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5点,年仅19岁的船舶电工徐孟恩下班了。他在江南造船的食堂吃过晚饭,就赶紧骑上自行车往一个方向驶去。十多分钟后,他到达了自己的母校——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正好赶上6点的课”。
他说的课,即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课程。这是上海近年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开展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课程,目前已培养3万余名企业新型学徒。从制造业、服务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型学徒制已经在上海遍地开花。
提升员工职业技能水平
两年前,徐孟恩从江南技校毕业,直接进入江南造船工作,随后报名参加了新型学徒制培训。与针对在校学生的现代学徒制不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像他这样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在上海缴纳社保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转岗人员。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之所以把新入职员工作为培养对象,是因为许多年轻人刚踏上职场时,往往发现自己在学校里习得的技能无法满足工作所需。同时,尽管不少企业也会安排师傅带教,但大部分都未成体系,难以起到全面提升技能的作用。
“随着上海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新生代劳动力就业和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2019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办法》。2021年起,“支持培养万名企业新型学徒”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江南造船企业新型学徒制课堂
根据规定,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实施单位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至3年,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其中,职业技能的提升效果最为立竿见影。
徐孟恩告诉记者,自己实操能力较好,但理论学得不够扎实,“比如我会焊接电路板,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接在这里而不是那里”。经过“回炉重造”,他不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掌握了更多焊接原理,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工作效率。
来自江苏淮安的王宇阳正好相反,他是高中毕业,理论知识过硬,但在操作技能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去年成为江南造船的一名船舶电工后,他报名参加了新型学徒制培训,每周一和周三晚上都要去江南技校上课。最近他在练习接线、排故等技能,“工作当中有不会的,可以直接在课上问老师,第二天再上手时就顺多了”。
目前,以“技能造就美好未来”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正在举办。其中部分参赛选手,正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出来的。“他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反映了新型学徒制对于技能提升的重要作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缓解企业技能人才短缺
新型学徒制政策推出以来,不仅让徐孟恩、王宇阳这类一线产业工人实实在在地受益,还有效缓解了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的急难愁问题。
“以前有些企业也搞培训,但员工上班比较辛苦,往往不愿意拿出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崇明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新型学徒制之所以能调动起员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是因为其健全的激励机制。比如,员工完成培训和考核,并经实施单位评价合格的,可按照最高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费补贴。
除了补贴政策,一些企业支持员工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等级,从初级工升至中级工。这位负责人说,职业技能等级提升与薪资、福利、晋升息息相关,“这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江南造船就明确,职业资格等级越高,升资幅度越大;凡取得高级工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企业将打破常规用工合同,分批分类与其签订长期无固定期限合同。
也正因此,新型学徒制政策广受企业欢迎。参与企业纷纷反映,政策缓解了新形势下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减轻了企业学徒培养的成本负担,解决了培训内容和岗位需要的脱节问题,并促进企业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制度。
许多企业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做法。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培训评估方面,借鉴培训行业通用专业评估模式——柯氏四级评估法,实现培训过程全跟踪管理。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原先“散养式”的师徒带教相比,企业新型学徒制在每一个阶段都规定了培训的目标,更加系统化,且针对性强,使得带教工作得以更高效有序地推进,“对于企业来说,优化培训模式,创新评估方法,有利于完善企业员工的培训体系,满足上海地铁不断增长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电动列车驾驶员项目现场带教
培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船舶电焊工、船舶电工、船舶钳工、船体装配工、船舶起重工……江南造船开设的这些新型学徒制课堂上,授课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一群专业技术过硬、热心“传帮带”的老师傅。
“工匠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为后世培育人才。”这是江南造船多年来的传统。为培养新型学徒,船厂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95%的人拥有高级职称,包括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专家组组长、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总裁判长等。
在江南技校的焊接实训室里,老师傅周沪甬正给一群学生展示仰角焊的焊法。作为一名船舶电焊工高级技师,他在船舶焊接工艺和生产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孩子,只是初步掌握了焊接操作技能,还没达到一个马上就能进行工作的状态。”因此,他的课堂以实训为主,经常结合日常工作传授焊接技巧,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沪甬注意到,学徒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以前读书的时候是‘要我学’,现在变成了‘我要学’”。他感慨说,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倒逼学徒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这样的课有层次有互动,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周沪甬在给学徒们上课
1992年,宁波小伙周沪甬进入船厂,成为一名电焊工人。30多年来,他勤恳工作、刻苦钻研,攻克了许多生产技术难题,为我国海洋装备的更新换代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年,像他这样坚守一线的产业工人不在少数。然而,他观察到,现在行业流动性越来越大。“焊工手里有团火,四季炙热无处躲。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全是灰。”焊花绚烂绽放的背后,是又苦又累的工作日常,这让许多年轻人萌生退意。“我们开展新型学徒制,不但要传授技能本领,更要传承工匠精神。”周沪甬经常向学徒们讲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故事,激励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对此,“00后”船舶电工王宇阳给出了坚定的回答:“工作哪有不累的呢?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应该踏踏实实走下去。”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来源:作者:周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