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奇迹”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次外生型的教育扩张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在职培训能够更为直观、敏锐的捕捉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变化,而劳动者是否具有在职培训经历则直接决定了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与收入水平。
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究竟哪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能更好的增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本期推文《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孰能促进城镇劳动力的个体增收?——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的准实验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培训的经济价值,同时比较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个体增收效应的组间差异,以期为十九大提出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信息支撑与决策基础。
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值作为培训经济价值的基准回归,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采用Rosenbaum & Rubin提供的倾向得分匹配法,旨在纠正传统回顾中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
倾向得分匹配的研究思路是:为每一个接受培训的城镇劳动力找到一个在可观测特征上近似,但却未接受培训的个体,基于结果均值的比较估计培训的经济价值。
同时,倾向得分匹配法的运用需要满足两个假设:假设一,条件独立假设,即可观测的特征值既影响了城镇劳动力是否接受培训,又影响了其收入水平,但却不会受到收入水平的反向干预,而将这些特征值控制后,城镇劳动力是否接受培训便类似于随机分配的过程;假设二,共同支撑假设,要求接受培训的处理组与未接受培训的控制组在倾向得分上有着重叠的支撑区域。
研究发现
第一,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出城镇劳动力的培训收益率为17%,高于6.6%的纯教育收益率,但纯教育收益率在引入培训经历后进一步下降到了6.3%,表明忽视培训经历将会高估纯教育回报率。基于分教育层级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整体大学教育回报率与年回报率分别为33.2%与8.3%。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表明:培训的经济价值高于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学历教育的价值,但低于总体大学教育回报率。
第二,基于Logit二值选择模型以及平均边际效应的计算,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正向影响培训参与率。教育年限与工龄每增长1年可将城镇劳动力的培训参与率提高2%与0.9%。婚姻与健康程度则负向影响培训参与率,未婚、健康劳动者的培训参与率相对于已婚、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的劳动者要分别低出4.2与5.7个百分点。
第三,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在实现数据平衡后,通过K最近邻匹配、K近邻匹配、半径匹配、核匹配与马氏匹配对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发现城镇劳动力的培训收益率落入了[10.4%,12.9%]的取值区间内;大学教育收益率则落入了[33.8%,36%]的取值区间,大学教育收益率约为8.45%~9%。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结果表明,忽视选择性偏差将高估培训的经济价值。
研究启示
本文利用准实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了培训的经济价值,纠正了在传统回归方法下可能面临的由可观测特征值造成的选择性偏差。但是,城镇劳动力是否做出培训决策以及是否接受培训还可能由不可观测特征值,譬如先天禀赋、个人能力等因素所决定。然而,本文所用的匹配法则无法纠正由不可观测特征值引致的内生性偏估。因此,如何进一步剔除不可观测特征值的扰动,纠正内生性偏估,实现在职培训与个体增收间的因果关系推断,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样具有一定的政策意涵。有鉴于在职培训的经济价值高于学历教育投资,因而政府可以站在需求侧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向城镇低收入个人或家庭供给多种形式的培训机会,切实利用培训供给这种社会服务的形式,有效提高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助力精准扶贫的加速实现。
作者
方超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黄斌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刊发
《宏观质量研究》2019年第1期
期刊简介:CSSCI来源期刊《宏观质量研究》,是我国宏观质量领域唯一一本学术期刊,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领域具有思想性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为办刊宗旨,主要包括:中国经济如何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何从劳动力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期刊所刊发论文转化的成果20余篇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得到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