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澎湃新闻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将于2023年5—6月,在全国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
上述通知指出,“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一些培训机构恶意逃避预收费资金监管,引发“退费难”“卷钱跑路”问题;一些地方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不断变种,收取高额培训费用,脱离监管,侵害学生及家长利益,带来质量和安全隐患。开展此次专项行动旨在营造良好校外培训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
该项专项行动将聚焦六项重点任务:一是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包括全面排查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收费项目与标准、收费公示制度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超时段、超限额收费,是否严格落实政府指导价,是否存在未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对培训机构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一次收取超过5000元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退款工作;对未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线索,要移交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查处。
二是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包括重点聚焦预收费资金监管专用账户、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培训收费专用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通过监管部门规定以外的方式收取培训费用,“体外循环”躲避资金监管的问题;是否存在“一刀切”,不按照“一机构一核定”原则核定风险保证金,资金监管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是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包括探索加强预付费资金监管的有效方式,支持消协组织通过调查、体查、参与监督检查等多种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完善校外培训领域消费纠纷维权制度,畅通消费投诉渠道,广泛受理学生家长退费纠纷,让困难家长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四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安全排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行政区域内校外培训机构专门开展一次安全排查,督促指导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补齐补足人防、物防、技防设施设备。
五是加强消费教育指导,增强学生家长消费安全意识。
六是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防范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包括建立并有效用好网格化综合治理机制,将隐形变异培训排查纳入网格员日常排查重点内容;要严格落实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规定;针对“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等突出隐形变异表现形式,开展专题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