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之凡说沪语,你很难将他和90后联系在一起——尖音、团音分得清晰准确,文读、白读都不在话下,兴之所至,他还能用沪语给你咏诵一段《岳阳楼记》,音调韵律十分老派,仿佛开口说话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
赵之凡将自己这口流利的上海话归因于儿时家庭熏陶,以及对上海文化的强烈兴趣。一讲到沪语,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聊上好几个小时:
“现在很多人把‘微信’的沪语说成wei sin,其实应该是vi sin。”
“‘张’和‘章’的沪语发音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的韵母不同。”
“有些人认为上海话只能用于日常交流,其实新闻、古诗词等都能用沪语文读。”
尽管工作繁忙,他依旧抽出时间参与沪语传承、播音朗读,并获得过不少奖项,在沪语文化圈小有名气。“每种语言都是非物质文化。我喜欢沪语,喜欢上海文化,希望能做一点小小的工作。”赵之凡说。
从童年发酵的沪语情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赵之凡的童年是与奶奶一同度过的。
“小时候,和家人交流都是用沪语。学校里课间休息、放学后也说上海话,所以我的基础打得比较好。”
赵之凡对上海话真正产生兴趣、系统化研究是从高中开始,通过网络接触到关于沪语的大量资料。也是在高中,他首次登台表演沪语,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在学校里演唱了一首从粤语歌曲《千千阙歌》改编而来的沪语歌,粤语原歌词基本不变,就是用上海话唱出来。”
赵之凡解释道,粤语和沪语一样,都有白话音与文读音两种表达体系。白话音,即口语交流环境下的读法;文读音,即读书认字时所用的读音。粤语歌的歌词,可以用沪语文读唱出来,只是押韵上会欠缺一点。
上海话式微、年轻一代沪语“洋泾浜”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与社会的重视。“上海公交目前有沪语播报,两条地铁线也新增了沪语;上海网红、沪剧演员用新潮的方式传播沪语与上海文化;电视电台保留和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沪语节目。这些都是好现象。”赵之凡说,“有一次乘公交,听见小朋友模仿沪语报站,挺开心的。从点点滴滴学起嘛。”
沪语,是上海人的乡音,它联系着童年与现在,联系着文化与情怀。赵之凡觉得,“每每和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讲上海话,都有一种亲切感”。
虹口是长大成人的所在
赵之凡在虹口区长大,并一直居住至今。谈起家门口这二十多年的变化,他的话语中既有怀念,也有欣喜。
近期刚刚改造开放的和平公园,对他来说曾是“楼下的花园”,拿着月票和奶奶进去晒太阳,构成了他童年的温暖记忆。“如今的和平公园更像是一个大型城市绿地,环境更加优美了。更难得的是保留了许多过去的事物,比如画舫,还停在我记忆中的湖畔边。”
图说:和平公园旧照
图说:和平公园内原水族爬行馆
曲阳地区的家乐福、商务中心“承包”了他儿时的购物记忆——买家电、购年货、过暑假。“曲阳店应该是上海第一家家乐福,开了二十多年了,依旧是周边居民购物买菜的好去处。商务中心原先是上海比较早的综合性商场,如今改造为曲阳百联购物中心,更亮堂、业态更丰富了。”
“虹口是上海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也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说起虹口,他能从北聊到南,从著名地标聊到电车交通,“有些地方仍保留着童年的景象,有些地方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北外滩、虹口滨江,每次去都会眼前一亮。”
图说:童年时赵之凡在北外滩
图说:1999年赵之凡在四川北路
传承语言,就是传承一种财富
今年6月起,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举办“朗读者”活动,邀请热爱朗读、喜爱虹口、致力于沪语传承的爱好者参与栏目配音工作。赵之凡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多次为文章配上了地道的沪语,被网友夸赞读得标准。
“对我来说,沪语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充满亲切感和情怀的文化,折射着上海的精神内核——开放、包容。”
上海虹口“朗读者”持续招募中~如果您对朗读感兴趣,可将您的朗读作品投稿至ihongkou@126.com(具体要求请参考这里)。
如果您也想讲述自己与虹口的故事,可添加小虹微信进行投稿:
shhkshipinhao