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香港的语文政策最近掀起不少热烈的讨论,不少学校还是坚持用广东话教中文课,拒绝普通话成为中文课的授课语言,理由很多,政治上不少声音认为普通话教中文会让学生忘记了母语的广东话,失去文化根源,在年前本土化的浪潮中,这是“政治不正确”,而在经济上,长期以来香港中小学的中文老师都不太会说普通话,要求普通话教中文,等于是断绝了他们生计,是“经济上不正确”。
但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香港教育制度下的中文教育如果还是迟迟未能落实用普通话来教授,那么香港的新一代就会继续画地为牢,自我设限。香港人如果有一个宽广的眼光,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华人学习中文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马来西亚,华人也说很多不同的方言,包括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福州话、海南话、潮州话等。但中文教育都是统一用华语(普通话、中国国语),而不会像香港那样用一种方言来教中文。这超越了省籍与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凝聚华人的力量,也使得华人社会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马来半岛的华文教育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种种的困阻,但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挺身而出,面对横逆而毫不退缩,反而以大无畏的精神奋勇向前。马来西亚的华教斗士,包括林连玉、沈慕羽等,都是无私的奉献,前仆后继,甚至锒铛下狱,但他们不改其志,对于推广华文教育的热忱,永不改变。尽管面对当局的打压,华文学校必须要财政上自给自足,成立独立中学,弦歌不绝,坚持用华语教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结果多年来的经营,独立中学培养了很多华文的人才,让马来西亚独中的毕业生的中文水平,一般都胜过香港中学毕业生。
回顾香港教育界的语文政策,不仅是混乱,还有倒退之处。二战之后,南来的知识分子非常多,他们很多都操普通话,香港当时的电影界,从邵氏到电懋都是以拍国语片为主,推出了风靡全球华人社会的明星,如林黛、尤敏、凌波、林翠、赵雷、张扬、陈厚等都说流利的国语,香港的名校和官立学校,如庇理罗士中学等都设有“国音”课,用国民政府所颁布的注音符号教国语。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港英政府与本土化政策,国语教育逐渐全面从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中退中广东话教中文成为标配,但也埋下了隐患,让香港人与其他省份背景的华人沟通时,出现很多的障碍。
而最奇葩的是,在香港回归之后,普通话教育问题喧嚣半天,但却没有落到实处,普通话教授中文变成由学校自己决定,结果只是每周一两节课,就好像学一门第二外语,而当局还加强了广东话的霸权地位,要在中学考试时加上考“广东话中文的口试”,最近才取消,这更形成了一种排挤效应,让普通话教育在中小学始终无法形成主流的地位。
到了占中事件之后,香港的普通话教中文还被加上了政治的色彩,被批评是“京人治港”的一环,是“政治不正确”,很多学校都不落实普教中,也没有订下任何实施的时间表,结果岁月蹉跎,导致很多的中学毕业生的普通话都是非常“普通”,无法在国际场合演说或辩论,说起普通话都是词不达意,磕磕巴巴,成为全球华人社会的笑柄。
从东南亚看香港,发现推动华文教育往往需要语言的先锋,打破地域的限制,放眼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超越方言的限制。
马来西亚的华教斗士林连玉、沈慕羽是福建人,家里都是说方言,但他们却没有被“母亲说的语言”所限制,而是追求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华语,让全球华人彼此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不仅文字上落实“书同文”,在说话上也实现“语同音”,打破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方言割据、各占山头的局面。
香港人今天学习普通话,也需见贤思齐,学习马来西亚华人的经验,要有一种更远大的眼光,在当前中国于全球快速崛起之际,掌握全球华人都熟悉的语言,不要被自己的方言所局限,从娃娃抓起,也从学校的教学语言开始,才可以提升香港新一代的语言能力,不要被那些分离主义的歪论所蛊惑,不要被剥夺了说普通话的权利,也不要被剥夺了掌握全球最热门语言的权利。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