自我的角度纵向延伸,而非聚焦在旁人身上横向比较。给攀比、功利的心魔做减法,也许是“双减”最终的意义。
上一篇:兴趣班暗藏六个问题,家长需警惕
下一篇:兴趣班到底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