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到底算学科类还是非学科类?”“英语绘本阅读算不算学科类培训?”“有数学内容的STEM教学算不算非学科类?”……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的“临界点”在哪里?如何防范假借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实际开展学科类培训服务的“擦边球”行为?
为助力“双减”落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了专家鉴定平台,为上海校外培训分类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其它各地的相关工作提供咨询、分享经验。在今天举行的“校内外协同育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跨界合作”第 19 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上,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薇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吴刚平教授、安桂清教授、周文叶副教授三位课程专家,就“校外培训机构非学科类课程设计”这一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鉴定标准包括目的、内容、方式、评价
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制定《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引》和《鉴定指标》,指导校外培训机构准确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服务、落实主体责任,防范假借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实际开展学科类培训服务等逃避监管的行为。
专家表示,学科类培训的鉴定指标,大致可以包括目的、内容、方式、评价四部分。比如,从目的来看,旨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为升学考试服务,属于学科知识导向;从内容过来看,培训服务内容围绕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类学习内容;从方式来看,以学科类试题或者知识点的讲解、重复读写练习等为主要方式,以预习、授课和作业辅导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听课等为主要形式;从评价来看,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以学业成就及学科类考试的成绩等为主要评价标准。
而非学科类培训的鉴定指标,从目的来看,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学科知识导向;从内容来看,在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类学习内容以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其他学习内容;从方式来看,以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综合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身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探索为主要形式;从评价来看,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综合素质水平与发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学评一致性,不涉及学业成就与学科类考试成绩。
专家热议如何界定“中间地带”
如何防范假借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实际开展学科类培训服务的“擦边球”行为?如何界定一些“中间地带”属于哪类培训项目?这也成了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比如,国学课程本身是很好的非学科类培训,其内容和语文课重合率比较低,但某些国学机构用学科类培训的方式来给孩子授课,比如通过学国学来教孩子认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此外,目前大热的STEM课程从理念上,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综合素养,提升孩子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和研究的能力,但部分STEM机构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却偏向了数学教学。
专家建议,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体现一种进阶性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体验日常生活入手,进行探究和实践,通过创意性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最终对素养形成提供帮助。
为打造校外教育新生态建言
据悉,面对学生课业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丛生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教育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早在 2019 年,就提前布局了校外教育的战略研究与人才储备,成立了全球第一家专注于国际校外教育研究的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
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政策)颁布以来,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兼顾政府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学术性与政策性、前瞻性与应急性,为国家监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出谋划策。为了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该中心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着眼,推动建立校内外教育的健康生态与协同关系,解决校外教育监管的现实困境,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家校社减负共识的形成。
在这场论坛上,来自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区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分享国际组织、重点国家与地区关于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理论与最佳实践,为推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融合提供集体智慧与洞见。论坛同时分享了中国在校外教育治理与校内外融合育人领域的新发展和学术新知。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建议,为共同生成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贡献理论与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校外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