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与“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共舞
图为颍上花鼓灯表演。 储玮玮 摄
中新网合肥11月5日电 题:“Z世代”与“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共舞
作者 储玮玮
“一听锣鼓响,脚底板就发痒。”谈起花鼓灯,19岁的王多朋说。2003年,他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淮河岸边的“灯窝子”半岗镇,从小喝着淮河水、脚踏着黄土地、听着锣鼓声、看着花鼓灯长大。
花鼓灯是流传于安徽淮河流域的一种集舞蹈、器乐、歌唱、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优美的体态和悠扬的唱腔被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
王多朋15岁时,恰逢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定向培养花鼓灯学员,他被收入其中,学习舞蹈专业。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他拜师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树芝先生。
然而,王多朋入学年龄较大,骨骼发育完毕导致柔韧性差,练习基本功需花费额外努力。另外,花鼓灯学员男多女少,他常常扮演“女角”,头顶花冠的造型也曾遭人非议。他说:“是热爱,也是坚守。”
四年间,淮河岸边的小小少年初长成。2022年毕业后,王多朋进入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主攻花鼓灯腊花、鼓橛子、锣鼓等,现已成为花鼓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发展需要新鲜的血液,年轻一代要扛起传承这面大旗。”
在后期学习发展中,王多朋前后拜访了数百位民间老艺人以及花鼓灯传承人。如今,他除了娴熟地掌握了颍上流派外,还学习借鉴了怀远、凤台花鼓灯流派的精髓。
“此前,花鼓灯的传承是靠‘师带徒’,很多动作并未取名。”王多朋说,自己计划将挖掘收集的材料整理成教材,使其更加规范化,同时,对传统动作进行提炼加工,融入更多舞蹈元素,方便在各大院校中传播。另外,在表演形式上创新花鼓灯剧目编排,通过演绎生动的故事体现文化代代相传的精神。
2009年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创新与发展,草根艺术正逐渐走向海外:2016年《鼓乡的春天》代表中国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七届国际舞蹈大赛,荣获唯一金奖与指导奖;同年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世界舞蹈之星大奖赛,荣获金奖与特别奖;2017年《魂牵梦萦舞花鼓》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文艺演出,荣获金奖……
目前,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有专业学员128人,其中“95后”占六成以上。“未来,我们希望握紧前辈们的接力棒,为老技艺赋予新活力,让花鼓灯登上更广的国际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喜爱。”王多朋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