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培训》杂志《品牌故事》栏目专访,来自极客邦科技副总裁、双数研究院院长、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大数据应用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原阿里云新金融事业部数字企业架构团队资深行业解决方案总监,CGFT特邀讲师付晓岩先生——提升结构思维,增强业务敏感,打破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壁垒,关于人才的部分(之二)。在他看来,针对数字人才的培养,技术虽然重要,但并非一切问题的答案。
对员工而言,您认为个体学习者该如何提升自我,以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公司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工具、模型、方法论)来帮助员工提高数字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储备与发展需求?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建议学习者先专精于一个领域,再考虑触类旁通成长为T型人才;在扩展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3个维度,完善自身的学习规划。
结构思维
依托认知论、系统论等研究宏观结构的学科方法,将所学的零散知识内容串联起来,建立起个人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历史思维
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总结过往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可能,避免“重复造轮”。
生态思维
不同的能力与知识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学习者需明确个人定位,找准生态链接获取补充。
那对企业来讲,战略是组织的大方向,员工的学习成长都与此密切相关,如果对战略理解不清,总是带着员工试错,时间长了容易让员工养成试错的习惯,这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虽然我们经常讲说“为了快速得到反馈我们需要试一下”,甚至很多人对“敏捷”的理解就是“试错”。实际上敏捷不是单纯的试错,敏捷强调的是在全面观察之后,进行快速行动以获取快速反馈。如果忽略前面的“全面观察”,那么所谓的试错就是盲目的。
因此,想要帮助员工提升能力,企业首选需要明确战略方向,这样大家才能跟着公司的大方向走,才知道如何顺着方向的指引提升自我。
在这里,以金融科技为抓手
一起探索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