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发展,人才先行。一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通过结合培育本地创科人才和引进国际创科精英,完善创科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香港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创科动能。
近日,为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人员交流,同时助力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科创事业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北京联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港澳台办公室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的支持下,太古集团正式启动“香港青年科创英才”计划。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该计划预计在2023年至2025年,遴选100名在中国香港成长、品学兼优并获内地高校理工专业录取的香港青年,并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和职业指导。
不断深化香港和内地教育交流合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去年12月,《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发布,为未来五至十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订清晰发展路径和系统战略规划。
《蓝图》明确提及循“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四大方向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表示,特区政府正全力落实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出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加强现行研究人才库计划,对研发人才的财政资源,以及推动本地大学开放更多与科技相关的课程等,从不同方面吸引和培育科技人才。
陈国基说,相信“香港青年科创英才”计划将大大助力香港青年扩大视野、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深他们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认识。他鼓励香港青年用好计划提供的多元支援,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创科领域的生力军,为香港以至国家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作出新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教育部将按照中央要求,不断深化两地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据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的意愿强烈,报考内地高校的人数持续增长,目前内地高校大约有2.1万名香港学生正在就读,内地高校连续多年成为香港学生非本地升学的首选。
每人每学年四万港元支持及职业指导
根据“香港青年科创英才”,2023至2025年预计遴选100名在香港成长、品学兼优并获内地高校理工专业录取的香港青年,并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及职业指导。
经济支持方面,该计划将为获选者提供现金资助,以支持本科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每人每学年港币四万元;职业指导方面,该计划将在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等部门的支持下,安排获选者参与研学团,包括到访内地科研重镇,参观科研机构与科创企业等,并有机会与知名科学家、科技创业者、科研机构负责人对话。获选者还将参与暑期实习,由本计划提供科研机构或科创企业的实习机会及实习津贴。
此外,为更好地向获选者提供指导,该计划邀请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作为首席科学家,并为遴选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扑面而来,中国科创热潮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在重塑社会和经济的架构。有些产业和工作将消失。任何重复性的脑力和体力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任何可描述的、有固定规则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机器都会超过人类。但另一方面,更有创意,更高品质,更有想象力,更有趣味的工作也将产生。对于同学们来讲,这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张亚勤院士勉励年轻人,做永恒的学习者,应对变化;保持激情,保持纯真,保持锋芒,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将道德与人性摆在核心位置,践行“以人为核心”的原则。
香港青年内地就学经验分享
为了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在内地读书生活的感受,主题论坛上,太古集团邀请了4位在内地读大学或已毕业的香港青年,分享个人经历,并为即将开启内地学业之旅的学弟学妹们送上了真诚的建议。
张佳航,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大四学生。“建议理工科的同学们在入学之前,可以学习一下M2的知识,为之后的大学课程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我们北理工还会有部分专业(例如车辆工程、大数据)开设专门的英文班,会对英文中学的同学比较友善。”
陈凯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数字经济与区块链治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学好普通话,了解内地学习和生活文化,利用假期踏遍祖国大好河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仅要立足当下,也要放眼未来,投身到香港的发展、祖国的发展中。”
贺英君,北京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希望大家来到内地后要充分利用内地的各种利好机遇,和外界与时俱进,才能好风凭借力,带你上青云。”
黎聪,清华大学水利工程-水工结构方向硕士研究生。“大学是一个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比如在校创业就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机会,我们可以大胆去尝试、去体验。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因为在这里你总能找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欢迎香港同学到祖国内地升学,深入地了解国家发展情况,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将会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青春回忆。”
现场对话
太古(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张卓平
记者:过去三年,青年人才不仅要对香港有了解,也要深刻理解并融入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当中,您对此怎么看待?
张卓平:香港未来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设,本身对人才就是有多元化的需求的,这当中其实就包括了熟悉内地科创发展,熟悉内地教育体制、市场资源等等方面的人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内地看到,这些年来内地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产生对人才的需求,院校对科创教育的更大的投入,以及内地这些年在科创教育方面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之所以做这个计划,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人才的缺口,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去给到香港青年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一个是希望他们在科创领域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回来为香港创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来尽他们的一份力,或者说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包括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当中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经历,能够增进他们对内地的了解,增加两地的交流和沟通。
记者: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青年人才,包括专业能力和个人品质方面?
张卓平:第一,在行业方面,本身我们的业务尽管多是在传统行业,但是也是希望通过与科技相结合,促进业务的运作和运营发展,所以科技是一个元素。
另外,作为一家以香港和内地作为主营地的跨国公司,我们一直致力于推进两地的文化交流、科创协作。所以今天会有这样一个项目,也是聚焦于青年科创人才的培养,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鼓励更多的青年去投入到这份事业当中,通过对他们的一些支持,帮助他们去实现梦想。同时为国家、为香港储备人才。同时,通过这些人才的储备来促进两地科创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实现企业价值的一个过程。
记者:该计划是一个长期还是短期的项目?
张卓平: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长期做下去这个项目,预计在2023年-2025年,遴选100名获内地高校理工科专业录取的香港青年。随着项目的落地,根据未来的具体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我们会与时俱进地来考虑项目的规模扩展。
记者:对于遴选的香港学生,有要求毕业后留在内地或者香港继续发展吗?如果选择海外留学或就业,是否与计划的初衷不符?
张卓平:第一个,在遴选过程当中,一定会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标准,成绩好、或者是学校好是会有一定的偏差,但是我们不完全注重在这个一方面。知识是一部分,对本身科创的热情,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我们会做综合考量,双方的交流也是我们做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点。所以尽量去覆盖更多的香港学生去到内地,尽量去扩大接触面,不光是在几家名校,之所以把它范围扩大到全国高校也是这个原因。
第二个问题,促进两地交流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点,所以才会有前面设的前提,就是在香港成长,香港长大的学生,也希望能看到我们项目的初衷。
第三个问题,学生以后在哪里工作,去哪里创造价值,去哪里做贡献的问题。我自己其实在国内长大,也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走到今天这样一个体量,这样一个地位。我相信我们有这个胸襟,培养人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