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昨天,为期两天的“非遗助力共同富裕” 工作培训和交流活动在杭州市桐庐县举行。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来自浙江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省级非遗工坊、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等300余名业内代表齐聚一堂,开展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资源对接。
昨晚,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资源专项现场对接会上,分为“衣(织染绣)”“食(油盐酱醋饼肉饭)”“药(传统医药、传统制茶及习俗)”"器(金木土手工艺)”“统(行政人员、平台资源)”五个平行会场,开展联创互动,鼓励非遗项目间、相关企业间、不同地区间的深度合作,共同营造有传统的生活方式,扩大非遗产品应用场景。会场内的“桐庐县优秀非遗工坊产品展”,展出桐庐县100件优秀非遗工坊产品,充分展现非遗保护创新成果。比如,由“芦茨红茶”非遗工坊和“桐君中药”非遗工坊联合,创新出品“红曲红茶”,让中药红曲与红茶结合,把传统中医药健康的理念、健康的药材,与日常的饮茶结合在一起。
浙江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双试点省份,在全省范围开展“非遗助力共富”试点县(市、区)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5月,全省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87家,市级非遗工坊131家,县级非遗工坊841家,各级非遗工坊销售额53.1亿元,培训各类人员近2万人,吸纳就业人数16.37万人,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552.7万人。
本次活动中,主办方安排传统工艺创新发展与渠道建设课程,从原材料改良到工艺创新、从设计创意到销售渠道、从用户需要到品牌建设,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实战指南。并邀请具有丰富非遗游线经营实践的专家,共话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分享非遗游线实操心得,从商业视角厘清非遗项目与旅游资源的关系,经营主体的作用以及如何回应当前游客新需求。
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商业渠道、宣传推广密不可分。活动期间,主办方邀请网络平台参与合作共享,同时邀请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茶叶学会等高校和机构参与合作共创,将开启浙江非遗从着眼产品销售到生活方式推广、从传统产品呈现到非遗+万物的应用场景、从体验传统文化到参与构建文化传统,实现消费人群破圈。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